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怡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繼光實驗學校 四川德陽 618100
何為磨課?
磨課,就是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反反復復地推敲、打磨課。
渾渾噩噩從教小學語文已八年有余,借著省市小語賽事的春風,有幸參與了幾次磨課,對磨課有了新的認識。原來,磨的不僅是課,還在不斷磨練深入教材的精神,磨練解讀教材的能力,磨練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磨練挑戰(zhàn)自我的勇氣,也磨練參與其中的所有老師的“耐、韌、道、志”。
課文只是用于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像葉圣陶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載體”或“例子”來教學生學閱讀,學寫作。
在研討《最后一頭戰(zhàn)象》時,團隊敏銳地發(fā)現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聯(lián)結背景文字”能幫助學生體會嘎梭的形象與情感,從而引導孩子沉浸于語言文字,體會嘎梭的動作、表情、神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并練習寫作。這樣的語文課,學生收獲的是一種寫作方法,提高的是表達技能。這樣的語文課,更符合語文課的性質和任務。
遺憾的是“教課文”卻是我們大部分教師的一種常態(tài):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指向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主要圍繞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組織教學過程;一堂課下來,最后能夠總結的也往往是學生在課文思想內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獲。比如教學《將相和》,最后總結時問學生這堂課學到了什么,學生回答說“廉頗和藺相如和好了”,“明白了團結才是力量”,“我們應該向藺相如學習”等等;至于在語文知識或語文能力方面究竟有何長進,學生包括老師往往都說不清楚。這樣的語文課,其教學效率當然很低,甚至連這堂課上的是否是“語文課”也讓人質疑。
一篇課文即使很簡單,能夠教給學生的東西也是很多的。如《月光曲》,根據內容和新課標要求,可以教給學生的很多知識點。但授課的落腳點是隨課微寫,通過幾輪磨課和研討,一致通過覺得落實新課標的這幾個目標比較合適: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體會文中的聯(lián)想并學習運用聯(lián)想進行片段寫作。
一次次磨課,目標一次比一次清晰,目標設定簡約而不簡單,清晰的教學目標,實現了高效的課堂。
回首自己執(zhí)教《普羅米修斯》,也是如此。
基于對這篇神話故事、單元目標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第一次教學,將目標定位為:指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復述,理解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感知普羅米修斯受難的經歷,分析人物形象。課后評課認為,教學目標太多,導致每樣都抓,導致每一個目標都沒有落到實處。一堂語文課下來,學生們能總結的最多也是課文的思想內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獲。而且這樣的教學方式和記敘文沒有區(qū)別,神話故事的文體特征也沒有顯示出來。
走出文章內容,再次認識課文,這篇課文就是一個神話故事,教語文知識,不如教語文能力。于是決定從神話入手,從故事口口相傳的特點,結合本單元導讀目標和課標,將本課教學目標定位于復述。大道至簡,一課一得,刪繁就簡,將教學策略定位于借助關鍵詞編寫提綱復述。教孩子如何抓關鍵詞,如何編寫提綱,如何借助提綱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這樣,目標更清晰,重點更突出,過程更簡潔。
《青蛙與蟾蜍》這系列圖書故事主要是在述說主角青蛙與蟾蜍這一對好朋友生活當中的種種趣事。文字優(yōu)美流暢,敘述方式幽默童趣,故事感人又好玩,這兩個角色表現出的童心及純真的友誼將使讀者會心一笑。他們的友情與默契貫串所有的故事,讓讀者在閱讀時,從頭到尾都沉浸在一種溫馨的情緒中。然而,青蛙與蟾蜍特殊的個性、出人意料的行為及想法,又讓故事的發(fā)展充滿幽默風趣的驚喜。
針對二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團隊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孩子讀封面、扉頁、目錄、插圖、故事等,讓孩子在閱讀、欣賞、表演中潛移默化中習得橋梁書的閱讀方法。
通過磨課后最大的感受是:知識和素養(yǎng)越高駕馭課堂越順手。沒有豐厚的教育理論知識,不可能有深邃的分析能力;沒有足夠的綜合知識,不可能有觸類旁通的眼界。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一個小學語文老師,往簡單里說,也就是教給孩子三件事:練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寫一篇漂亮文章。常言道:“要倒半桶水給學生,自已必須先有一桶水”。
反觀自己的教學現狀水平,急需提高自身的文學功底。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在語文課堂上信手拈來,老師具備了有出彩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出彩課堂。
感謝磨課,它眾說紛紜,一個火花碰撞出另一個火花,思想因此而豐富;它眾人添柴,一堆干柴引起另一堆干柴的燃燒,思想因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