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鑫,劉成森,張囡囡,趙琳琳,楊 瑤,孫嬌月,彭金金,于國輝,宋嘉琦
(遼寧師范大學 物理與電子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在普通物理實驗中,測量金屬楊氏模量普遍采用光杠桿法. 該方法使用的光路較長,易受外界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同時望遠鏡的小視場使實驗調整比較困難. 一些研究人員提出用激光散斑照相技術測量金屬楊氏模量,利用全息干板記錄2次曝光的激光散斑圖,干板在暗室下進行濕處理(顯影、定影)[1-2],然后用平行激光束照明干板記錄的散斑圖像,在夫瑯禾費衍射區域獲得干涉條紋,實驗過程繁雜,無法進行自動化測量;同時由于條紋間距只能由米尺測量,測量費時、精度不高. 本文利用數字記錄器件(電荷耦合元件CCD)連續拍攝激光散斑圖像,經計算機處理得到2次曝光的散斑干涉條紋,從而計算出相應的金屬細絲伸長量,實現了計算機控制下的自動化測量,該方法光路簡單、儀器緊湊、實驗過程穩定連續.
圖1 實驗原理圖
當激光照射物體的漫射表面(如紙張、未拋光的金屬表面、混凝土表面等),或通過透明的漫射體時,會在其表面以及附近空間產生無規則分布的亮暗斑紋,即激光散斑[3]. 將毛玻璃作為漫射體,建立圖1的光路(G為毛玻璃),設毛玻璃與CCD之間的距離為f,調整f找到最佳像平面,用CCD接收并用計算機記錄,得到1張散斑圖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給鋼絲加重,毛玻璃隨著鋼絲的變化而移動,用計算機記錄,得到第2張散斑圖,緩慢均勻地給鋼絲加重,得到一系列連續變化的散斑圖,依次選取相鄰的2張散斑圖,用計算機模擬夫瑯禾費衍射,分別得到幾組等間距的干涉條紋[3-5]. 條紋間距為x(其中ΔL′為鋼絲的微小位移量),有
(1)
根據楊氏模量公式
(2)
(3)
式中,F為鋼絲產生形變時所加的外力,m為鋼絲產生形變時所加的質量,L為鋼絲原長度,S為鋼絲橫截面積,ΔL為鋼絲伸長量,d為鋼絲直徑.
實驗時,將楊氏模量測定儀(加重范圍為0~30.0 kg)置于穩定的光學平臺上,如圖2所示,激光束打在毛玻璃上用CCD承接,先給鋼絲加重10.0 kg使鋼絲拉直,用米尺量取此時鋼絲的長度作為鋼絲原長,用螺旋測微儀量取鋼絲直徑d,在10.0 kg的基礎上給鋼絲加重,同時用CCD連續采集移動的散斑圖,共采集7張連續變化的激光散斑圖. 圖3分別為采集到的加重為13.0 kg和16.0 kg的數字激光散斑圖.
圖2 實驗實物圖
圖3 數字激光散斑圖
用計算機選取加重為13.0 kg和16.0 kg的數字激光散斑圖,將2張散斑圖像的光強疊加,做傅里葉變換得到如圖4的夫瑯禾費衍射圖,將圖4中干涉條紋光強沿著橫向疊加得到條紋強度分布曲線,對其進行中值濾波處理[7],獲得如圖5的光滑的條紋分布曲線圖(圖中ξ軸為沿著移動方向頻譜平面的坐標軸),在圖5上選取2個連續的峰值,峰值橫坐標之差即為2個條紋的間距x,根據式(1)計算出金屬細絲相應的微小位移量ΔL′,依次用計算機選取相鄰的激光散斑圖像,重復上述處理過程,得到表1的實驗數據.
圖4 夫瑯禾費衍射圖
圖5 條紋強度分布曲線
m'/kgx/mmΔL'/mmΔL/mm10.000013.00.1970.1220.12216.00.1990.1210.24319.00.1900.1270.37022.00.1930.1250.49525.00.1990.1210.61628.00.1880.1280.744
實驗中的相關參量為:L=40.50 cm,d=0.800 mm,f=3.80 cm,λ=635 nm,CCD像素尺寸Δ=10.0 μm.m為鋼絲產生形變時加的質量
m=m′-10.0 kg
圖6 m-ΔL關系圖
用計算機對m和ΔL數據進行線性擬合,擬合斜率k=0.041 3,得到圖6. 根據式(3)可得
(4)
ΔL=k′m,
(5)
由k′=k=0.041 3求得
E=1.95×105N/mm2.
由式(3)和式(5)結合不確定度的傳遞公式得到楊氏模量的不確定度[6]為
(6)
xj={L,d,k},uj為對應變量的不確定度,L和d只測量了1次,因此選取L和d的B類不確定度
其中米尺和螺旋測微儀的儀器誤差限分別為ΔL=0.5 mm,Δd=0.004 mm,結合圖6得到uk≈0,代入式(6)得楊氏模量的不確定度uE≈0.01×105N/mm2. 故實驗測得的楊氏模量值為
E=(1.95±0.01)×1011N/m2.
該測量楊氏模量的方法,利用CCD和計算機快速自動的采集和處理數字激光散斑圖,保證了測量過程的連續穩定. 利用光學干涉技術的高精度的特點,提高了測量精度. 數字激光散斑技術操作簡單,受外界因素影響小,在實驗教學中體現了現代的科技手段,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實用性,這種原理還可用于其他微小位移量的測量.
[1] 張存恕,李德寬. 用激光散斑法測金屬的楊氏模量[J]. 物理實驗,1983,3(3):97-102.
[2] 李淑春. 用激光散斑測微小位移及應用[J]. 中國民航學院學報,1994,12(3):104-107.
[3] 呂乃光. 傅里葉光學[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357-375.
[4] 李曉英,郎曉萍. 激光散斑位移測量方法研究[J]. 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8,23(1);39-61.
[5] 姚啟軍. 光學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18.
[6] 賈永紅. 數字圖像處理[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77-79.
[7] 徐勛義,張祖豪,劉子健,等. 基于邁克耳孫干涉的金屬絲楊氏模量測量[J]. 物理實驗,2016,36(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