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成 裴永凱
【摘要】大學生就業問題產生除受到個體因素影響之外,還受到諸多結構性因素的制約和驅動。文章從勞動力市場結構“分割論”、勞動力供需結構錯位、職業聲望結構制約和社會身份結構性失位等四個方面,梳理了相關研究。同時,對研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勞動力市場分割 職業聲望 結構性失位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群體成為了又一個就業困難群體。大學生“畢業即失業”不僅不僅是一個一般社會問題的表象,更具有受諸多社會結構性因素制約和驅動的深層內涵。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對影響大學生就業結構性因素的研究,主要論點有勞動力市場結構“分割論”、勞動力供需結構“錯位論”、職業聲望結構“制約論”、社會身份結構性“失位論”等四個方面。
一、勞動力市場結構“分割論”
上世紀70年代初,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提出,該理論將勞動力市場劃分為初級勞動力市場和次級勞動市場兩大類,但二者之間是隔離的,表現在求職者寧愿暫時失業也不愿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求職,而次級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者則很難進入初級勞動力市場。
國內學者在這一理論基礎上,解釋了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者們指出,我國的勞動市場存在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1]、區域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國有與非國有部門分割的特征[2,3],不同的勞動力市場之間,在福利待遇、收入、環境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距,這些因素都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盡管對于勞動力市場的劃分標準各有不同,但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釋力是毋庸置疑的。畢業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其求職目標在于進入初級勞動力市場,而我國的初級勞動力市場卻無法接納足夠的畢業生。
二、勞動力供需結構“錯位論”
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
有研究考察了高等教育擴張與大學生就業問題產生之間的關系,指出大學生群體就業困難是由于勞動力供求之間相互脫節所造成的,具體而言,經由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的職業走向是“白領”人員,然而當前企業所需要的卻是具有特定技能的勞動力[4]。
也有學者進一步深入到了勞動力市場結構與教育結構的關聯之中,發現勞動力市場需求與供給之間產生了“錯位”現象,表現在“勞動力市場對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的需求大于供給,而高學歷的勞動者供過于求”,形成“錯位”的原因主要是產業結構的虛高與教育結構的失衡[5]。
三、職業聲望結構“制約論”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找不到工作崗位,而是他們不能找到與自身身份和尊嚴相適應的工作。針對這一問題,有研究從職業聲望角度,進行了探討。
“職業聲望不僅體現了職業相對地位的等級層次,而且還影響著人們對職業的選擇。…勞動者的擇業行為和流動趨向與職業地位和聲望的高低有著很大的關系。勞動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總是喜歡選擇職業地位高或職業聲望高的職業”。[6]大學生在擇業時不僅要考慮經濟因素,職業地位評價因素與大學生的擇業取向之間也存在著密切關系[7,8]。如果所要從事職業的社會聲望不符合畢業生的要求,則會出現就業問題。
職業聲望因素的引入,說明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過程,并非是一個單純的經濟驅動過程。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除了收入之外,同時也會考慮自身甚至家庭社會地位的生產或再生產。
四、社會身份結構性“失位論”
通過接受教育來獲得社會地位,是人們普遍認可的實現向上社會流動的方式。教育具有“篩子”的功能,可以“對那些能夠進入不同社會層次和地位的個體進行篩選”。[9]經典的布勞和鄧肯的社會地位獲得模型也證明了在自致性因素中,教育的影響最強??梢哉f,教育作為人們進入社會時的參照標準,標志著人們的“相對地位”,并且,“只要這種標志和符號的意義沒有改變,即使受過更高等級教育者的絕對收入有所下降,也不能從根本上逆轉人們對它的追求?!盵10]這種預期,不會因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出現,而在短時間內消失。大學生“就業難”進而成為了社會“進位難”。
“當社會變動中一類人的境遇與原先相對穩定的預期差距拉大,就意味著結構性失位問題的出現?!苯Y構性失位理論認為,社會結構由預期結構與現實結構共同構成,二者相互重合與否,反映了社會的穩定程度。就業難,所反映的正是大學畢業生群體就業預期與現實的分離。結構性“進位”困難,會在社會成員中積累對社會的不滿,甚至生成對社會運行規則的懷疑[11]。結構性失位理論不僅點出了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實質,并且還從結構層面解釋了社會不滿產生原因,并發出了預警。
五、結語與展望
現代社會之中,職業是衡量社會成員收入、聲望和權力的綜合載體,職業地位是社會分層結構的“指示器”,反映了人們在社會中的基本位置[12],教育的篩選功能最終也是通過職業準入來實現的。整體各部分之間的均衡發展與功能協調是結構性研究視角所內含的基本原則,因此只有尋找到結構間的不協調,才能夠推動結構性問題的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結構根源,在于職業結構與教育結構能否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教育結構中高等教育的所占比例不斷升高,但是職業結構卻有著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大幅度的變化,大學生就業的問題的出現直接反映出了當前我國職業結構與教育結構之間的不協調。我國教育的發展水平一直以西方發達國家為參照,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忽略了作為教育結構最終承載體的職業結構所發生的變化?對這一問題的解釋,仍需大量的實證研究成果,特別是關于職業結構與教育結構之間聯動關系研究成果的出現。
參考文獻
[1]賴德勝.勞動力市場分割與大學畢業生失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69-76.
[2]溫海燕,陳平水.勞動力市場分割條件下大學畢業生自愿性失業問題初探[J].生產力研究,2006(5):127-129.
[3]張岳倫.大學生選擇性失業的歸因分析——從二元制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0-73.
[4]王德文.高等教育擴張與大學生就業難剖析[J].開放導報, 2006(3):43-45,48.
[5]陳仲常,徐丹丹.勞動力市場結構與教育結構錯位的實證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60-63.
[6]劉艾玉.勞動社會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7-80.
[7]劉易斯·A·科塞.社會思想名家[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22.
[8]劉世定.相對地位和高等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4):11-13.
作者簡介:肖德成(1986-),男,河北滄州人,碩士,河北水利電力學院交通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