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有位重點大學的教授,她和她老公是大學同學,兩個人都是農村出身,但能力非凡。她老公是一家大型企業的總經理。他們的兒子叫曉航,已上大學。本來,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但這家人卻處在痛苦的狀態中。
原因是,曉航上的是一所不起眼的大學,而且學業不好,很多科目不及格,還經常曠課,整天打網游,幾乎不和同學交往。父母沒收了他的電腦,他就到網吧打通宵游戲。大二這學期結束后,學校給曉航下了最后通牒,再不思進取,就開除。
教授說,從曉航出生開始,她和丈夫就很注重對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吃苦耐勞的精神”的培養。所以,曉航剛開始懂事,他們就給他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行為規范。包括幾點上床、幾點睡覺、幾點玩耍……每天的時間都被嚴格管控。曉航不聽話,他們就會嚴厲批評,甚至打罵。
在嚴厲的家教下,曉航在小學時期成績還不錯。父母又給他報了很多興趣班,譬如跆拳道、圍棋、游泳等。但這些興趣愛好,他其實并不喜歡。而且,他的自覺性很差,幾乎所有事情都要在父母的催促和監督下完成。
初中時,曉航順利進入到一所不錯的中學。父母原以為,他大了之后,會在學習及生活方面,變得自己有規劃,更主動、積極,但并非如此。而且,曉航的成績開始下降,成績從上等變成中等。
曉航唯一感興趣的是電腦游戲,而且十分沉迷。為了改變他的不良狀態,父親開始在百忙中抽時間帶他去打籃球。這個興趣轉移很成功,曉航很快愛上籃球,并因此認識了幾個同齡朋友,幾個人經常約著打球。他失去了對電腦游戲的興趣。
但問題是,曉航又太沉迷于打籃球。一打起來,又像玩游戲一樣,對其他一切都不管不顧。只要有空,他幾乎天天都要去打。如此,父母又焦慮了,覺得他花在球場上的時間太多了。雖然他的成績因為不玩游戲后進步了不少,但仍然沒有達到這對父母理想中的要求。
于是,他們又開始強制干涉及限制曉航打球的時間:每周只能打一次,而且一次只許打一個半小時。如果孩子沒有按時回家,媽媽就會去球場強行叫人,弄得曉航很沒面子,也讓他的朋友覺得很不好意思。幾次之后,就沒人再找曉航打球了。
教授說,她很后悔當時這個做法。因為那段時間,曉航的狀態很好,跟同學的交往很愉快,人也很自信。但教授當時并未注意這些問題,當沒人來找曉航打球時,她還暗喜。因為曉航馬上要上高中了,她覺得沒什么比學業更重要。籃球嘛,上了大學再打;朋友嘛,上了大學再交,都不晚。
結果,上了高中,曉航的成績下滑得更厲害。因為不打籃球后,曉航又重新沉迷于電腦游戲。無論父母如何強制干涉和阻止,他都再沒放下過電腦游戲。就這樣,高考時,他只考上了二本線。
一些學歷較高或事業很成功的家長,作為社會人,十分優秀;而作為家長,卻非常強權。這種強權,會剝奪孩子的意志。
填報大學專業時,曉航想學計算機,父母卻覺得他是想玩游戲,將來不好好找工作。于是,他們強行讓曉航報了他們大學時所學的專業,目的是以后曉航大學畢業后,父母好為他安排工作。曉航非常生氣,但父母也一點沒讓步,說:“就你這樣子,將來能自己找到工作嗎?還不得我幫你的忙!”
曉航最終屈服,只提出一個條件,不在本地上大學,一定要到外地。父母原本不同意,后來勉強同意了。可沒想到,去了外地,曉航像脫韁的野馬,于是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因為“墮落”,面臨著被學校開除的處境。
教授很傷心,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才找到了我。她也知道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我說,天下沒有完美的家長,幾乎所有家長都會犯錯,你也不必太自責。其實,教授所犯的最嚴重的錯是:太強勢,不給孩子自由,也不給孩子自信。
曉航降落在一個物質優渥的家庭,卻一直戴著精神枷鎖在成長。一些學歷較高或事業很成功的家長,作為社會人,十分優秀;而作為家長,卻非常強權。這種強權,會剝奪孩子的意志。從小到大,曉航事事都需要聽命于家長的指令,沒有玩耍的自由,沒有時間安排上的自由,沒有發展愛好的自由,沒有選擇專業的自由。父母幾乎安排了他的一切,也不允許他犯錯誤,甚至不在乎他的面子……
教授說,自己小時候,父母根本沒管過她。她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認真負責的好家長,沒想到自己并不比父母高明。能想象教授內心的悔恨,但我告訴她,并非不能挽救。
曉航的問題在于小時候被管制太多,所以現在他需要父母把自由還給他,讓他慢慢學會為自己做主。教授后來跟曉航真誠地溝通了一次,也表達了自己的痛悔之意。母子倆的關系有所緩和。
教授給曉航的建議是先休學一年,到全國各地去旅游,同時讀些想讀的書。但曉航休學后并沒像教授期望的那樣去旅游,而是整整半年多都把自己關在臥室里,晝夜顛倒地上網玩游戲,不洗頭發不洗澡,也不出去和任何人交往,甚至不和父母說話。
剛開始,教授和她老公都難以忍受,時不時打電話向我求助。我告訴她不要急,孩子的心理從無序走向有序,必然要經歷一個混亂期。
就這樣,教授不但放棄了對曉航的控制,同時還賦權給他。小到讓曉航決定晚上吃什么、周末去爬山還是睡懶覺,大到她的課題選題哪個更好等等,在各種事情上都盡可能讓曉航感覺到他自己有想法、有能力、有話語權,讓他感覺父母多么需要他。慢慢地,曉航不再抗拒她,開始和她有了交流。半年后,曉航的臉上也有了笑容。
教授說,在曉航剛休學時,她其實心里并不能真正接受,直到無意中看到兒子在電腦上寫的“死亡倒計時筆記”—曉航打算自殺。她萬萬沒想過兒子活得這樣痛苦,而她卻只是簡單地在“上進心”問題上和孩子糾纏不休。
就這樣,她真正放棄了對曉航施壓,只輕言細語地給一些建議。然后,曉航有一天突然對她說,要在校園里開個果蔬飲品店,并講了他的分析和計劃。教授沒想到曉航對這個事情的想法如此成熟。她全力支持了曉航,還和他一起研發了幾種產品。
自己是大學教授,兒子是校園里賣飲品的,換作以前教授肯定接受不了,但現在她完全能接受。兒子的變化至少讓她放心了,也讓她看到了他自立的希望。
后來,曉航的飲品店開得越來越好,還在另一所大學開了分店,雇了小伙計。至于他將來是生意越做越大當老板,還是一輩子就開小店過小日子,或是再回校園上學,都不重要了。因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有正常的日子,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