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吳江高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200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有批判性地學習新知和事實,以此將新思想和事實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并嘗試著與其他思想建立聯系,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以此解決問題。這一概念是針對淺層學習提出的,將其運用到高中數學教學中,不僅能改變現狀,還能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實現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
概念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不僅運用了分析、比較、歸納的方法從現象中抽象出理性知識,還反映了化學本質。對其的有效掌握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學科理解,深化要點理解,還能構建知識框架,為之后的實踐操作奠定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為了節省時間習慣直接講解概念,以此將原理和概念傳授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接收到的只有文字,僅靠自身理解無法深入其中,以致于出現偏差,影響后續學習。針對這一問題,就要開展深度學習,透過文字深入內里,帶領學生挖掘、探究,以此達到預期目標。高中化學涉及很多核心概念,像“物質的量”、“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速率”等,對此就要加強重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以此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的整體框架,為復雜問題的解決做好準備。以“離子反應”的概念講解為例,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要點的理解,我改變開門見山的講解方式,先介紹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定義,在學生理解后,我借助舉例的方式講解四步書寫方法:寫、拆、刪、查,之后提供時間讓學生自主練習。這樣一來,就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形成大致了解,在此基礎上,我會突出重點,進行“電離”、“離子反應”的概念講解,引導學生由宏觀進入微觀,嘗試著運用已有認知去理解這一概念。在這一過程中,我會引導學生思考:那些物質需要拆成離子的形式?為什么?以此強調概念中“可溶的強電解質”、“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等要點,加深學生概念理解。
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奠定理論基礎,深化學生概念理解,還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其在概念引導下產生探究欲望,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積極探究,落實課堂目標,以此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達到理想效果。
問題是教學的線索,也是學生思維的起點,在化學課堂上,要結合教材靈活設計,借助問題情境的創設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為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讓其在討論、交流、表達中展現自我,促進思維發散、碰撞。
在設計情境時,要結合實際全面考慮,一方面基于課程標準,整合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另一方面,充分考慮學生心理,借助情境調動其積極性,讓其在活動中深入探究,挖掘本質,以此發揮情境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與學生實際聯結,這樣更利于學生深度學習,能讓其在探究時有所依托,無形中降低難度。在教學鋁和堿時,我先誠信固體管道疏通劑,說明主要成分是鋁、氫氧化鈉,吸引學生興趣后,提問:我們都知道氫氧化鈉具有強堿性,能夠腐蝕物體,那么為什么還要加入鋁?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興趣,他們開始猜測,大部分學生認為:氫氧化鈉和鋁反應能生成氣體,可以作為動力清除管道內的各種垃圾。對于這一說法,我沒有馬上評價,而是進一步引導:如果氫氧化鈉和鋁反應,那么生成的氣體是什么?對此,學生根據元素守恒和化合價守恒的角度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我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整個實驗過程,感受其中溫度變化,并且將產生的氣體通入肥皂泡中檢驗,得出是氫氣。由此,學生便在問題情境中加深了對這一實驗過程的理解,解決了最初的問題,并且領會到學科的應用價值。
通過這樣的設計,就充分利用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讓其在興趣驅動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一方面針對問題展開分析、思考,得出猜測,并借助實驗進一步驗證,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另一方面培養自身探究能力,為之后更復雜的實踐探究奠定基礎。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課堂教學離不開實驗。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也開展實驗,但是受到技術手段的限制,難以借助實驗現象直觀呈現原理,很大程度上妨礙了學生的深度學習。針對這一問題,就要積極借助新型實驗改善,充分發揮技術作用,呈現學科特征,以此達到預期效果。
在眾多新型技術中,手持技術應用十分廣泛,這是一種傳感結束,主要由數據采集器、傳感器組成,能夠幫助我們采集到壓強、溫度、導電率、電壓等數據。將這一技術運用到實驗中,不僅能吸引學生,讓其感受到現代技術的高超,還能最大限度地輔助教學,節省課時,提高教學效率,讓實驗數據更加真實。在教學化學反應速率一課時,由于實驗裝置存在較大摩擦,使得針筒在推動時比較困難,并且產生的氣體逸出不足。這一實驗不足使得學生對于化學反應速率的理解無法深入,始終停在表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就利用氣壓傳感器測量,針對反應過程中壓強的變化,繪制時間—壓強變化曲線圖,并借助相關軟件計算反應速率,最終呈現。這樣一來,便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其在真實的實驗情境中圍繞數據展開分析,結合教材深入剖析,以此獲得發現。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引導者的工作,為學生解疑答惑,幫助其解決問題,完善認知體系。在演示之后,可以邀請感興趣的學生上臺嘗試,通過對新技術的接觸加深對實驗原理的理解,為之后的實踐操作做好準備。
這樣一來,不僅能激發學生,讓其在興趣驅動下積極探究,主動學習,還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其在新技術引導下產生實驗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課堂探究中,深入思考,促進對實驗現象本質的挖掘。
評價是深度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師生發展都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能提供學生回顧空間,讓其及時反思,查漏補缺;另一方面能積極反饋,讓我們知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而及時彌補,以此完善教學體系,落實課堂目標。
追溯深度學習的概念,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能主動、積極地批判思考,以此獲取新知,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因此,我會選擇形成性評價,提供學生自我反思、調整學習的平臺,讓其循序漸進地學習,以此逐步加深知識理解,一步步靠近深度學習。在運用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要求我們能鼓勵學生反思,對其行為及時反饋,讓其能調整學習策略。在新課改背景下,除了形成性評價,還不能忽略結果性評價,要將兩者結合,具體實施時,采用活動觀測和執筆測驗的方法展開評價,這樣就能更加客觀,從不同角度看到學生表現,并將兩者結果結合,得出綜合情況,以此提供學生合理建議。在實驗環節,考慮到涉及學生創新意識與探究能力的培養,我會格外重視,從不同方面展開評價,像“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步驟”、“實驗報告”以及“實驗態度”等,并且選擇不同評價對象,像“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以此明確學生不足,幫助其改正,朝著更好的方向邁進。
這樣一來,就能充分發揮評價作用,密切關注學生深度學習,為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多保障,以此落實發展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做好評價工作,又要加強引導,提供學生中肯的建議,讓其及時改正,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
總之,深度學習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必然途徑。具體實施時,不僅要突破傳統,致力于觀念、教法的更新,更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提升,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