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從一個教材生發出一節優秀活動課程?一方面,依賴于執教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另一方面,與智囊團的“磨”課也有密切關系。“磨”什么?怎么“磨”?怎樣才能“磨”出精彩?作者從江蘇省東海縣第二幼兒園園長張書琴參加省第七屆優秀教育活動評比中,從連云港市級選拔賽“小鹿歷險記”誕生的經歷中,談一談“磨”課的體會。
關鍵詞:幼兒園;磨課;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6-06
作者簡介:程迎春(1972—),女,江蘇灌云人,江蘇省灌云縣機關幼兒園園長,中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張園長參加江蘇省優秀教育活動評比,準備的過程就是“磨”課的過程。我作為智囊團成員之一,竭盡所能,為她出主意、想辦法,在這過程中,也深切體會到要上好一節優秀教育活動課的不容易。它就像一顆原石,要經過不斷的磨礪,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礪中蛻變,最后變成耀眼的鉆石。在大班語言活動“小鹿歷險記”誕生的過程中,張園長一共練了三次兵,隨著張園長的一次次“磨”課,我感悟到了這顆耀眼鉆石的蛻變過程……
張園長作為連云港市八名選手之一進入市決賽。市決賽參照省賽課的規則,根據給定課題“小鹿歷險記”,自定領域和年齡班設計活動。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張園長感覺到壓力大,準備時間太緊張。還好,東海縣領導指出:參賽不是一個人的事,大家要成立一個“智囊團”,好好把課“磨一磨”,一定會成功!雖然我不是東海縣人,但因平時有業務交流,我也榮幸成為“智囊團”成員之一。
第一次的“頭腦風暴”開始了。首先分析教材,《小鹿歷險記》講述了小鹿遇到大灰狼后,在逃命途中先后遇到小壁虎、黃鼠狼、花狐貍、小青蛙,它們將自己的逃生本領教給小鹿,幫助小鹿脫險。這是個介紹動物逃生本領的科學故事,怎樣上出新意,不至于和別人雷同呢?經過一番激烈的研討,大家很快統一思想,回避科學活動,選擇從教材原本出發,設計成張園長最擅長的語言活動。為了更便于幼兒學習,大家討論在保留原故事主要情節和人物的前提下,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故事的語言進行了適當調整。教材內容有了,活動目標的制訂也非常重要。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最后把目標確定為:①嘗試借助圖表理解故事內容,學說人物對話;②樂意操作分類表和使用圖表講述故事或替換動物講述故事。由于張園長的業務能力很強,她在最短時間完成了教案第一稿。在第一次試教結束后,聽課老師們一致認為,這節語言活動比較成功,只需在細節的處理上精雕細琢就可以了。
初次嘗試的成功,并沒有讓張園長滿意。她提出的“一節好課,應該以幼兒發展為本。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如何使精心預設的教學活動有價值,讓幼兒們在活動中學有所獲,玩有所獲?”問題引發智囊團們思考。大家再次開展“頭腦風暴”,從教學手段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活動安排、過渡語的嚴謹、操作圖表的設計、師幼互動、評價……大家比較著、爭論著,一遍遍地修改著,既有可操作的分享,又有實踐性的教學體會。這一次,張園長并沒有急于落筆形成設計方案,為了引領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而是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語言領域等相關內容通讀了一遍。經過縝密的思考、反復的琢磨,在智囊團的協助下,張園長新增了情節網狀圖、人物對話標記圖等圖片設計,讓幼兒們借助圖標,學說人物對話;操作白板,聯想有同樣逃生本領的動物;操作標記圖,講述故事或替換動物講故事。《小鹿歷險記》的第二稿完成了。第二次試教開始,操作圖表的增設,讓張園長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減了下來,讓幼兒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多了起來。幼兒有了比較充足的講述、思考、操作、創編和合作學習時間,教師也有時間顧及幼兒的質疑與生成了,第二次試教活動課程更加“豐滿”。
第二次試教的“豐滿”并沒有讓大家滿意。“如何讓孩子們在細節中升華意境情感?”這個問題又拋在了“智囊團”們面前,大家進行第三次“頭腦風暴”。教具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如果使用得當,就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從而讓幼兒更好地在情境中理解故事、感悟情感。于是,多媒體手段動畫走進了《小鹿歷險記》的活動設計。設計思路再修改,第三次試教,一顆美麗的鉆石產生了:恰到好處的引領、自然巧妙的過渡,幼兒們在看、聽、想、操作、說過程中感受著故事內容。環節是那么流暢,過程是那么清晰。動畫的播放讓幼兒們感受到小鹿遇到大灰狼后逃命途中的驚險,體驗到小鹿逃生成功的高興。操作圖表把幼兒們的學習活動推向了高潮,從幼兒一雙雙專注的眼睛里,可以看出,幼兒們的多種感官被調動了,學習興趣被激發了,意境情感得到了升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 輝.幼兒語言活動教學反思[J].神州,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