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陽 陳玉玲
麗水學院 浙江麗水 323000
比較中美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職前教師教育體系的教育質量與教育課程密切相關。在教育國際化、全球化的影響下,探討美國教師的職前培養,明晰我國職前教師教育的優勢與不足,并加以借鑒,以提高教育質量。本研究以美國阿爾弗尼亞大學、密歇根大學,以及我國Z省的A大學和B大學對其職前教師教育的教育類課程進行探討。
美國阿爾弗尼亞大學職前教師教育致力于提供專業化服務,立足于青少年發展,力圖使學生獲得能與家庭成員或社區團體成功合作的知識和經驗。在實踐操作與研究青少年成長、發展、課程、方法、材料的背景下,它與健全的自由藝術相結合。其分為兩個階段:4-8年級與7-12年級,不同階段設置相應的課程。密歇根大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注重臨床和實踐經驗,視專業為學習的一部分,重視提升學生的多方面經驗。其專業是一個動態發展領域,要求學生根據具體的計劃和進展與教師協商,但必須完成規定的基礎教育課程。中國A大學與B大學致力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具備創新精神、扎實學識的合格師資。課程主要分為四大模塊,即基礎理論課程、技能課程、學科教學法課程與實踐課程[1]。具體開設情況如表1所示:
以上述四所高校為例,對中美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和實施情況進行對比研究,借鑒美國的培養經驗,找出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的差異性。
教育課程有助于促進教師教育專業化發展,為職前教師奠定教育知識與技術基礎。由表1可知,中國職前教師教育既有豐富學生教育理論知識的課程,還有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教學設計的課程,并且通過實踐性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美國職前教師也十分重視這四個模塊課程的設置。阿爾弗尼亞大學4-8年級與7-12年級都開設教育理論課程,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學習共同體理論、倫理與道德等課程;以創作、評價能力、教學藝術等各個方面課程進行技能訓練與實踐的探索。此外,還為學生開展大量相關活動與講座以豐富他們的大學生活和學習經驗,提升綜合素養。密歇根大學基于現實社會,開設理論與技能方面的基礎課程,以增加學生知識與理解度為出發點,結合教學實踐,不斷變化更新教育類課程,而且還要求學生完成一項自由教育計劃,包括文學、人類學、社會科學、數學、藝術學等內容[2]。可見,中美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已形成了理論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緊密聯系教育改革與現實的課程群。然而從表1也可以看出,中國的教育課程中,四大模塊課程所占學分的比例低于美國,而且以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教育實習等課程為主,更為強調學科專業知識,對學生教育素養、完整人格培養的重視度不足。只重視教育專業性的訓練,容易窄化教育視野,從而陷入技能化與職業化的傾向,應該越發重視人文主義產生的作用[3]。這種培養目標趨于功利化,與職前教師教育的“應然”目標相差甚遠。相比之下,人文性在美國高校職前教師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阿爾弗尼亞大學英語專業4-8年級與7-12年級都開設創作、教育藝術、文學方法等一系列課程,4-8年級還設置閱讀能力與語言藝術課,為學生提供一個基礎廣泛的文化背景,并探索有效的策略與技能,對目前的文學研究、方法、評估進行深層次學習,以拓展文學素養,發展教學藝術,把這種人文化精神滲透于各門課程當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熏陶,將人文素養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
因此,這就要求重構中國職前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著重人文性,使他們成為“完整的人”。著眼于人文主義發展觀,尊重生命,促進公正性、包容性與多樣性的發展;增加培養人文性的相關課程,尤其是提高課堂教學藝術,賦予人文關懷,從而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職前教育課程內容較為單一,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較小,不能體現職前教師教育之特質,而且課程設計范圍比較狹窄,很少涉及對學生全球教育視野的培養。美國職前教師教育的教育課程視野十分廣泛。從多維度探討青少年發展,綜合考慮學生社會、情感、道德、認知等多方面因素,認可每位學生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幫助學生適應教育創新與全球化的挑戰。密歇根大學以“教育是推進知識、促進理解、認識人類的關鍵力量”為重要指導思想,所有教育行為以“尋求尊重與多樣性、確保公平、促進包容性”為基準。比較可知,中國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的課程現象,局限于本土視野,而且很少從其他學科領域研究教育問題,從而造成學術與文化之間的緊張狀態,牽制了教育治理體系的發展。全球教育理念在我國教育體系尚未得到體現與貫徹落實,這就易于產生局限性,使學生很難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高度責任感。然而美國教育在立足于本國發展的基礎上放眼世界,以全球化的廣泛視野來提升教育思想與智慧,推進教育實踐技術與經驗的有效變革。不把教育教育視為一直工作,更認為這是一種追求。密歇根大學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利用教育全球化支持教育體系,并制定有效地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促進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有利于以一種有意義和生成性的方式培養青年人的歸屬感[4]。而且也利于培養學生寬廣的教育情懷,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與跨文化意識,協調處理本土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進而探索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客觀聯系。

表1 美國2所高校與我國Z省2所高校教育類課程開設情況統計表
因此,中國教育的課程需要立足全球視野,強調多樣性與多元化,把課程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礎上;強調共同參與,協調社會、國家和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使環境、知識成為所有人應有的權益;拓展多樣、廣泛、全球化的專業內容,開闊學生的專業眼界,為學生進入專業領域奠定寬廣的基礎。
同理,我國的教育治理體系要適應時代特點,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指導構建政府、社會、教育系統三者和諧關系,進而改革和完善制度體系和法律法規。通過正確理解、高效執行、適時創新,達到科學、民主治理,制度化、法治化運行,逐步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