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明
摘要:果樹栽培教學是指從果樹育苗開始,經過建園、栽培管理到果實采收的整個過程。這門課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重點使學生掌握果樹嫁接技術和整形修剪技術等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原有的教學模式已不適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影響到了教學質量,必須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教學模式必須有所創新,要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打破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舊格局,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和生產活動,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果樹栽培教學的教學任務。
關鍵詞:果樹栽培;教學;策略
果樹栽培教學是果樹專業的核心課程。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果樹栽培的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果樹栽培的基本專業技能,適應當地果樹生產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提高專業教學質量,提高果樹教學的有效性。而達到有效的教學,需要通過提高果樹教學的實效性、時效性和多效性來實現。
一、掌握果樹栽培教學學科特點,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果樹栽培教學是一門農業應用型的技術學科,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果樹栽培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學以致用,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并指導果樹生產。與其他學科相比,果樹栽培教學具有理論知識與果樹生產結合緊密,實踐性強;涉及的學科廣、綜合性強;地域性和季節性強的特點。不同地域生態環境條件不同,其種植制度、果樹布局、栽培技術各不相同,因而不同地域的果樹栽培課的教學內容不盡相同。教學中應結合果樹專業的發展趨勢、果樹栽培教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果樹栽培教學課程教學體系,選擇果樹栽培教學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既要考慮知識的內在聯系,也要避免多門課程內容的重復和交叉,當前中職教育在專業教學中存在教材陳舊、參考書缺乏、教學經驗不足等問題,且現有教材很難照顧到區域經濟,不能及時補充新科技、新成果。因此,在教材的處理上不應全部照搬,要針對當地果樹生產的特點,進行有選擇性的取舍,刪去與當地經濟無關的章節,增補當地果樹栽培生產中成熟的技術與措施,既要保持知識的系統性與連續性,又要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接受。認真分析教材、合理處理教材,對教材進行有機的歸納與整合,刪除重復的、交叉的、陳舊的內容,增加實踐性及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把果樹不同樹種的內容融合在一起講,且保持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不同章節和內容的取舍上,根據不同樹種生產的實際情況和生長發育特點有所側重和不同。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在優化教材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分解難點、突破重點。教學中要充分運用直觀教學和演示教學等各種手段,發揮多媒體在現代化教學中的作用。
二、重視實踐教學,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的時效性
對于果樹學科來說,課堂的說教往往不如現場的親身實踐,現代化教育手段取代不了實地操作訓練。需加強果樹栽培課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發現、探討、解決果樹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把理論知識轉化為操作技能,使學生成為農村經濟建設的技術型人才。果樹栽培教學應結合農事季節,調整教學內容,增加果樹生產實習安排,充分利用校內外生產實習基地,加強技能培訓與運用。與鄉鎮專業戶建立聯系點,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與當地農業科研部門“聯姻”,學生參與當地科研人員的科研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帶領學生下鄉為群眾服務,傳播果樹實用技術,開展果樹咨詢服務,及時解決果農生產中遇到的難題。提供致富信息,傳授栽培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從而提高專業教學的時效性。在教學中,還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新穎性、趣味性和教學語言的藝術性,保持教學內容常新。隨著果樹栽培學的不斷發展,果樹栽培知識不斷擴展,果樹品種不斷更新,教師要及時把果樹栽培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及當地果樹生產狀況和發展前景介紹給學生,使講授的內容更新穎,增強教學的時效性。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教學的多效性
結合課堂教學和栽培課特點,開展科學實踐活動,通過實踐使學生初步掌握科研試驗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依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給予學生正確的方法和思路、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與時間,逐步培養其自主實踐、獨立思考、合作配合的精神與能力。有計劃、有組織地成立各種課外活動小組,如果樹栽培技術咨詢組、果樹生長情況調查組、實用新技術推廣組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此外,還應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多開展師生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如實用技術操作競賽、栽培技術知識講座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比賽,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提高了栽培技能,還擴展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業的職業意識,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和校內實驗基地的生產,在生產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既作為學習者,又作為工作者,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生產中有一定的自主性,有機會發現問題,能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形成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學生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課題或項目,將零散的知識點和技能有機地串聯起來,既觀察到某種樹種的生長發育特性,又掌握了栽培管理技術;既學習了果樹栽培技術,又學習了相關的土壤肥料和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綜合各有關學科的知識。學生在生產活動中需要互相協作,共同完成生產任務,培養學生的溝通和協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只有提高專業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