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思 遠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三給片區相關規劃已經編制過多次,因此本次更新研究以現行規劃與現狀實施的差異性為切入點,總結現階段規劃控制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總結為導向,通過不同案例的經驗、教訓,對比,尋找片區規劃的突破方向,制定更新策略,并在策略的引導下,提出重點要素的更新方案。
本次研究范圍即為JCP-01(三給)片區的規劃范圍:北起北環高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 m),南至北排洪溝南側的搶險路(規劃紅線寬度30 m);西起西環高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 m),東至濱河西路(規劃紅線寬度50 m),研究范圍總用地24.22 km2。
三給片區城鎮化任務是從農業集鎮直接向城市片區的進化,自身或周邊地區都不存在明顯的城鎮化化動力核心,這種城鎮化動力核缺失,沒有大事件引爆的規劃現狀,成為區域發展的最大的瓶頸之一。
作為城市邊緣地區,三給片區的交通存在明顯的瓶頸問題。一方面,三給地處帶型城市拓展的兩極方向,與城市東北、東南、西南邊緣相比,三給片區的對外交通條件相對偏低,直接聯系的地區在城鎮群、都市區的地位偏低;另一方面與城市核心地區的聯接通道也趨于全市最低水平,并且與核心地區中間間隔的“消極空間”居多,自發性城鎮化拓展的可能偏低。
現狀三給片區人口密度偏低,活力不足的形象對區域未來發展極為不利。規劃開發項目的類型、空間尺度、建筑風貌等,受新區開發定位的影響,反而進一步強化了活力低的印象。
三給地區產業現狀到規劃的跨度過大,是高度依賴上位政策支撐的發展模式,與自由市場建設的現實差距顯著。現行規劃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區域產業結構形成困難,城鎮化質量與空間建設明顯脫節,城鄉之間一、三產直接銜接的產業結構缺少了正常城鎮化進程中二產的應有的角色和地位。
作為城市上風上水的水源地,三給片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貫徹力度不足,選煤廠等有環境影響的企業尚未搬遷,地表水系沒有環境治理,市政廊道沒有統籌遷改,使得三給片區應有的生態區位優勢難以得到公眾的認可,土地價值和環境品質大打折扣。
本次發展條件研判主要結合太原市三給地區的場地特征,找尋針對性強的案例進行分析借鑒。JCP-01片區從宏觀區位上位于太原市中心城區核心區外圍地區,屬于城市向外圍拓展的重點地區。區域內大部分土地已經建設、在建或已出讓,北部還有近1/3土地屬于城市的生態田園空間。所以本次研究著重從“田園地區”“城市更新”“濱水地區”“城鄉結合部”“鐵路穿越”等方面進行規劃案例研究。
以田園東方為代表的田園綜合體,并非適用于所有中國鄉村地區,也并非是鄉村發展的唯一方式。它主要適用于發達地區的鄉村,這里城鄉差距很大,而城市反哺鄉村的動力很足。因其注重保護原有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營造人居環境,并且具有可持續發展屬性,因而是發達地區鄉村現代化、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較好的模式選擇。本案的太古嵐以北的村莊地區,因處于汾河滯洪區,同時內部包含西張水源地,屬于城市限制發展區。但其區位條件優越,緊鄰城市中心區,各項基礎設施發達,適合發展田園綜合體。
三給地區相較于南部地區,在城市整體戰略中缺乏屬于自己叫得響的“驅動力品牌”是制約三給地區發展的最核心矛盾。所以規劃建議區域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提升三給地區在整個城市的戰略地位,強化外部推力;其次就是要充分挖潛自身潛力,利用各類資源,提升自身的內部活力。相較于南部板塊,三給地區的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上風上水的區位優勢。中心區用地日趨緊張、環境污染凸顯、交通擁擠不堪,城市風貌陳舊等問題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居民的生活要求。三給地區應當立足新區新形象、高品質高標準建設新城,“強化其區位優勢,打造環境優勢”,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優質的公共服務、精致宜人的生活環境、時尚現代的城市形象,營造區別于老城的新生活空間。
規劃圍繞城市發展戰略,落實尖草坪區城鄉統籌等上位規劃要求,強化三給地區的區位優勢,極化三給地區上風上水的環境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產城融合,濱河引領,綠環共享”四大發展理念,織補城市功能,縫合城市空間,有機更新城市。規劃立足資源和問題導向,以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和民生功能完善為主線,強化以人的體驗為核心的公共空間資源體系建設;立足社區,縫合城市生活網絡,形成具有文化內涵、環境優良、服務便捷、活力奔放、特色鮮明的“宜居宜業樂居樂活”北部新區。
1)功能復合多元、產城融合共生。
三給地區的現狀建設以住宅先行啟動,發展相對緩慢,隨著省人民醫院、市外國語學校等公共設施的落地,三給片區發展相較以往有所提升,但是與城市南部地區的發展速度相比還是相對滯后,根源在于缺乏具有核心帶動作用的“動力引擎”,缺乏區域品牌。規劃立足區域,與區域發展定位相契合,圍繞北部地區的大型軍工企業、裝備制造企業、陽曲綜改示范區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依托上風上水的區位優勢,北靠西山、東臨汾水的生態優勢,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提高環境品質形成北部地區高品質的尖草坪區域中心。
空間上北部地區融合生態旅游大格局,重點發展田園綜合體,沿汾河形成濱水商務核心區,沿金橋街形成公共行政服務區,圍繞南部家居市場形成現代時尚商貿集中區,預留西部產業發展區。通過生態休閑活力環廊串接各個功能組團,形成融“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產城高度融合、功能復合多元的宜居宜業新區。
2)道路交通優化、構建步行街巷肌理。
在現行規劃中處于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的道路網密度約5.1 km/km2,因西南環鐵路的阻隔,選煤廠以西地區的路網密度偏低,造成整個區域的道路網密度僅能達到國家規范低限要求。
在現行片區規劃中,主干路與次干路的密度相對較高,道路間距為300 m~500 m不等,整個區域的支路網的密度偏低,規劃建議在有條件的區域適度加密支路網,進一步提高區域的路網密度。
現行片區的大部分土地已經建設、正在建設或已準備建設,規劃充分考慮現狀土地權屬的關系,尚有條件進行城市支路網加密的區域主要集中于選煤廠地區與柴村鎮兩個區域。
目前老舊城區正在進行傳統街巷的城市更新,重新恢復城市真正屬于人的行走空間。三給地區作為城市新建地區應當盡量預留公共街巷空間,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安全可達,提供給人的短距離的,慢速的交通出行。現行片區的大部分土地已經建設或已出讓,規劃充分考慮現狀土地權屬的關系,建議通過虛線規劃等方式強化對適宜人行走尺度的“街、巷”等慢行道路空間的控制。三給片區是以居住為主的生活型組團,規劃建議街區尺度為150 m~250 m。規劃充分結合土地權屬界線、現狀建設情況、河流水系、鐵路等各種限制因素綜合確定慢行街巷走向。
3)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實現片區全覆蓋。
在現行片區規劃中,片區中規劃有五處市、區級公共設施,市區級公共設施配套相對比較完善,片區進一步完善居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即可。現行片區中的市區級部分公共設施布局存在一定問題,規劃建議對其區位進行調整,將攝樂街北側的醫療用地調整至金橋街南側,服務更均衡,規模適度縮小,將攝樂街南側的文化用地調整至現狀區政府位置,調整以后,在攝樂街與和平北路的道路交叉口,作為臨近軌道站點的地塊,土地價值能夠有效利用。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中心服務半徑以人的步行距離800 m為標準,并集中設置于西干渠與大黑水河綠道周邊,利用公共游憩綠道將公共服務中心進行串聯。
4)構建綠色慢行網絡,加強城市活力空間。
以大黑水河、西干渠兩條水系為脈,串聯整合生態資源,將鐵路用地及周邊城中村改造的廢棄地整合起來,形成連接西干渠綠道、大黑水河綠道的生態環廊,提供友好的慢行交通環境,完善城市綠地結構,建設成以綠道為核心更健康、更生態的城市慢行網絡。
以環狀綠道為基礎,延伸至各條慢行街巷,串聯商業服務、公共設施、運動休閑、歷史文化、個性創意等不同功能屬性的城市節點,將有效地聯系周邊居住生活區,極大地改善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與質量,形成點、線、面全覆蓋的城市生活網。
5)強化城市設計,塑造地區特色景觀風貌。
城市設計應當充分結合地方傳統審美,融“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時尚要素”于一體,塑造三給地區特有的城市景觀風貌。太原北部之地歷來是產業工人與農民的功能組合,農村傳統院落、蘇聯援建工業區及其配套的生活區、一五時期的公共服務設施,北城的居民一直生活的空間,是歷代建筑匠人締造的空間,無論何種尺度之下,空間環境營造的美學已經刻入當地居民的感知。
作為最早工業化的地區,又是大型工業企業的集聚地,歷史上,北部居民的聚居規模較為龐大,對于建筑群體的空間布局更習慣于對稱、齊整等烘托龐大氣勢的序列之美。
北城城鎮化初期的建筑雖然沒有現代都市建筑華麗的裝飾質感,但確很好的展現了傳統建筑工藝的美學:裸露但充滿造型美感的結構構造、建筑材料特有的肌理與質感、充斥著人本理念的紋理細節。
汾河地區的城市設計應遵循建筑多樣性、空間親水性、綠化滲透性和交通可達性原則,主要道路兩側的住宅建筑外立面宜符合公建化立面設計要求,建筑布局宜結合自然環境、道路水系等靈活布置;建筑形式宜體現多樣性,突出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