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全國兩會,“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繼紐約彎區、舊金山彎區、東京彎區等一流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在地圖上,把廣州、香港、澳門畫一個三角形,可以看到南沙剛好在三角形的中間,距離珠三角兩岸和港澳“9+2”城市最近,是連接彎區城市群的交通樞紐,亦是大灣區核心中的核心。本文從南沙國家新區、自貿片區“雙區疊加”的地域優勢出發,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契機,通過對廣州在既有優勢下深化戰略定位問題研究,探討廣州如何利用南沙優勢在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背景下發揮更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十九大報告 粵港澳大灣區 協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些戰略部署備受各界關注。2017年10月19日,廣東代表團討論19大報告時,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表示,要按照報告提出的“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要求,在新的起點上,以改革創新精神探索建設南沙自由貿易港,推進南沙開發建設取得新的突破,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示范區。
一、廣州南沙新區戰略地位明顯
位于廣州最南端、珠江出海口和珠三角地理幾何中心的南沙,連通港澳,服務內地,區位和港口上稟賦突出。國務院在對《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的批復中要求南沙新區在全面推動珠三角轉型升級、促進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構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建成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2016年8月中共廣州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廣州首次明確提出“要建設南沙為城市副中心”。目前南沙新區集國家戰略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城市副中心、保稅港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廣東省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范區功能于一體,依托國家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南沙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堅實的產業基礎,巨大的發展潛力,廣闊的區域輻射范圍,緊密聯系港澳,依托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南沙新區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粵港澳大灣區”在今年兩會上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指的是“9+2”,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定位是世界級城市群。從區位上看,以廣州、香港和澳門為點畫一個三角形,恰好覆蓋大灣區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三角中心恰好落在廣州南沙新區。南沙不僅是灣區的幾何中心,也是珠江入海口,是連接粵東、粵西的重要樞紐,軌道交通便捷,經南沙到彎區其他8市和港澳,可實現一小時內通達。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南沙新區有望在對接“一帶一路”,加強國際經貿合作以及區域城市聯動發展中發揮更積極的角色。南沙新區有必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戰略定位:既是國家新區、自貿片區、廣州城市副中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門戶城市,更是國家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核心樞紐。南沙需把握歷史新機遇,踐行新發展理念,將發展推向新高度、新境界。
三、新形勢下廣州南沙新區發展的戰略重點
2017年4月7日,國家發改委制定印發了《2017年國家級新區體制機制創新工作要點》。其中,廣州南沙新區的工作要點為深化粵港澳深度合作探索,推動建設粵港澳專業服務集聚區、港澳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和人才合作示范區,引領區域開放合作模式創新與發展動能轉換。可以說,南沙新區要想進一步提升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就必須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示范區這一核心要點不動搖。南沙新區目前在城市空間結構規劃、先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化體系的形成等方面都已經取得顯著的成績,配合國家新區、自貿片區“雙區疊加”的區域優勢和政策紅利,南沙新區已具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心臟”的潛力。筆者認為南沙新區可從以下幾個方向發力,作為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產業布局更合理
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是區域發展的基礎條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核心問題就是城市群協同發展。南沙新區在產業布局上可遵循“錯位、互補”的原則,研究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如何通過錯位發展,互相協調,最后達到區域經濟共贏。南沙新區可在現有產業基礎之上重點發展與周圍區域不重疊的產業,避免同質化競爭;同步發展與周圍區域互補與對接的產業,實現產業協同發展,發揮群聚規模效應。合理的產業布局結構有利于南沙新區明確發展方向,配合區位優勢、軌道交通、自貿片區政策紅利,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極”。
(二)繼續推進人才優先戰略
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區域未來發展趨勢和市場地位,南沙作為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雙區,必須把人才優先戰略作為新時代推動南沙發展的核心戰略。按照“需要、擇優”的原則,加快引進有國際視野,了解大灣區城市發展趨勢的各類高層次和急需人才,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隊伍素質,構建人才高地。可比照灣區內香港和深圳兩大國際級大都市的人才引進策略,集全國智慧,融全球智力,以更加開放的政策和更加靈活的機制,廣泛吸引優秀人才來南沙新區工作或創業,加快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加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人才亦是跟著產業走的,南沙要聚焦已有產業基礎、發展新興產業,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自動聚集。
(三)借力自貿區,牽頭推動區域合作新通道、新模式
南沙新區要借力自貿區政策紅利,區域用地和制度創新的優勢,牽頭推動一系列區域合作新通道,引領區域合作新模式,樹立先行先試區域合作新標桿。南沙新區要敢于成為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中的先行試點,率先積累新形勢下大灣區雙邊、多邊區域合作的經驗,尤其是與港澳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跨境區域合作經驗,重點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制度創新和政策保障措施,成為大灣區城市群合作的“試驗田”。
(四)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提升硬實力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勢必加快廣東與港澳乃至整個珠三角一體化進程,基礎設施建設是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首要條件。南沙作為國家新區、廣州城市副中心,可以依托廣州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自貿區便利條件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進程,加快推進灣區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推動大灣區信息、資金、人流和市場自由流通,進一步夯實大灣區門戶樞紐的戰略地位。
四、結束語
南沙這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作為一個遠離中心城區、人口總量只有七十幾萬的新區,南沙新區如何在國家級新區、自貿區、一帶一路三個國家級平臺中找到合力點,助力廣州在國家全面開放新形勢下闖出未來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毫無疑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南沙乃至整個廣州帶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多光環加持下的廣州在大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和國外開放、國內改革兩個大局中所扮演的更積極角色。
參考文獻
[1]吳曉.廣州南沙新區合作競爭戰略研究[D].湖北:湖北工業大學,2017.
[2]申明浩,楊永聰.國際灣區實踐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啟示[J].改革前沿,2017,(7).
[3]昌道勵,馬喜生.南沙:打造廣州對外開放門戶樞紐[N].廣州觀察,2017-1-10(02).
[4]馬喜生,黃少宏.廣州應成為大灣區建設的“火車頭”[N].廣州觀察,2017-3-6(1).
[5]周任重.論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系統[J].開放導報,2017,(3).
作者簡介:鐘嘉毅(1982-),男,中山大學經濟學碩士,講師,經濟師,現任廣州工商學院經濟貿易系投資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區域經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