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芬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的主要園地。本文圍繞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如何把握課堂教學,營造課堂氛圍,培養、提升學生能力,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殿堂,成為學生學德習才、增長心智、拓展視野、立志騰飛的搖籃作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踐;邏輯思維;效率
數學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凸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此謹對關注學生發展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激發、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
數學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挖掘新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人文素材,注重學生知、情、意的全面發展,創設富有啟發性、挑戰性、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使學生處于一種“能看到但必須跳一下才能夠到,得到了又有新目標出現”的情境中,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空間逐步擴大的過程中,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現代心理學認為課堂教學時應該設法為學生創設逼真的情境問題,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獨特魅力,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重要因素,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關鍵在于教師要把數學教得“有趣”。在初中開始學習數學的第一節課,首先讓學生知道數學將學些什么,學了數學有什么用,通過一些有趣的式子,生動的講解,讓學生知道“數學有趣”“數學有用”,然后進一步告訴學生怎樣才能學好初中數學。杜絕以教代學、以講代學,以細代精,以灌代導的教學方法,就必須最大程度的避免學生學習被動,死記硬背,教學活動應當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老師要給予學生足夠而正確引導和指導,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現行教學中傳統色彩仍然較濃,仍在注重“師道尊嚴”,在師生關系中,老師更是一直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使得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張揚,更有甚者,對學生的學習包辦代替,把自己的思維、思想強加給學生。因此,創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向老師提問質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心情舒暢,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使之個性得到釋放,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教師不能搞一言堂,惟我獨尊,更不能對學生求全責備、諷刺、挖苦等,否則,就會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有效課堂教學成為一紙空文。
三、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解題技能的重要途徑,起著推陳出新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的成效有直接的關聯。而練習的有效性往往取決于練習的設計和組織這兩個環節,這兩個環節一定要相輔相承,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才能實現課堂練習的高效。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課程標準,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有創造性地精心設計練習題。一般要注意課堂練習要有層次性、注重開放性、注重生活實用性,課堂練習要有時間的保證。教師還應從“學”的角度來安排有效的練習方式,只有適合學生的練習方式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結果產生良好的影響。精心的練習加上靈活的組織講解,是提高課堂練習有效的途徑。
四、適時進行精讀點撥
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預習檢查、學生交流展示中暴露的問題進行精講點撥,讓學生“知錯”且“能改”。引導學生想、說、做,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歸納、上升為學習經驗。這一環節既是面向問題,又是討論問題;既要解決問題,又要指點方法;既面向全體,又分層提高;既要幫助學困生糾正錯誤,解決疑難問題,又要通過分層訓練,使中等以上學生得到充分的訓練,使更多的學生能理解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備課時對需要點撥的問題進行預設,把握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及規律;對交流展示時生成的新問題及時分析歸類,引導學生解決。在點撥講解中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核心問題必講、數學解題思路必講、教學中的疑點難點必講;“三不講”:學生能自己解決的不講、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能解決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
五、控制課堂“節奏” ,讓學生快樂學習
成功的課堂必定有高潮,或一次或幾次,或中間或末尾。一堂課處處是高潮,難免有無視教學規律之嫌,是教學失控。沒有高潮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無論從教學規律角度,還是從心理學、教育學角度看,兩種現象都是不好的,要控制好課堂高潮,須做到以下幾點:
1.教學程序要動靜結合、變化有致。教學時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或誘導學生質疑討論等。
2.教學內容要疏密相間,節奏要緩急交錯。
3.教學語言要有藝術性。教師是藝術家,是用語言來演繹知識、能力的藝術家。一堂課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語言。因此,教師的教學言語首先要言簡意賅、準確到位;其次,要富有感染力,要引起學生的共鳴。
授課之余,課堂高潮之后,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思考研究,指導學生“開放式學習”,加強學生的自主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滿足他們作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切身體驗知識發展的全過程。例如,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指導學生在掌握圖形特征的基礎上,動手運用所學知識,利用“=、〇、〇、△、△”這幾個圖形,設計一個具有一定意義的圖案和解說詞,進行交流展示評比。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實踐。新課程強調: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在于運用數學,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從數學的角度理解問題,運用數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素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