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陽 張志強
摘 要:大革命失敗后,受“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黨內長期存在著排斥甚至敵視知識分子的現象。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時知識分子政策中存在的關門主義傾向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形成了新的、系統、完善的知識分子政策,實現了知識分子政策全面的撥亂反正。
關鍵詞:延安時期;毛澤東;知識分子政策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1-0049-03
“知識分子”這個稱謂,在中國古代漢語中是找不到的,它大概相當于“士子”這個稱呼,也就是“讀書人”的意思,而它的出現,則是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正式使用了“知識分子”這個詞。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大多是高級知識分子出身,黨自成立以來就和知識分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伴隨著黨的成長,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經歷了一個從幼年到成熟的階段。而延安時期,既是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日臻成熟的階段,也是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看到了知識分子在革命運動中的巨大作用,對黨內存在著的關門主義傾向進行了全面的撥亂反正,正確界定了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制定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團結知識分子的策略,也對知識分子進行了幫助、教育和改造以使其適應革命的需要。
一、延安時期毛澤東對知識分子政策調整前的時代背景
大革命失敗后,黨對造成革命失敗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進行了批判和糾正,但由于對歷史認識不清,出現了嚴重的唯成分論傾向,工人、農民出身的同志受到了極大的歡迎,而把革命失敗的主要責任推給知識分子。當時黨的大多數同志認為黨內“知識分子太多”降低了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這就使知識分子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特別是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和關門主義,認為知識分子是革命隊伍里最危險的敵人,應當“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甚至把知識分子斥為“托派”“特務”進行鎮壓,這就把工農與知識分子對立了起來,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軌道,給黨的事業造成了極大損失。遵義會議后,排斥和打擊知識分子的做法得到了一定的糾正,但黨內所存在的關門主義傾向依然嚴重。黨和紅軍雖然最終到達陜北,但所受的損失是巨大的,所面對的形勢是極為嚴峻的,這就需要黨大力凝聚、吸收先進力量以使自己強大起來。在革命形勢的迫切要求下,毛澤東高瞻遠矚,他說“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1]559把知識分子吸收入黨,才能更好地利用知識分子身上所具備的專業技能,有力地宣傳黨的方針、路線、政策,提高黨的文化戰斗力。
另一方面,隨著世界形勢的風云突變,中外矛盾加劇。特別是“七七事變”后,民族危機空前加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極其必要的。知識分子作為“首先覺悟的成分”,吸收、改造、使用他們也是統戰的需要。無論是敵占區的日偽政權,還是國統區的國民黨政權,都看到了知識分子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各方都在爭奪知識分子。在黨內黨外、國內國際形勢的要求下,毛澤東高瞻遠矚,對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進行了有利的調整。
二、延安時期毛澤東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
1.肯定知識分子正確的歷史地位和社會作用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知識分子的歷史地位和社會作用沒有被黨內大多數同志所認可,黨內存在的關門主義傾向嚴重挫傷了知識分子為革命事業工作的積極性。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陜北伊始,就在瓦窯堡會議上通過了《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決議》指出“只有最廣泛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層的與上層的),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2]266,“為了更大膽地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以爭取黨的領導權,黨必須同黨內‘左的關門主義傾向做堅決的斗爭。”在這里黨中央把敵我區分開來,認為只要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賣國賊蔣介石的,都是我們可以團結的力量,這就否定了關門主義的錯誤傾向,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提出了正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決議》進一步指出“一切同情于反日反賣國賊的知識分子”“一切受日本帝國主義和賣國賊國民黨政府所驅逐,輕視與虐待的知識分子”,不問過去、不問出身,“都能享受蘇維埃政府的優待”“蘇維埃給予選舉權與被選舉權”[3]610-611。《決議》向知識分子拋出了橄欖枝,保證了知識分子享受蘇維埃給予的選舉與被選舉的權利,工作、生活上的優待使知識分子為革命奮斗的熱情得到了激發。12月27日,毛澤東受中央委托起草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文中指出“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2]153。“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關門主義……只博得敵人的喝彩。”[2]155這就徹底否定了關門主義錯誤傾向,為黨制定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掃清了障礙。《策略》講要給知識分子以“在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說話做事的權利,給他們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160不但進一步賦予了知識分子和工農同樣的公民權利,而且使知識分子的歷史地位和社會作用得到了理論上的認可。
2.正確界定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
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定論,他們也從未給“知識分子”以明確定義。列寧認為知識分子“不是獨立的經濟階級,因而不代表任何獨立的政治力量”,他說“知識分子之所以叫作知識分子,就是因為他們最自覺地、最徹底地、最準確地反映和表現了整個社會的階級利益的發展和政治派別劃分的發展。”[4]324在列寧關于知識分子階級屬性的定義基礎上,毛澤東結合中國實際,于1939年12月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中說“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并不是一個階級或階層。但是從他們的家庭出身看,從他們的生活條件看,從他們的政治立場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多數是可以歸入小資產階級范疇的。”[1]641毛澤東從知識分子的家庭出身、生活條件和政治立場出發,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進行了正確論述,既糾正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對知識分子的錯誤認識,又減輕了知識分子的心理負擔,為知識分子向我黨的靠攏,為下一步更好地吸收、使用知識分子奠定了基礎。
3.大量吸收知識分子
雖然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歷史地位和社會作用進行了反復論述,對關門主義傾向作了調整,但現實情況卻是“許多軍隊中的干部,還沒有注意到知識分子的重要性,還存在著恐懼知識分子甚至排斥知識分子的心理”“許多地方黨部,還不愿意吸收知識分子入黨。”[1]618為此,毛澤東在1939年12月1日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文章中再度強調了知識分子在長期的和殘酷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的重要作用,那就是“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1]618因而毛澤東要求黨內各級組織要大量吸收和正確使用知識分子。當然,毛澤東并沒有籠統地認為所有知識分子都是對革命有益的,他在文章中把為地主資產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和為工農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區別開來,認為“我們的黨和軍隊已經造成了中堅骨干,有了掌握知識分子的能力這種有利的條件。”[1]619對今后的工作,毛澤東提了五點要求。
一是應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毛澤東要求黨的機關和軍隊大量吸收愿意抗日的比較忠實的知識分子,對于不能或不愿意入黨的有革命意向的知識分子,應該與他們進行黨外合作,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關系。二是拒絕不忠實的知識分子。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并非吸收一切,對于不忠實于革命的知識分子,應當予以清除。當然,在清除這類知識分子時,要采取嚴肅的態度,防止冤枉好人。三是教育、改造知識分子。毛澤東在這里要求全黨同志注意幫助知識分子克服其自身弱點,使他們與工農相結合。四是說服反對知識分子參加工作的干部,并鼓勵工農干部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毛澤東沒有忽視工農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低的弱點,要求工農干部與知識分子互相學習,“使工農干部的知識分子化和知識分子的工農群眾化,同時實現起來。”[1]619五是國統區和敵占領區的知識分子基本適應上述政策,只是吸收知識分子入黨時,應更多注意其忠實的程度。
在文章的最后,毛澤東進一步告誡全黨同志,“對于知識分子的正確的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1]620,我們黨今后絕不應重復在土地革命時期的錯誤。
4.教育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革命實踐相結合
抗戰爆發后,大批知識青年前往延安,延安成了中國革命的圣地。由于受家庭出身和個人成長經歷的影響,當時的很多知識青年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輕視實踐、看不起工農群眾的傾向。為改變這一狀況,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號召廣大知識青年到實踐中去,到工農群眾中去,走與工農群眾結合在一起的道路。1938年4月,毛澤東對抗大學員講:“你們到抗大來學習,有三個階段,要上三課,從西安到延安八百里,這是第一課;在學校里挖窯洞、吃小米、出操上課,這是第二課;現在第二課上完了,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第三課,這便是到斗爭中去學習。”[5]245
為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毛澤東于1939年5月1日寫了《五四運動》這篇文章。文中指出“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1]559但這個成分有它自身固有的缺陷,他說“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1]559在這里,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知識分子“和工農民眾相結合”的思想,給知識分子正確發揮其歷史作用提供了的出路。
5月4日,毛澤東在紀念大會上作了《青年運動的方向》講話,他在文中首先以設問的方式指出“‘五四以來,中國青年們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1]565單刀直入、言簡意賅。而這里的中國青年,指的是中國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他說由中國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組成了一支幾百萬人的軍隊,這支年輕的軍隊是“反帝反封建的一個重要方面軍”[1]565。這一形象的比喻極大地肯定了知識青年們在革命中的作用。但由于知識分子本身固有的局限和青年們自身經驗、閱歷的不足,致使他們的覺悟程度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尚不能適應革命的需要。因而光靠這支書生氣濃厚的年輕軍隊,是不能夠戰勝敵人的,它還不能算是革命的主力軍。那么,主力軍是誰呢?毛澤東說“就是工農大眾”[1]565。工農大眾深刻地經歷了生活的堅苦,既有反抗壓迫的強烈愿望,又有來自現實環境的豐富經驗,更加適應中國革命的土壤。因而“沒有工農這個主力軍,單靠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這支軍隊,要達到反帝反封建的勝利,是做不到的。”[1]566但工農這支主力軍的文化水平偏低,這就需要知識青年這支方面軍來彌補這一缺點。所以毛澤東倡導全國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一定要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和他們變成一體,才能使二者優勢互補,融合成一支文化水平高、經驗豐富的強有力的軍隊。為了促使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他還帶頭把剛剛從蘇聯學習回來的兒子毛岸英送到勞動英雄吳滿有家里上“勞動大學”。1942年5月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和之后的文藝整風運動,也是毛澤東倡導知識分子到廣大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實現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典范。
正是因為毛澤東重視教育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革命實踐相結合,使當時延安的青年運動取得了巨大成就。毛澤東贊揚延安的青年“他們在學習革命的理論,研究抗日救國的道理和方法。他們在實行生產運動,開發了千畝萬畝的荒地。”這是延安的青年和其他學校青年的根本不同之處,也是延安的青年運動成為“全國青年運動的模范”的根源。
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在新的歷史時期,準確把握時代脈搏,適時調整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制定了新的、系統完善的知識分子政策,實現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全面的撥亂反正。正是由于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的貫徹執行,才使得大批知識分子聚集在了中國共產黨的周圍,聚集在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之下。這不但推動了根據地文藝事業的繁榮,更是增加了黨的力量,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4]列寧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回憶毛主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