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本期專題的一組論文,從不同視角探討了財政收入質量的內涵、財政收入質量保障方面客觀存在的問題、科學的財政收入質量評價體系以及保障和提升財政收入的解決方案等問題。就財政收入質量的理解和保障機制而言,有的主要強調財政收入規模適度、結構合理、信息真實等方面,也有文章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如,構建財政收入穩定性、真實可靠性、公平性、約束性、可控性指標諸方面的評價體系,并有針對性地建立相關保障機制;構建具有反映稅費負擔規模和結構合理性、征管有效性、征管規范性等財政收入績效評價功能的指標體系,并尋求實現這些目標的現實路徑;認為直接稅比重、財政收入的法定性、財政收入的公平性、財政收入來源于創新驅動、財政收入的可持續性成為衡量財政收入質量的重要指標,要在此基礎上來完善財政收入質量監控機制。這些探討是有益的。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保障財政收入質量還要在公共治理的現代性、中國的現實國情、財政收入面臨的現實問題上著力,尋求財政收入質量提升新的突破。
公共治理的現代性,首要的是公共政策和治理實踐的“正當性”。財政收入的“正當性”不只是停留在理念上或抽象層面上的概念,更是處理國富與民富關系,突顯人民的獲得感,讓政府征集收入具有民意基礎,從而使國家預算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理實踐。財政收入的正當性要通過決策民主、法律授權、預算科學、民負公平合理來實現,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民富與國富的平衡,才可能實現公共利益的真實化,從而使人民有獲得感、政府的財政收入行為具有民意基礎、政府獲得公信力。所以,筆者認為,財政收入正當性的獲得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也是我黨執政理念的落實,是社會主義財政收入質量的首要方面。
就中國具體國情而言,除了上述的社會主義國家屬性要求財政收入的正當性之外,財政收入質量還有些更具體的層面。同私有制為主的國家相比,我國財政收入的規模和結構應該是不同的。土地、礦藏等國有資源,巨額的國企資產等國有資產對財政收入的貢獻應具有置換民間社會負擔的巨大空間。國有資產產權的實現首先應體現在“全民所有,全民分享”上,要落實到減輕民負的治理實踐中,我國正在推進的國有資產收入彌補社保缺口政策是符合中國國情要求的。筆者認為,財政收入質量應考慮國有資產對民負置換率,如果國有資產規模與其對財政收入的貢獻不相匹配,沒有在減負上落實,說明財政收入“結構性質量”尚待提高。
具體國情還體現在財政稅收制度方面。我國現行財稅制度有兩個特色,一是主體稅種是流轉稅,這對“財政收入公平性質量”是不利的,應逐步提升直接稅比重;二是非稅收入、社保收入比重較高,且相當部分未納入預算管理或未算進財政收入,這使得“財政收入規模性質量”缺乏相同的國際比較口徑。筆者認為,未來的改革方向是所有以國家強制力為基礎的收入都應納入國家預算并全部計算在宏觀負擔中。
稅負公平是當前提升財政收入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哪些負擔應適用“負擔能力”原則,讓富人承擔更多的納稅責任?哪些負擔應實行“受益原則”(誰受益,誰負擔)?哪些負擔應實行普遍負擔原則?這些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還沒有得到合理的答案,也是影響“財政收入公平性質量”的重要因素,應該逐步得到解決。
現有研究表明,我國財政收入質量還受收入不實、稅收成本過高等因素影響,因此,防止財政收入“摻水”、降低稅收成本也是提升財政收入質量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