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金融業與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資金的需要是金融業的本分。近年來,在新常態下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系列困難,而造成實體經濟發展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卻來自金融方面,即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擠壓,出現了企業棄實投虛,社會資本脫實向虛,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去工業化現象。為解決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存在的矛盾,我們要采取相應政策措施,讓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 金融 脫實向虛 實體經濟
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力量。穩健而發達的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和應對各種危機的重要根基,是當前我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載體。歷史經驗已經證明,沒有強大的實體經濟,經濟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實體經濟和金融業本來就是同生共榮的關系。實體經濟以金融為血脈,金融以實體經濟為根基,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立業之本。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實體經濟根基發達,金融業才會枝繁葉茂,金融與實體經濟相互溶通,循環通暢,實體經濟才會欣欣向榮。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受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利潤下降,全球經濟增速減緩,擴大出口受阻,我國實體經濟經營環境惡化,出現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效益下滑、增長放緩、結構性矛盾突出等諸多問題。而造成實體經濟發展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卻來自金融方面,即虛擬經濟在資金上對實體經濟的擠壓。由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互動機制不健全,傳導路徑不暢通,流動性資金大量在金融系統內部空轉,出現了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資金棄實投虛的現象。資金的脫實向虛就是由于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等行業快速擴張,使社會資本離開實體經濟而進入虛擬經濟,致使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展停滯甚至萎縮。尤其這幾年資金的脫實向虛使得中國金融業和房地產業規模不斷膨脹,形成資產泡沫,對實體經濟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致使實體經濟出現產業空心化,又叫去工業化趨勢。
在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了振興實體經濟的重大任務。如何正確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相互關系,如何糾正金融中的重虛輕實、脫實向虛傾向是我們急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資金脫實向虛的表現
資金脫實向虛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越來越高
近年來金融資產投資規模增長很快,大量社會資金從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部門流到了房地產和股市等熱點投資領域,比如各類資產管理平臺從開始的18萬億元的規模擴張到現在超過100萬億元的規模水平用了不到5年時間,當前金融資產規模擴張速度遠超實體經濟。2001~2005年,中國金融業資產增加值占GDP總量的比重平均為4.4%,而這一比例在2016年達到8.3%,遠高于《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中的目標值5%,也超過了同期英、美等金融發達的國家水平。
據有關部門估測,目前我國實體性財富的總價值約為380萬億元左右,這其中包括150萬億元的企業非金融性資產、160萬億元左右的房地產、50萬億至60萬億元的土地和資源性資產、和近10萬億元的汽車等。但中國金融資產的規模已經達到了近450萬億元(不含金融衍生品),已經是GDP總量的7倍之多了,它們包括200多萬億元的銀行貨幣資產、近100萬億元的標準和非標準債券,以及100多萬億元的各類管理性資產。近年來金融資產不僅存量規模龐大,而且還在以每年新增30萬億至40萬億元的速度快速增長。
(二)實體經濟企業運營資金短缺嚴重
這幾年中國的貨幣供應量迅速增長,2014-2016年M2分別增長12.2%、13.3%、11.3%,而經濟增長率卻不斷下降,2014-2016年GDP增長率分別為7.3%、6.9%、6.7%。主要原因是超發的貨幣未流入實體經濟,實體經濟融資困難。根據最近中國信托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在今年二季度,信托資金的74%流向虛擬經濟行業,而不是流向實體企業,這其中超過43%的資金進入了房地產和金融證券兩大行業。
2016年央行的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當年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比上年增長13.5%,其中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長3.1%,企業經營性貸款比上年增長了6.6%,而在這些新增加的貸款中,與房地產相關貸款比例達到45%,說明房地產已明顯金融資本化。從國家統計局的調查結果看,2017年3月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比重增加,升至41.1%。特別是超過半數的中小型企業出現了融資貴、融資難現象。
(三)貨幣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空轉
當前金融機構存在大量資金體內循環現象。當資金先從銀行到信托和其他金融機構,再最終到達實體經濟時,推高了資金成本,加劇了實體經濟成本上升。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在理財、同業、票據業務、資產管理等領域創新發展較快,同時也引發了鏈條過長、杠桿過高、規模過大、關聯過于復雜等問題,造成金融業整個資產負債表畸形和異化。如同業借款超過存款、表外資產超過表內資產。這種過度的資金體內循環,不僅抬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而且虛增了銀行金融業的利潤。
(四)房地產業形成資產泡沫
當前貨幣資金正從金融部門過度流向房地產業而沒有流入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現在房地產業創造的GDP只占全國的5%,而它卻占有了25%的信貸資源。隨著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漲,近年來出現大量閑置社會資本流到金融、房地產等經濟領域進行投機的行為,以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表現為涉足房地產業的各類企業越來越多,特別是有明顯獲取貸款優勢的國有企業利用廉價的資金大舉進入房地產市場、土地市場,在資金脫實向虛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還有是大量實體企業也尋找機會紛紛涉足到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金融業牟利。再次是許多上市公司企業依靠金融、房地產投資等非主營業務收入來增加營業收入。這些都使房地產的資產泡沫化日益嚴重。
二、資金脫實向虛的原因
目前社會資本脫實向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金融資產的收益高于實體經濟
從今年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來看,進入500強的245家制造業企業的利潤之和僅有5493.1億元,占500強企業整體利潤的19.53%。而入榜的僅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幾家國有銀行的利潤之和已超過1萬億元,占500強企業整體利潤的比重超過36.6%,是制造業企業利潤的兩倍。
當前傳統制造業產能趨于飽和,一些產業甚至產能過剩,制造業利潤水平下降。再加上制造業的原材料價格和勞動成本不斷上升,實體經濟生存困難,不少企業面臨著破產倒閉的危險。加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轉型升級后勁不足,導致資金缺乏好的投向,造成一方面金融業要尋找新的盈利出路,另一方面實體企業也進入金融領域尋找新的機會。
(二)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互動機制不健全、傳導路徑不暢通
當前金融業的發展形勢很好,金融業資產逐年增加,但現在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情況依然存在,金融業并未有效支撐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間接融資占比過大。由于中國企業的融資主要通過銀行貸款這種間接方式進行,所以經濟的運行風險多集中于銀行系統。面對經濟增速回落的形勢,銀行方面防控風險的壓力很大。惜貸、斷貸情形嚴重,這加劇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二是我國還存在大量低效無效的僵尸企業,這些企業并占用了大量資金。大量寶貴資金被無效占用使得正常運行企業的投資率下降,企業融資成本增加,干攏了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根據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上企業數據,正常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是51%,而僵尸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72%。只要采取措施清出一部分僵尸企業,就有可能降低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
(三)實體經濟企業投資不足
資金的脫實向虛使企業資金陷入流動性陷阱,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企業將大量的資金停留在存款賬戶上,對市場存在持幣觀望的態度。企業沒有進行有效投資,大量的貨幣貸款的發放沒能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企業的投資意愿不足。當前實體經濟面臨著高成本高稅費困境,負債率上升,利潤攤薄,盈利能力逐漸下滑,這給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生存帶來許多困難。另外在企業投資信心不足的情況下,面對未來經濟走勢不明朗以及實體經濟回報率持續下行狀況,大部分企業的第一選擇是將貨幣資金用于短期金融投資。
(四)過度金融創新使監管工作困難
當前快速發展的金融業態與相對滯后的金融監管格局之間存在矛盾。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業態的出現,在帶來融合與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監管難度更大、傳染性更強、風險更加隱蔽等消極的一面。當前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和交叉性金融產品創新過度、過快,導致出現監管真空,形成監管套利。一些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網貸業務處于監管的空白和邊緣地帶。在金融業跨界和綜合經營,以及新技術運用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風險加大,并隨時有向其他領域溢出的風險。
三、脫虛向實,振興實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金融監管和制度約束,防止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擠壓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是大力推進土地制度與住房制度深層改革,建立適應市場規律又符合中國國情的的長效機制,使房地產健康平穩發展。加快由行政性調控為主向以經濟杠桿調控為主的轉變,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減少房地產無序發展對實體經濟的擠壓。其次是加強對各類易發金融風險的預測和金融風險的研判。政府要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規范金融市場,防止造成風險的不合理金融行為。要全面加強股市監管,嚴厲打擊各種黑幕交易、投機套利違法行為,抓緊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分紅制度、新股發行和退市制度。最后是要建立統一監管機構,規范金融市場經營行為,對金融衍生品實行集中監管。完善市場交易和清算制度,增強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堅決打擊過度炒作行為,打擊各種非法金融活動,徹底整頓理財產品市場,加強對投資品市場交易的監測和監管。
(二)改革創新金融業服務,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
一是提高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金融服務的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加強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的精準服務。推動金融業創新改革,使金融行業資金由自我內部循環轉向服務實體經濟。構建多樣化、多層次、精準服務又適用對象廣泛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二是要加快轉變各類金融機構經營方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做大做強,服務社會,發展經濟,創造價值。要治理各種亂收費現象,繼續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收費標準,縮短資金流通鏈條,清理規范中間環節,努力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租賃機構和綜合服務中心,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三是要賦予商業銀行合理的市場自主決策權,優化資金投資結構,增強銀行信貸供給能力,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要。要大力發展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金融租賃市場和商業票據市場,引導資本流向那些發展良好的優秀企業。
(三)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實體經濟增強對資金的吸引力
加快制造業等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是防范資金脫實向虛的根本之策。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太低是資本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投資回報率太低必然造成企業更愿意投資經營金融與房地產業等虛擬企業而不愿意投資制造加工等實體企業。另一方面,金融業和房地產業也對實體投資意愿不強,它們更愿意把資金大量地配置到收益率更高的證券、信托、保險等虛擬部門,由此造成實體經濟部門資金短缺,資源脫離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的惡劣狀態。
化解金融風險,避免產業“空心化”,振興實體經濟,根本出路是實體經濟必須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具體措施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進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重塑實體經濟競爭新優勢;二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實體經濟創新能力;三是要加快經濟體制的深層改革,解除發展的束縛,激發實體經濟活力。確實提升實體經濟資本收益率,使其回升到資金成本以上,企業以持續穩健的利潤來增強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實體經濟發展困境解析及對策.經濟日報,2017-02-27.
[2]董濤.如何遏制資金“脫實向虛”.中國經濟報告,2017-07.
[3]彭飛,劉洋.風控視角下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銀行家,2017-10-05.
作者簡介:唐悅(1997-),女,漢族,江西南昌人,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