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月4日,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公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怎么走進行了全面布局。
三個時間節點勾勒鄉村振興歷史性任務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目標任務: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這些重要進展包括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等。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決定性進展包括農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農民就業質量顯著提高、相對貧困進一步緩解、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等。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旗幟。”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說,“文件按‘遠粗近細原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
文件指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文件同時也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韓俊對此表示,補短板、減差距的過程,同時是挖掘“三農”潛力和后勁,緊抓發展機遇的過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而且要促進農村全面進步,實現農民全面發展,旨在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文件圍繞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謀劃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國家戰略規劃引領,有黨內法規保障,有一系列重要戰略、重大行動和重大工程支撐,也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給作保障,是一份干貨滿滿、含金量高的指導“三農”工作的文件。
文件提出,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如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同濟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程國強認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是要抓好三方面工作:制定總體規劃、構建制度框架和創新完善政策體系。“總體規劃要明確階段目標、重點任務、基本路徑與關鍵措施,引領和促進城鄉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業結構、生態保護、人口布局等雙向互動、融合發展。”他說,“同時,從根本上清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盡快建立形成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干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制度框架與體制機制。”
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紅宇表示,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對推動農村發展、完善鄉村治理、保障農民權益,探索形成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重點要全面實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積極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聚合各方振興力量保護好農民利益
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方面,文件提出,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說,目前社會上對返鄉創新創業的確有很高的期望,同時也確實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休閑觀光、電商等新產業形態中,但這是個長期過程,是需要外部市場培育的過程,不要一哄而上。在這份文件所確定的基本原則中,其中一條正是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提出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久久為功,扎實推進。
文件提出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同時,強調明確政策邊界,保護好農民利益。“最重要的底線就是關于土地性質,要始終把握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和用途管制。工商資本的介入不能變成變相圈地。”葉興慶強調。
鄉村振興將一手抓錢一手抓地
一號文件指出,普惠金融重點要放在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多位專家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點,其中包括一手要抓“錢”,一手要抓“地”。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農業農村發展在“十三五”期間,投資和建設的需求很大,任務很重。在經濟下行、財力增收困難的背景下,怎么籌集農業農村發展的建設資金,確實是個問題。“特別想提醒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村金融方面有大篇幅的規定,寫得也是最長、最多的。”
“有關部門曾測算‘十三五時期到底農業農村需要投資多少錢。”唐仁健說,“在‘十三五時期,僅供水、道路、電力、通信,測算需要3.4萬億。其中交通部門測算,僅農村公路建設,還不是建設本身,養護資金就需3400多億,這比“十二五”時期高了3倍多。已經落實的、看得到的資金大約有1/3強。”
韓俊表示,解決“錢”的問題,關鍵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解決“地”的問題,關鍵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鄉平等交換機制,加快釋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紅利。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鄉村振興戰略主要有三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第一,農業未來將整體呈現出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發展、種養結合的發展趨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大量涌現,其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亟須解決。第二,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有多方面的融資需求。第三,當前金融機構與精準扶貧脫貧相配套的普惠金融服務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尚無法有效滿足農村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扶貧對象多樣化的需求,比如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和網點較少,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滲透率偏低等。
對此,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要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防止脫實向虛傾向,嚴格管控風險,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要抓緊出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并明確要推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
針對鄉村振興要解決的“地”的問題,韓俊指出,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仍然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政策問題。
文件對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部署了許多重大改革任務,如部署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按照“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的方向,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他強調,這項改革不是讓城里人到農村買房置地,而是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農村,使農民閑置住房成為發展鄉村旅游、養老、文化、教育等產業的有效載體。
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引發市場強烈關注。多家機構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將在土地改革、農業規模化經營、基礎設施建設、三產融合等領域帶來投資機會。
天風證券農業首席研究員吳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農村土地資本化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然之路。農用地的資本化是從農村承包經營權的三權分置改革,賦予其融資擔保權等權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包括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則將通過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等方式讓農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此次文件中提出的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就是明確的政策信號。
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表示,看好未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他認為,盡管“十三五”期間農村基礎設施在進一步改進,但空間依然比較大。農村基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抓手之一,是其他舉措的邏輯前提之一。首先,農村基建是實現“宜居”、留住人的前提;其次,農村基建是激活宅基地要素價值的前提;再次,農村基建是走出小農業,實現“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前提。因此,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之一正是在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