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英
【摘要】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悄然轉變,消費者越來越認可超前消費、信用消費的消費模式。互聯網消費金融迎來高速發展巨大機遇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本文首先根據以往學者相關研究,提出對互聯網消費金融概念新認識,其次研究了當前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最后在此基礎上對互聯網消費金融健康發展提出三點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消費金融 政策支持 差異化
一、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概念
當前消費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變得日益密切,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概念逐漸為人熟知。然而學術界對互聯網消費金融概念的定義還沒有達成一致。黃小強(2015)認為互聯網消費金融以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為了滿足個人或家庭對商品和服務消費(不包括住房和汽車)的需求,進行資金借貸并分期償還的信用活動,其提供主體包括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和互聯網企業等市場主體出資設立的非存款性借貸公司。邵騰偉,呂秀梅(2017)認為互聯網消費金融是指借助互聯網手段消費者消費提供的金融服務。其本質是消費金融,是互聯網化了的消費金融。
本文所指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就是從業機構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展促進消費的信用貸款,實現消費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首先,消費金融的消費需求一般包括租房、旅游、教育、醫療、裝修、3C數碼產品等,不包括住房;其次,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主要是為滿足個人消費需求,一般服務對象偏年輕化收入較低,貸款額度較小,時間較短;最后,互聯網消費金融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審核貸款、消費還款等流程打造的金融服務平臺,相比傳統消費金融,互聯網消費金融采用信用審核、智能化審批,用時短、手續簡單,但自身風險相對較大。
二、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現狀
(一)發展速度快
相比傳統消費金融,雖然互聯網消費金融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十分迅速。其交易規模由2011年的6.8億元,猛增至2017年的3625億元,增長了530多倍。使用互聯網支付用戶規模由2013年的2.6億人增長到2015年的4.2億人,手機支付用戶規模由1.3億人增長到3.6億人。京東推出京東白條,阿里推出天貓分期、花唄,電信推出、橙分期、甜橙白條,在不久的將來各個領域將細分形成幾家具有高度品牌效應的企業。
(二)服務商多元化
目前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包括購物、租房、旅游、教育、醫療等,涉及機構包括中行、農行、工行等傳統商業銀行,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龍頭企業,趣分期、分期樂、優分期、愛學貸等分期購物平臺,北銀、馬上、捷信等消費金融公司,另外還包括P2P網貸平臺和鏈家金融、途牛金服、易鑫資本等垂直細分平臺提供的互聯網消費金融。
(三)產業鏈初步形成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鏈越來越完善,包括上游的資金供給方、消費金融核心圈及下游的催收方或壞賬收購方,其參與主體包括消費者、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電商平臺、行業監管機構和線下供應商、零售商。消費金融核心圈包括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供應商、零售商、消費者和征信評級機構。
三、互聯網消費金融存在的問題
(一)監管體系待完善
目前缺乏針對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的監管細則,具體可操作性的差異化監管原則尚未出臺,導致持牌類消費金融機構監管過于嚴格、其他從業機構監管松散的問題,如市場上從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電商平臺、分期購物平臺、P2P網絡借貸公司等存在監管真空。不完善的監管體系難以造就規范、公平的行業發展環境。
(二)授信風險大
利用傳統商業銀行的做法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對風險管理的要求,必須根據具體業務流程采取全方位風險管理才能有效規避風險。在眾多的風險管理當中,欺詐風險管理首當其沖。當前金融犯罪率居高不下,針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詐騙、套現組織層出不窮,如通過盜用、冒用他人賬戶來騙取貸款的行為屢禁不止。
(三)融資渠道窄
當前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除了獲客渠道、產品設計、服務形式與質量和風險控制能力的競爭,還包括多元化籌措資金能力的競爭。由于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不能直接吸收公眾存款,融資渠道主要有向金融機構借款、同業拆借、接受股東境內子公司及境內股東存款、發行金融債券和資產證券化。融資渠道窄,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需求。
四、引導互聯網消費金融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實施分類監管,營造公平環境
對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進行評級監管,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指標體系,進一步細化行業監管細則,實行差異化監管、分類監管,有針對性地開展行業的專項整治。同時調整監管思路,樹立適應互聯網消費金融監管的新理念,實行包容性監管,為普惠金融做得好、創新能力強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營造適度的發展空間,給予一定的創新支持。營造規范、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二)整合信息資源,加強精準授信
完善社會征信體系,構建以央行征信為主、市場征信為輔的全方位征信配套體系。對公安、司法等政府公共信息進行資源整合,擴大互聯網消費金融從業主體獲取公共信息范圍、降低征信成本。加快行業聯盟建設,完善內部的信息通報和快速應急處理機制,以應對金融詐騙、套現等風險。另外通過加強業內聯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將有惡意違約、無故拖欠還款等不良行為的用戶列入“老賴黑名單”信息,加強從業機構精準授信,降低互聯網金融服務商的壞賬率,進一步提升欺詐風險防控能力,降低信用風險。
(三)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政策支持
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提升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直接投融資規模,加大信貸資金支持力度,細化融資舉措。降低消費金融公司融資門檻,鼓勵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同業間開展回購式質押、探索信托計劃、發行資產支持商業票據或理財計劃等方式進行融資。同時加大政策支持、財政補貼、創新獎勵力度,推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黃小強.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界定、發展現狀及建議[J].武漢金融,2015(10):39.
[2]邵騰偉,呂秀梅.新常態下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表現作用與前景[J].西部論壇,2017(01):97.
[3]張杰.我國消費金融發展展望與策略選擇[J].經濟縱橫,2015(7).
[4]馬榮祥.互聯網消費金融征信風險不容忽視[N].金融時報,2017-09-05(009).
[5]李玉秀等.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建議[J].西部金融.2016(11).
[6]宗楠.基于產業鏈視角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風險及監管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0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