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媽

英國有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被英國channel4(第四電視臺)評為“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該片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拍攝的初衷,是想驗證“出身階層是否會決定未來”。于是,他隨機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每7年進行一次拍攝,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拍到去年的56歲,截至目前一共拍了8集。
當時劇組想驗證的答案是:會。但幾十年過去后,導演見證了這14個人從兒童、青少年再到成人、老人的過程,觀點有了很大的不同。
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從7歲到56歲,似乎精英出身的還是精英,窮人出身的還是窮人。富人出身的,幾乎都住著大房子,有份體面且薪水豐厚的工作;中產家庭出身的,男人的職業一般是公務員,而女人即使有工作,幸福與否也要取決于婚姻美滿的程度;窮人出身的,只有一個男孩通過讀書成了社會精英,其他的均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
看到這里,很多人都會為孩子的前途擔憂。可實際上,一個孩子未來的好壞,內心幸福與否,并非完全由金錢決定。
譬如生活在貧民窟的保羅,他小時候常常是一張憂郁臉,長大后也沒有一技之長,晚年時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謀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雜差。但他早在28歲時,就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帶著妻子小孩開著房車走遍了整個澳洲。晚年時,外人覺得他們生活很艱辛,但實際上他們夫妻恩愛,孩子可人,內心平靜而幸福。
再譬如從小被父親遺棄、5歲就在全日制寄宿學校讀書的布魯斯,幼年時就渴望去非洲拯救窮苦人民,成年后便毅然放棄在公立學校任教的機會,去往孟加拉國教授數學。雖然他的生活很簡樸,但從他的談吐與神情中,你可以看到快樂與滿足。
還有生長在倫敦東區的蘇,28歲離異后獨自帶著兩個孩子過著緊巴巴的單身生活。42歲時,孩子離家住校,她再次重返全職,從大學里最底層的助理做起,7年后,晉升課程行政主管。對于工作,她說自己從未有早上起來不想去上班的時候。而生活中,她參加了戲劇社團,完成了兒時的夢想,并再次遇到真愛,過得幸福而充實。
除了錢,我們能留給孩子未來最好的護身符,就是一顆樂觀、堅毅、從容的心。
這幾個主人公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并且最終也未大富大貴,但他們都找到了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幸福。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孩子也會如片中一樣,在未來遭遇事業的瓶頸、感情的挫折等困境,而如何從困境中站起來,是身為父母的我們要教給孩子的。這個問題,片中有3個孩子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上文提到的蘇,與她兒時的兩個好友一起參加了節目錄制。成人后,3個人均經歷了離異、單親和貧困,但蘇總保持著樂觀的笑容,而她那兩個朋友總是一臉嚴肅,滿腹牢騷。最后,我們看到蘇事業愛情雙豐收,而她那兩個朋友繼續過著怨婦的生活。
窮人出身的托尼,7歲時說想當騎師,13歲時就輟學成了騎師。21歲時,騎師當不成了,他便決定要當一名出租車司機。當時要成為出租車司機,必須要經過嚴格復雜的考試,但托尼對此表現出一如既往的自信。最終,托尼成功了—雖然他在中年時也曾因做錯事蹲過牢,但他年老時因為出租車事業,終于在西班牙蓋了大別墅,和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教師家庭出身的尼爾是一個反面案例。21歲時,他因考試發揮失常,進了個令自己和父母都失望的大學后,人生開始走下坡路。大學讀了不到一年,他便退學去打工。后來,因為不能適應社會,他患上了精神疾病,28歲便成了一名靠低保維生的流浪漢,終生未婚。
在采訪中,他回顧過往,說還很小時,父母就規劃了他的人生,以后要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人際知識。這種強勢與古板的教育,造成了他自卑、壓抑和焦慮的性格。
其實,除了錢,我們能留給孩子未來最好的護身符,就是一顆樂觀、堅毅、從容的心。對生活充滿熱愛,敢于嘗試的孩子,總能遇見更多的“好運”。而那些從小被父母打壓得畏縮、自卑,或是被過度保護的孩子,一次挫折就可能打得Ta爬不起來。
出身農村的尼克,他的成才之路源自于一本關于行星的插圖書。書中豐富的色彩與有趣的故事喚起了他對科學的興趣,他開始癡迷地閱讀各種關于科技的書籍。
小學時,有一次上課討論的是有關飛機的知識,老師無意中對尼克說了一句:“你平時那么愛看書,一定很了解飛機吧。”小尼克便感受到了無比的信任與鼓勵,從此更用心地去鉆研科學知識了。尼克說,是這位老師促使他入了科學的大門。
因為鄉間人煙稀少,尼克從小缺乏社會互動,在14歲的采訪中,他還顯得十分害羞。但到了21歲時,他就變成了一位談吐大方的有為青年。他說,自己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克服害羞,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最終,尼克憑著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的身份,成為美國著名的大學教授,是窮孩子里唯一逆襲成社會精英的“漏網之魚”。所以,學習依然是逆襲人生的必經之路。但若想把“勤奮”化為成就,還是離不開興趣的指引與成人的鼓勵。
紀錄片中有3個“高富帥”,他們從7歲就開始閱讀《觀察者》《金融時報》,聽甲殼蟲樂隊,14歲時就能邏輯清晰地討論起“應該設置法庭判定工人工資提升的要求”這樣的社會議題。
而上文提到的蘇和她的兩個閨蜜,在談到罷工的問題時,只會笑笑說“我媽最近就罷工在家”。還有那個靠開出租車起家的托尼,小時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架,成年后在采訪中談到教育時,他說:“教育是沒用的,只有激烈的斗爭,殺了你旁邊的人才能走到他前面。”“想插隊?那就一直惹怒別人,直到他們被惹煩了,他們就會讓你了。”……
這些不同的思維與習慣從哪來?我想,3個高富帥的家里,肯定藏書不少。在還沒手機的時代,爸媽回家就是品茶看書,家中一派“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文化氣息。在這種氛圍中長大,孩子自然會認為:關心社會、看書品樂、禮貌上進,是和吃飯、呼吸一樣平常的事情。
而那些還掙扎在溫飽線上的父母,肯定沒空看書,也不想看書,每天嘴里算著錢、埋怨著生活,心情不好就打罵孩子出一下氣。可是,窮沒關系,但把這種“窮氣質”傳遞給孩子,就沒救了。即使有些家長有意識地教孩子學習,可能也是上文尼爾父母那種壓迫式的失敗教育。
父母的視野與格局的不同,造就了“高富帥碰到問題會更快地想合理的方式去解決”,而“窮孩子則怨天尤人,舉步不前,或是以耍小聰明的方式去處理”,正是這種差異形成了窮人與富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里,談到窮人與富人在教育上的差異時說:“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一。”
在這個信息時代,即使不是富人,你依舊可以在孩子面前少一些抱怨和計較,引導孩子閱讀豐富的書籍,結交各種出身的朋友,來豐富孩子的視野與格局。下一個7年,你會是怎樣,你的孩子會是怎樣,就在你此刻的一思一行中。人生的任何一次成功與失敗,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