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
摘要:航拍的形式不斷發展,從熱氣球到直升飛機,滑翔傘一直到今天中國制造的大疆無人機。航拍已經突破了天氣、地勢等條件的束縛。用它獨特的視角和靈活的走位還有精美的畫面被廣大受眾所熱捧。可以說,航拍賦予了司空見慣的場景以全新的觀看之道和感知方式。
關鍵詞:航拍;觀看之道;感知方式
航拍是攝影的一個重要的門類。追溯其發展歷史,早在1858年納達爾乘坐熱氣球在巴黎的上空完成了人類攝影史上第一幅航拍的照片。自此以后,航拍的形式不斷發展,從熱氣球到直升飛機,滑翔傘一直到今天中國制造的大疆無人機,航拍已經突破了天氣、地勢等條件的束縛。用它獨特的視角和靈活的走位還有精美的畫面被廣大受眾所熱捧。可以說,航拍賦予了司空見慣的場景以全新的觀看之道和感知方式。
一、提供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
正如約翰·伯格所說觀看之道就是:媒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注重視覺的注意力。[1]電視是光的藝術,攝影師就像是追光的舞者,任何一個鏡頭的拍攝都是一個創作的過程,都是與捉摸不定事物的博弈,攝影師用自己眼睛帶領觀眾體驗異樣的觀看之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提高受眾的參與程度。眾所周知一切藝術形式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電影電視尤其如此。而航拍的出現無疑用一種技術的支撐從而帶給了觀眾全新的視覺體驗感。
航拍以一種“上帝的俯視視角”給受眾提供了宏觀、震撼、新奇的視覺感受。無論是航拍的拍攝技巧還是鏡頭的組接選擇,都是以抓住受眾吸引力這個觀看之道運行。
專業的航拍技術中常用的技法主要有:平移拍攝、定點環繞拍攝、升降拍攝。首先,對于平移拍攝來說又分為:前后平移、斜移和左右平移。前后平移的效果類似于推拉鏡頭。一般前景平移用在整個影片的開頭,告訴觀眾影片開始了,準備跟我們一起開始天空之旅。而后退鏡頭主要用在影片的結尾。比如《航拍中國——新疆篇》中用第一個航拍新疆地圖的俯瞰視角來開篇,給人一種前景和后退的既視感,這種承上啟下的平移手法是航拍中最主要的拍攝技巧。其次是定點環繞鏡頭:是以一個點為中心,以一定距離為半徑,通過航拍機以中心和半徑向四周畫一個圓的拍攝方法,來吸引觀眾對拍攝中心“盯視”的需求,形成強烈的動感。一般對于突出主體、四周空曠的場景特別適用于定點環繞技術。升降拍攝主要是航拍器從低到高或者從高到低處,這種拍攝手法可以和平移手法相結合,讓觀眾的視角一邊向前一邊向上,一種俯瞰大地的“上帝視角”讓受眾成為觀看的主角。
航拍的鏡頭景別組接方式主要應用前進式或者后退時:全、大全、遠、大遠,從大處著眼,注重景象的全貌呈現,讓觀眾感嘆壯美山河的神奇景觀帶給觀眾飛在上空的視覺體驗,呈現壯美的全景視角。因為航拍的拍攝角度高,因此它可以表現地面的層次,遠近,以及數量。但是由于視野高,地面的景物雜亂,對于攝影師的合理構圖就顯得尤為重要。航拍的鏡頭大都是運用運動鏡頭,運動的鏡頭可以形成多變的景別和角度,多變的層次和空間,多變的畫面和構圖和審美效果,從而調動觀眾的吸引力,從壯美的鏡頭中產生自豪感。這一點在《航拍中國》的每一鏡頭中都體現的淋漓盡致。該片在空間維度上讓受眾的視野借助飛行棋的高度讓我們熟悉的景象變成了另外一番無限延生的模樣呈現出來。
二、提供一種全新的感知方式
航拍作為影視的創作技術,因為其借助了空間的高度和非常人的視角,使得影像所能捕捉和呈現的狀態更加多變。所以無論是色彩沖擊、鏡頭沖擊還是技術都可以帶給觀眾感知世界一次奇異的旅程。
任何一個鏡頭的好壞都是以它的主題為主要評價標準。每一個鏡頭都是為了整部影片的敘事意義而存在的。沒有無功能性的鏡頭,有意義的航拍鏡頭就是不僅能調動觀眾的視角同時又帶來感知影片主題的能力。而感知能力又不是單方面的,從色彩到視角各個方面都促成了受眾奇妙的感知能力。
色彩是一種視覺語言,不同的色彩和各種色彩之間的不同搭配方式,表達不同的感情。根據相關研究,色彩感情的產生,主要源自人眼視網膜對紅、綠、藍三種感色纖維對物體反射光的刺激,三種色彩的比例不同,所引起的興奮程度不同,由此產生的心理上的感覺關系也不同。[2]航拍中國是當下國內第一部以航拍角度完整記錄我國真實景觀的作品。[3]在平視拍攝中,人是每一個鏡頭的主角,但是航拍鏡頭打破了以人為主題的限制,將每一個物,每一棵樹,每一汪池水,每一座山都是拍攝的主角,通過每一個鏡頭有序的鏈接來表達一定的情感。這種鏡頭擬人化的手法可以說為紀錄片增加了更多的敘事手法。航拍鏡頭在時間軸上不斷跳躍變換,加上豐富的四季色彩更替和空間構圖的縱深沖擊著人們的視覺。
從航拍鏡頭的角度來說,鏡頭的視角從水平突然轉向垂直,像過山車一般的將鏡頭的縱深不斷地拉伸,畫面的宏達視覺效果帶動著觀眾的感受能力。這種大幅度的鏡頭表現力,為受眾營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官享受。通過處理人與物、人與環境、環境與環境之間的空間關系,引導觀眾的注意力。遠景與全景是航拍的主要景別,有的鏡頭甚至可以突破五百米的高空,俯視整個地面。但是對于特寫鏡頭,航拍就產生了一定的束縛。無人機在1米內接近拍攝主題,飛行器自身會產生氣流干擾。因此,一般情況下,拍攝距離要在5米以上的安全距離。可以說,航拍用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引導受眾去感受壯觀的視角,使鏡頭拍攝現場的記錄源源不斷的植入受眾腦海中,增加了鏡頭運動的現場感,牢牢的吸引著觀眾的視線,理解影片的主題,對影片的感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三、結語
航拍不僅在觀看方式給觀眾帶了審美上的享受,而且在感知能力上也力求突破碎片化的敘事方式,用宏觀的鏡頭視角不斷地吸引觀眾來表達影片的主題,不但使得簡單的題材變得條理清晰、節奏明快,還使得影片本身更具有可觀看性和可讀性。
參考文獻:
[1]《觀看之道》【M】約翰·博格.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9
[2]《電視色彩學》【M】,劉恩御.北廣出版社,142
[3]《航拍中國》:中國故事的另一種講述.吳函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