戴紅星
(桂林漓江旅游投資運營有限責任公司,廣西桂林 541004)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氣候多變,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非常復雜,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且有日益加重的趨勢,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近年來,中國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已成為世界上受地質災害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如2008年的地震和雪災,給國家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因此,積極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預防已經成為防災減災的一項重要工作,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可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防災減災的作用功在當代,利澤千秋。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由此定義可知,地質災害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即致災的動力條件和災害事件的后果。
(1)地質災害是由地質作用產生的,包括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隨著人類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人類活動對地球表面形態和物質組成正在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因此,在形成地質災害的動力中還包括人為活動對地球表面系統的作用,即人為地質作用。
(2)只有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產生影響或破壞的地質事件才是地質災害。而那些僅僅是使地質環境惡化,沒有破壞人類生命財產和生產、生活環境的地質事件,則只是一種災變,不構成災害。例如,同樣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在荒無人煙地區,沒有造成人類生命財產的損毀,不能稱為災害;如果發生在社會經濟發達的地區,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則稱為災害。
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可劃分為: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 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 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巖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筑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巖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堿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
按地形地貌、氣候、巖性和人為活動的不同劃分為:
(1)平原丘陵地區沉降與塌陷為主災害區:位于山海關以南,太行山、武當山、大婁關一線以東,包括中國東部和東南部的廣大地區。
(2) 山地斜坡變形破壞為主的地質災害區:主要包括中國中部、青藏高原南部、東北部分地區,高程1 000~2 000 m。地形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大,降雨地域和時空分布不均勻,巖性復雜多樣,地震活動強烈,區內由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引起的突發性地質災害。
(3)內陸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風沙為主的地質災害區:位于西北及華北北部,山系一般1 000~3 000 m,盆地一般500 m以下,降水量差大(50~800 mm),河套平原地區土地鹽漬化,新疆、寧夏、內蒙煤田地質災害,天山、昆侖山主要雪崩、滑坡、滑塌等。該地區主要以自然營力為主,迭加人類活動形成的地質災害區。
(4)青藏高原及大小興安嶺北段,凍融為主地質災害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5 000 m 以上,屬我國的海拔凍土區,大小興安嶺北段列屬的緯度凍區。
按不同地區主要的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劃分為:
(1) 高原凍土區:主要以凍脹、凍融為主的凍土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
(2)一般山區(含丘陵):主要是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污染、地方病等環境地質問題地質災害。
(3)巖溶區:主要是石漠化、旱澇災害、巖溶塌陷、區域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庫滲漏、水質污染和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與干旱缺水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等。
(4)黃土區:主要是黃土濕陷與潛蝕、水土流失(土壤侵蝕)、土地沙漠化與鹽漬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方病等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及與干旱缺水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等。
(5)沙漠草原區:主要是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蝕)、地方病等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及與干旱缺水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等。
(6)平原區:主要是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土壤潛育化、土地沼澤化、水土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縫、地下水天然水質不良與污染、地方病等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及與水患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等。
(7) 海岸帶:主要是海岸侵蝕與淤積、海平面變化、海水入侵、河口港池淤積和水下滑坡等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種類型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災害損失大。在全國范圍內,華東地區的地質災害以地面沉降為主,全國共有上海、天津等46個大中城市出現嚴重的地面沉降;華北、華南地區地面塌陷十分嚴重,全國巖溶塌陷總數近3 000處,塌陷坑3萬多個,塌陷面積300多平方公里。采空塌陷面積1 000多平方公里。西部地區的地質災害,一類是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全國有350多個縣的上萬個村莊、100多座大型工廠、55座大型礦山、3000多公里鐵路線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嚴重危害;另一類是以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為主,由于氣候干旱和人為因素的破壞,中國西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劇,目前全國共有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53.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9 %,已超過全國耕地的總量[1]。1949 年以來,因地震死亡30 多萬人,傷殘近百萬人,倒塌房屋1 000 多萬間。水土流失面積超過180 萬平方公里 ,土地沙質荒漠化面積以每年2 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2]。
2004年,中國共發生中等規模以上地質災害875 起,其中滑坡572 起,崩塌181 起,泥石流77 起,地面塌陷25 起,地裂縫13 起,造成688 人死亡,172 人失蹤,426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015 億元。發生地質災害較多的省份為:重慶308 起、四川156 起、湖北75 起、貴州48 起、云南46 起、湖南36 起等[3]。
2008年,雪災導致的死亡人數達60多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01億畝,倒塌房屋14.9萬間,損壞房屋60.2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30多億元,總經濟損失為1 516.5億元,四川大地震造成嚴重破壞,據學者估計,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 252億元人民幣,經濟損失是當年雪災損失的2.5倍,據權威人士分析,受災地區占四川省全年GDP約50 %,占全國GDP約2 %,地震拖低中國全年GDP增速約0.2個百分點。
這些地質災害不但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且破壞農業、工業等各種產業,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突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令人擔憂。
未來時期地質災害發展的趨向和基本態勢,取決于影響地質災害變化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目前,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未來一段時期內,地質災害的發生頻度和強度將呈增長趨勢。
(1)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增多,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干擾和破壞越來越強烈,誘發地質災害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強烈。地質災害發生總數將呈上升趨勢,災害的規模增大、頻次升高、破壞損失日趨嚴重。雖然國家加強了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但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災害短時間內難以遏制,并將進一步發展。
(2)氣候條件變化將使地質災害呈加劇趨勢。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大雨和極端降水事件有增多趨勢。大雨和極端降水增多,將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加劇,北方將進入偏豐水周期。在降水增多、水動力條件增強等因素影響下,北方部分地區發生地質災害頻次會逐漸增大。東南沿海地區,由于臺風、熱帶風暴、風暴潮等災害性天氣的增多,也將使低山丘陵地區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增多[2]。
(3)地震活動極易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次生災害。因此,地震活動的活躍期也將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活躍期持續時間一般為11~24 a,平靜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10 a。而據地震部門預測,21 世紀初期中國地震活動趨勢仍處于活躍期,不但西部地震活動頻繁而又強烈,而且東部也有發生強烈地震的可能。這些地震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也將十分活躍。
地質災害是地球大系統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在地球表面系統發生的災難性事件。其形成必須具備災害體和受災體,這兩方面決定了成災程度。因此,防治地質災害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兩方面:第一,限制災害源,消除或減弱災害體活動能量,解除或緩解災害活動威脅;第二,對受災體采取防避保護措施,使其免受災害破壞,或增強受災體對災害的防御能力。地質災害的具體防治對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加強地質災害勘查,弄清地質災害的分布狀況和形成條件。針對中國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的特點,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查明地質災害發育情況,包括地質災害的性質、成因、變形機理、邊界、規模、穩定狀況以及危險程度等;掌握地質災害的種類、分布及特征,為建設全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打好基礎。截至2003 年,已經完成了400 個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縣(市) 的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工作。目前,在此基礎上,要繼續做好以下四方面:全國和區域性基礎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與區劃;重點地區(城市、大江大河沿岸、鐵路沿線、重要能源基地等) 地質災害勘查與評價;地質災害多發生縣(市) 的調查評價;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4]。
(2)保護和治理區域地質自然環境,減少災害活動發生率。結合地質災害發育的條件,要采取積極對策,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機率。基本措施是根據區域條件,科學地進行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特別注意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避免過度開發。在廣大山區應廣泛植樹造林,治山治水,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涵養水土,防治水土流失。在城鎮和沿海地區,尤其注意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量入為出,保持地下水動態平衡,防止地下水環境惡化,預防地面沉陷和海水入侵等活動。
(3)建立完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災情檢測預警系統。當前中國的地質災害防治還處于“以防為主”的階段,許多地質災害的隱患點、危險點還沒有得到及時治理,因此要加大對地質災害管理的投入力度。在現在基礎上,成立國家和省(市、自治區) 地質災害信息中心,建立地質災害災情與防治數據庫;應用GIS 技術,建立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動態區劃以及預防治決策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方法支持,并為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提供渠道。同時進一步完善災情預警系統,結合中國實際,組織社會力量,發展和完善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擴大覆蓋地區,提高其效能。把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納入地質災害預警系統之中,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預警防治水平[1]。
(4)健全減災法規,完善災害管理體制,推進社會化減災系統。法制建設是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中國地質災害防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針對當前實際,要加強法制建設,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地質災害調查、評估、防治等方面法律法規,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法制化、規范化,杜絕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現象的發生。地質災害減災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為了適應地質災害減災發展要求,要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領導的社會化減災系統。要點包括:各級政府實行分級管理責任;企業和民眾承擔地質災害減災責任、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單位、團體、個人有責任保護國土資源和地質環境;推進地質災害減災專業化、產業化[4]。
地質災害始終存在于地球的歷史中,各種地質災害嚴重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和資源環境。目前,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口增多、城市化和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中西部開發的力度增大,大規模地開發資源和工程建設的逐步展開,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承災能力趨于脆弱,地質災害的規模增大、頻次升高、破壞損失日趨嚴重。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地質災害將呈現持續發展趨勢。預防地質災害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實施減災措施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綜合減災與主攻大災相結合,把可避免的災害消滅在萌芽狀態,保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