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霞
三十多年前,《光明日報》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了關于實踐與真理關系的大討論,并且為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做了理論上的準備,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文獻。三十多年來,雖然對此論斷有過討論,但其基本論述都是不完善的。隨著社會網絡化,社會一些基本矛盾的產生了變化,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的透明性、公平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是真理、有什么樣的標準?誰實踐、有什么樣的內容?真理與實踐之間是什么關系也有新的要求。為此我們再次論述實踐與真理,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實踐與真理的涵義及其特征
(一) 實踐的內涵與特征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對實踐內涵的表述一般為:所謂實踐就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各種活動的總稱。當然,這里還應該包括人們對人類社會的認識和改造活動。實踐具有的一些特征:
第一,客觀物質性。所謂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是指實踐是由客觀的主體、對象和手段等客觀物質要素構成的物質性活動。具體包括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或團體、實踐活動對象的自然界及社會的各種事物,以及實踐手段和我們使用的工具和其他設備等都是客觀存在的。
第二,主觀意識和目的性。所謂目的性,是指任何實踐活動都帶有特定的目的,是人們有意識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有意識的活動,或者是達到改變自然界的某種事物,或者是對社會發(fā)展產生某種影響,或者是對某些科學理論進行論證等,通過實踐活動,達到上述的某個方面的目的。
第三,社會歷史性。所謂社會歷史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處于一定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印,反映著特定的社會關系。
第四,程序性。實踐的程序性,是實踐活動中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要求實踐必須科學地、有計劃和有步驟地進行,否則即使目標明確,但由于實踐過程中由于實踐步驟上出現(xiàn)程序性錯誤,變成另一種實踐,進而導致實踐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二、真理與實踐的相互關系
真理與實踐是相互作用的辨證關系,實踐出真理,真理又指導實踐,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早有論述。這一理論表明一方面,真理是在不斷實踐,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產生、證實和發(fā)展的;另一方面,實踐也對理論的真理性進行檢驗,并在實踐中進一步發(fā)展完善。
(一)真理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完善的
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會對客觀世界進行調查研究,并形成對自然界或社會發(fā)展的一些認識,這些認識會對人們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的活動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這僅僅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些初步主觀認識,其科學性、系統(tǒng)性還有待提高和完善,還未能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一些錯誤的認識得到糾正,正確的認識被肯定和完善,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并被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當這一理論體系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并且被實踐證明是科學的理論,這一理論能指導人們準確地掌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guī)律,找到推動事物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有效地實現(xiàn)人們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的目標,我們就可以說這一理論或理論體系就是真理。因此,真理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按照“一般認識→理論→真理”的過程逐步形成,并且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的,因而這個真理也是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二)實踐出真理并永遠驗證真理
實踐出真知,這是人類已久的共識。在人們掌握真理之后,我們又用真理,來指導實踐,產生我們所需要的結果。任何思想、任何理論都必須無例外地、永遠地、不斷地到實踐中去的檢驗,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在1845年就提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毛澤東在《實踐論》一文中也指出:“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同時他還指出:“客觀現(xiàn)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非常清楚地闡述了這樣的思想: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也是“實踐出真知”最基本的哲學觀點。
對于上述命題的認識不僅是經典作家的論述,從理性的思維角度看,筆者認為主要還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由思想理論發(fā)展而來的真理也是人的主觀認識見之于實踐而得出的,從根本上說仍然是主觀的產物,由于歷史的或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它與客觀實際之間還是會有一定的差距的,必須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縮小這一差距;第二,客觀世界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由人們主觀認識所形成的真理也需要在實踐過程中根據(jù)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進行補充和發(fā)展;第三,真理雖然是對客觀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科學總結,但仍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指導性的特點,需要在實踐過程中根據(jù)需要制定具體的措施或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三)真理指導實踐的科學意義
既然真理是經過科學總結并由實踐證明是科學的理論,在這一真理指導下的實踐必將積極的社會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通過學習真理,使人們了解、掌握科學的理論,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對握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全面、正確的認識,端正態(tài)度、樹立信心,積極投身到社會發(fā)展的實踐中去。
其次,深刻理解真理的科學內涵,掌握科學的實踐方法,在真理的科學指導下,按照事物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方法,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不斷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推動社會的進步,實現(xiàn)真理所提出的各項目標。
再次,在實踐中遇到各種復雜情況,對一些表面現(xiàn)象認識模糊時,能夠堅持真理,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做到既堅持真理,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勇于實踐勇于探索,避免誤入歧途,達到理想的彼岸。
三、正確處理真理與實踐關系需要認識的幾個問題
(一)重新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命題
正確處理真理與實踐的關系,首先必須完整、正確地歷史的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這一命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發(fā)表以來,有關這一命題科學性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比較突出的主要觀點有:有人認為;真理是客觀事物規(guī)律性的科學反映,既然是真理,還用得著檢驗嗎?也有人質疑:既然真理是用來指導實踐,卻又要被實踐檢驗,是否是相互矛盾呢?更有人提出,文中一會講真理要接受實踐檢驗,一會又說理論要接受實踐的檢驗,那么接受實踐檢驗的究竟是理論還是真理,作者是否將理論和真理混為一談了?是否可以表述為實踐是檢驗理論是否為真理的唯一標準呢?由此一些人認為,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完善。
針對這些質疑和不同意見,筆者認為很有意義。真理不辯不明,把這些不同意見拿出來討論,就可以把模糊的認識弄清楚,從而正確處理好真理與實踐的關系。
首先,真理始終應接受實踐的考驗或驗證。雖然真理是對客觀事物的科學認識和總結,是正確的結論,但如前所述真理也是具有相對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環(huán)境的變化,真理也是可能不在是真理。而在一部分人看來,一個理論一旦成為真理,仿佛就像龍袍加身、走上了神壇,不要再去被實踐去驗證、不能有不同意見或補充完善,就變成了教條主義。筆者認為這正是片面強調了真理的絕對性,忽略了真理的相對性。
其次,真理和理論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是相互一致的關系。真理是由一般理論在實踐中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由此也可以說真理也有理論的屬性。既然真理都要接受實踐的驗證,那么作為還不成熟的一般理論,就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作者對實踐是誰實踐,怎么實踐沒有精細說明,實踐應該是具體的。檢驗真理應該是驗證真理,任何人都不應駕馭真理之上,任何機構也不應檢驗真理。真理有千千萬,真理的標準也應有千千萬。據(jù)此筆者認為,對于理論和真理,實踐的作用是有所區(qū)別的。前者是檢驗理論的科學與否,是否正確;后者是驗證真理,是按照真理的論述去實踐,在一定時間和一定條件下是固定的,看我們能否得到預期的結果,如結果有變化,說明這個方面有新的矛盾產生,我們就不能照舊行事。
再次,要充分認識當時提出這一命題的歷史背景。1978年,剛剛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國,已經形成了以馬、恩、列、斯、毛等著作、講話為判斷是非和事物正確與否的決定性標準的局面,經典作家特別是毛澤東的講話那是“一句頂一萬句”。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調實踐標準就有了特別的意義了。至于在有關領導在原文標題中加上“唯一”,恐怕也有想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和實踐的特殊性。
綜上所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命題總體上還是有其科學性的,是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關鍵在于我們要從歷史背景、科學的理性思維等多個方面來認識,并在表述上用“驗證”來替代“檢驗” 一詞,即“實踐是驗證真理的最為可信的方法,是人們相信真理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完整、準確理解實踐的特點和真理的標準,以及真理和實踐的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問題。
(二)避免盲目和錯誤實踐
正確理解真理與實踐的關系,實踐居于突出的地位。強調“實踐第一”。但這也并不是說一切實踐活動都是必要的、正確的,我們要避免盲目的實踐和錯誤的實踐。
所謂盲目的實踐,就是沒有目標,沒有科學理論做指導,干到哪兒算哪兒、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實踐活動。這樣的實踐沒有目標、缺乏科學的思維和方式方法,實踐的結果也就難以保證帶來想要的結果了。
所謂錯誤的實踐則往往表現(xiàn)為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做指導,但這個理論是經不起嚴密推理,特別是漏洞或錯誤百出的理論。所以我們在進行大規(guī)模實踐前,一定要進行廣泛的理論研究,盡量應用真理去指導我們的的實踐活動,要有“真理致上”的理念,盡可能避免誤入歧途,給自己和社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在前文中筆者認為,實踐有感覺性實踐、理論性實踐、真理性實踐和真理后實踐等不同類型。其中,前三者也可以為科研性實踐,多為科研人員的活動,僅能進行小規(guī)模實踐,主要目的是尋找真理;第四者(真理后實踐)為應用性實踐,多為一般人的活動,可以進行大規(guī)模的實踐,主要目的是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另外,后三者都是由理論或真理為指導的實踐活動,只有感覺性實踐是純粹沒有理論指導的行為,有時也會表現(xiàn)為盲目的實踐。這種盲目的實踐往往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損失,是我們需要謹慎行事的,我們各個主事者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進行有限的感覺性實踐,以免給自己或社會帶來較大的損失。理論性實踐則要一分為二來看待了。如果理論是正確的、合理的,則有可能推動實踐活動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取得越來越好的成果,這一正確理論才會向真理的目標邁進;理論性實踐是一個艱辛的實踐活動階段。同時還應看到,即使是真理后實踐,如果發(fā)現(xiàn)實踐結果不對,說明客觀實際發(fā)生了變化,使真理與實際脫節(jié),這時的真理也會因脫離實際而錯誤地指導實踐。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無論是在武裝斗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都曾發(fā)生過由于理論錯誤而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損失和慘痛的教訓,也經歷過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和豐碩成果輝煌。所以,正反兩方面的教訓也是我們認識到,在正確處理實踐和真理關系時,既要實踐第一,又要做到真理至上,我們仍然必須避免盲目的實踐和錯誤的實踐,堅持在科學理論即真理指導下的正確的實踐。
綜上所述,在真理與實踐的關系上,兩者是對立的統(tǒng)一,就像民主與法治,一元硬幣的正反面。如果任何一次實踐沒有一點真理性,就是盲目實踐,相反任何理論(包括真理)沒有應用到實踐中去,也就是一句空話。堅持“實踐第一、真理至上”堅持用科學發(fā)展觀來指導這一科學命題的研究,堅持在實踐中發(fā)展真理、用真理指導實踐,我們就可以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使我們的國家不斷發(fā)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在此,我們還能看到,中國共產黨作為最熱愛真理的馬列主義的先鋒隊,一直以來就是堅持真理、勇于實踐,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去實現(xiàn)中國人的夢想——強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