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李洪濤,許瀚元,遲 銘,徐大勇
(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0)
大麥是養殖業重要的優質飼料,除能量稍低于玉米外,其粗蛋白質含量和可消化蛋白質含量明顯高于玉米,尤其是賴氨酸、色氨酸、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含量更為豐富,硒含量更是玉米的3倍以上[1]。大麥的籽粒、青貯和干草皆可作為飼料[2]。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食物消費結構從以高能量的肉、蛋、奶等畜產品向以低能量的谷物、蔬菜方向轉變,由此也帶動了飼料糧需求的增長[3-4]。飼料大麥在國外應用較為廣泛,然而在我國現階段由于種植面積小、利用率低,其飼用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5-6]。江蘇省是大麥生產主產區之一,多年來由于一直重視啤酒大麥育種及生產,導致飼料大麥生產上近20余年沒有更新品種和替代品種,推廣的飼料大麥品種如西引2號、揚飼麥1號和揚飼麥3號,由于推廣時間過長,株高偏高易倒伏、老化等現象嚴重,再加上蘇北地區水稻與小麥茬口較緊,人力資源緊張,急需大麥調節種植茬口。因此,大力選育集優質、高產、抗寒和耐鹽堿的飼料大麥品種,以滿足飼料大麥的產業生產需求,對推動大麥產業及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連飼麥1號是由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于1999年以K9805為母本,以連飼0423作父本雜交,配制雜交組合,采用系譜法經多代選育而成,其中K9805為1990年從國外引進的飼料大麥種質,連飼0423是從西引2號中挑選出穗型較大的單株并經2年系統選育而成。于2010年選擇到性狀優良的F7株行進入本單位大麥品比試驗,2011年夏季收獲平均籽粒產量為494.6 kg/667 m2,比對照品種揚農啤5號增產9.5%,濕收鮮草3.25 t,干質量0.99 t,比對照揚飼麥3號分別增產10.9%、8.9%,達到極顯著水平。于2012—2014年參加江蘇省大麥區域試驗,2014—2015年參加江蘇省大麥生產試驗,2015年12月30日通過江蘇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定名為連飼麥1號,鑒定編號為:蘇鑒麥201503。
從表1中可以看出,連飼麥1號在江蘇省大麥區試中的平均株高為92.70 cm,比對照揚農啤5號高10.35 cm,全生育期2年平均為206.65 d,比對照平均晚2.60 d;有效穗數43.95萬/667 m2,比對照少14.03萬/667 m2;每穗實粒數48.11粒,遠高于對照26.33粒;千粒質量為31.04 g左右,對照為39.97 g。此外,連飼麥1號在品比試驗中的鮮質量及干質量均好于對照,鮮、干質量2年平均較對照揚飼麥3號分別增產7.26%、7.92%。

表1 連飼麥1號在江蘇省大麥區域試驗及品比試驗中的主要農藝性狀
從表2中可以看出,連飼麥1號在2012—2014年江蘇省大麥區試中,2013年夏收平均產量為499.07 kg/667 m2,變幅 412.87~594.30 kg/667 m2,比對照揚農啤5號增產8.40%。2014年夏收平均產量為 496.04 kg/667 m2,變幅 402.35~544.80 kg/667 m2,比對照揚農啤5號增產3.87%。連飼麥1號2年平均產量為497.56 kg/667 m2,比對照揚農啤5號增產6.17%。

表2 連飼麥1號在江蘇省大麥區域試驗中的產量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2012—2014年江蘇省大麥區試中,連飼麥1號的黃花葉病抗性鑒定結果均為高抗,抗性好于對照揚農啤5號;連飼麥1號的抗寒性明顯好于對照揚農啤5號。

表3 連飼麥1號在江蘇省大麥區域試驗中的大麥黃花葉病抗性及抗寒性
從表4中可以看出,連飼麥1號在2014—2015年江蘇大麥生產試驗中,8個試點平均產量達459.6 kg/667 m2,較對照增產13.15%。全生育期為205.3 d,比對照略遲3 d左右;株高96.0 cm,高于對照揚農啤5號;平均成穗45.7萬/667 m2,較對照少11.9萬穗;每穗實粒數45.0粒,多于對照23.8粒;千粒質量32.5 g,低于對照7.7 g。

表4 連飼麥1號在江蘇省大麥生產試驗中的綜合性狀
在江蘇沿海大麥產區,為避免凍害不宜播種太早,以10月20日以后播種為宜。
由于連飼麥1號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應注意合理密植,在適期播種條件下,基本苗以15萬/667 m2最佳,早播或肥力水平較高田塊,可適當減少播種量,遲播或水稻茬口可根據大田情況增加基本苗,保證適當群體。
施肥的原則宜采取“前促、中控、后補”原則,施足基肥促進麥苗分蘗,拔節后適當追施少量氮肥,延長葉片功能期。
播種時宜采用三唑醇等藥劑進行拌種,預防網斑、條紋、黑穗等種傳病害,春后及時中耕除草,促進麥苗早發,并做好三溝配套,及時排水降濕。
在穗子有20%彎曲時即可收獲,并及時脫粒晾曬,切不可堆捂,保證麥粒具有較高發芽率,提高其商品性。
[1]盧良恕.中國大麥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2]張 融,李先德.飼料大麥的應用價值及開發前景[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5,21(7):27,31.
[3]潘耀國.飼料糧比重加大:中國的糧食安全性會更高[J].當代畜禽養殖業,2007(6):9-12.
[4]王明華.對我國飼料糧供需形勢的估計[J].調研世界,2012(2):24-26.
[5]呂曉英,李先德.世界大麥主產國產業政策研究[J].世界農業,2013(12):58-62.
[6]劉晉婧,李先德,陳秧分.法國大麥產業發展分析[J].世界農業,2012(12):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