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示:歸根到底,150年后對明治維新的反思,是對日本應該如何選擇國家發展道路的反思。)
保守派評論家、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佐伯啟思有一個有趣的時間分隔法:把明治維新之后的150年分成兩個73年——1868~1941年的73年戰爭,和1945~2018年的73年和平。

那么,中間的4年——1941~1945年——到哪里去了呢?
佐伯認為,那4年正是日本從“西洋化”走向“美國化”的時期,日本從此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各個方面全面依靠美國,“聽從”美國。
慶應大學名譽教授井村喜代子指出,二戰后美國在亞洲發動的兩場戰爭,間接“幫助”了日本戰后的經濟起飛。
“當日本需要拿僅有的一點工業設備去向鄰國和東南亞國家支付戰爭賠款時,朝鮮戰爭爆發了。這場戰爭對日本經濟來說是一場‘及時雨——本該支付的戰爭賠款可以不賠了,向朝鮮戰場提供武器彈藥、為美軍修理槍支坦克等又幫助日本恢復了原有的工業制造能力。”井村教授說。
上世紀70年代,越南戰爭爆發,美國經濟部分調整向“戰爭模式”,民用生產出現了不少空白,日本企業正好填補了這些空白,更加助推了日本經濟的起飛。
但進入80年代后,當“好運”不再時,日本經濟進入到了泡沫期,從此不斷“失落”——從“失落的10年”,滑向“失落的20年”,還在持續著失落著。
再加上近十年來世界局勢的深刻變化,特別是中國的崛起和美國不確定性的增強,讓日本的知識精英在明治維新150周年這個節點,開始重新反思國家的發展道路:“美國化”已經不能再許給日本一個未來了,以后應該怎么走?
另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150年前帶頭“維新”、推翻幕府統治的“長州藩”(今山口縣),也是150年間日本“出產”首相最多的地方,共出了9位首相,比如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寺內正毅、田中義一、菅直人,也包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和他的外祖父岸信介。
在山口縣和選民聊天的時候,安倍晉三曾說:“明治維新50年的時候,是我們長州出身的寺內正毅任首相;100年時,同樣是長州人佐藤榮作當首相;現在,就是我。”當時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讓人感到,來自明治維新發源地的現任首相,似乎依舊保持著“維新”的斗志。
面對一個深刻變化了的世界,這位“長州人”,還能擔負起領導日本再出發的使命嗎?
陳言
媒體人,日本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