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勇 曹巖龍 吳 松
沈陽建筑大學 遼寧沈陽 110000
沈陽是東北第一大城市,曾經入圍中國最有實力的十大城市。2016年末沈陽常住人口829.2萬人,其中在校大中小學生118萬,再加上學齡前兒童和退休人員,勞動人口僅為600萬左右。當前,全國各省市都在爭奪人才,如杭州、武漢、西安等等。2018年沈陽出臺“人才新政24條”,大學生畢業5年內首次購房,可獲得最高6萬元補貼;引進高層次人才,最高獲得50萬元獎勵;高層次人才在沈就醫,可在10家三甲醫院走“綠色通道”……省內其他各地市也出臺多項優惠政策。人才在遼寧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吸納高校畢業生在遼就業創業就像在遼寧的大地上埋下一顆顆種子,它也許不會馬上破土而出,但一定會在遼寧生根發芽,在未來的5年或10年成長成才、開花結果,為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一是企業崗位需求相對較少。遼寧被譽為共和國長子,工業基礎雄厚。振興東北,工業轉型升級、發展高端產品、提升核心技術、去過剩產能。對我們來說是劣勢,一方面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的門檻較高,大部分企業只招收985、211院校畢業生,第二方面這類企業人才流動性差,員工工作穩定,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很少。二是目前薪資待遇相對不高。高校本科畢業生工資普遍在3500-4500區間,相對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薪資水平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不夠。三是非私營經濟占比高,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少,經濟活力不足。2016年末,沈陽市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同比下降了11.9%,為129.3萬人,約占整個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四是畢業生擇業觀念問題。目前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多為95后,其父母是改革開放后富起來的一代,相對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父母普遍希望孩子能夠獲得一份較高收入的工作,能夠到一線城市就業,不愿意到基層和二線城市就業。省內除沈陽和大連外,其他城市對他們的吸引力嚴重不足。
1、積極主動對接社會需求,發揮高校科研優勢。根據高校自身學科優勢,結合遼寧經濟振興的形勢,圍繞“一帶五基地”“五大區域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共建實習和實訓基地。
2、圍繞企業需求,主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掌握畢業生的流向、薪資待遇、工作崗位和發展情況。建立畢業生就業數據庫和畢業生企業數據庫。根據企業以及畢業生的反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進教學計劃,增加企業需求集中的課程和內容。
3、發揮科研優勢,吸引畢業生就業。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項目豐富,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通過科研促進學生就業。從在研的項目和課題中,篩選適合學生參與的課題和項目,設置科研助理崗位,提供就業崗位。
4、充分利用政策,積極促進就業。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降低學生就業的期望值,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轉變學生的陳舊就業觀念;鼓勵學生報名到村任職,參加三支一扶、西部計劃、遼西北計劃和農村特崗教師計劃等等,鼓勵學生到基層就業;加強考研指導,提高考研報名率,考研上線率和錄取率;做好就業服務,舉辦專場招聘活動,邀請省內優質企業到校招聘;開展產學研合作,積極與省內優質企業聯系,建立就業、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省內就業的崗位和實習、實踐機會。
5、全面了解畢業生情況,做好就業服務工作。開展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全面掌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心理狀況,了解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和就業困難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指導;建立畢業生就業臺賬,及時掌握學生就業情況;建立網絡就業交流平臺,通過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渠道,隨時發布就業信息;就業過程中,為畢業生提供全方位服務,為學生簽訂就業協議、辦理手續提供方便,隨時接受畢業生就業咨詢;實行離校未就業登記制度,促進畢業生在離校后進一步充分就業。
6、關注特殊群體,強化就業幫扶。對就業困難、心理困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尤其是臺賬上的學生重點加強關注,組織黨政領導、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結對子,進行個性化指導,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發揮教師在學生就業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