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李化明 張同偉 李廣軍 王瑞玲
(佳木斯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當代的世界瞬息萬變,作為國家及個人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適應這種變化,手機中興企業由于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進行芯片的生產,只有從美國進口,最后受制于美國,使中國的經濟遭受重創,這個事件充分的證明了,只有創新出世界領先的獨一無二的產品及技術,才能使中國處于主導的地位,才能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及歷史價值,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具有中國國情的特色企業,才能使中國不斷進步并且強大。創新出的產品及技術,若為世界領先,則通過此創造的社會財富及歷史價值,會使中國處于不敗之地,如若不然,就容易被其他國家超越,甚至被消滅。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
那么,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出現了,就是如何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創新精神。針對此問題,我對佳木斯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專業的58名同學進行了調研,并對調研的結果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同時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創新精神發展的因素并得出發展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各種措施。

表1 對創新認知情況及喜愛度統計表
表1中,認為創新很重要的人數僅占28%的比例,其余72%的同學們認為不重要或無所謂,可以看出當下大學生們對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創新意識,以至于沒有創新行為。對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創新意識淡薄且急需要加強,雖然有大部分同學對創新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但都很喜歡進行創新,可以看出,當下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及能力的提升前景非常樂觀。

表2 發明及小創作情況
表2中71%的人有過發明及小創作的情況,即使沒有,仍有29%的人想去試試進行發明及小創作,可以說具有創新意識的比例很高了,但為什么我國大學生當下的創新情況不容樂觀。主要是他們缺少發明及小創作的持久性,他們把大部分時間應用到應試學習方面,并且,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創新的能力很弱。

表3 創新思路老師的引導情況及創新精神的發起者
創新精神的發起者,在表3中認為是老師或學校的比例僅僅為2%,可見現在學校內部關于創新的倡導不足,包括老師在內的很多人都在進行著傳統講授知識的教學,對創新精神內容涉及的較少,即使有老師對同學們的創新精神進行引導,也有55%的同學認為老師做得還不夠,在這方面需要進行大力度的改革,不然,創新精神就會被扼殺在同學們的大學階段。
針對學生們創新精神的開始階段,在表4中認為在大學階段開始的占到67%,可以看出同學們在上大學期間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并且大部分人認為大學期間開始進行創新,僅有9%的同學認為在中學階段可以開始,這充分的說明了,在對創新精神的開始階段這個問題上,大部分人的認識是錯誤的,創新精神要求從小就要培養,現在這個現象已經得到了社會的重視。

表5 學校是否具備一個完整系統讓學生創新

表4 創新精神的開始階段
在學校是否具備一個完整系統讓學生進行創新的問題回答中,表5中竟有28%的同學認為大學校園完全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創新,有高達67%的同學認為即使大部分高校有系統保證同學們可以進行創新,但系統并不完整,通過對比表格中的數據,可以分析出我國的一部分高校在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存在問題,有待加強或進行必要的改革,甚至在教育教學方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興趣具有一種巨大的推動力,可以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要使學生在將來的建筑領域中有所創新,就必須首先培養學生對建筑的濃厚興趣,在興趣的基礎上,同學們才能增強對創新的喜愛程度。
現在的傳統教育主要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孩子們學習文化知識所用的時間占據了孩子們大部分的學習時間,學生們即使有發明創造,也因為時間緊張而無法持久。所以,要縮減傳統知識的授課時間,增加發明創作的時間,同時,也要把發明創作作為考核的一個標準,以此保障學生們發明創造的持久性。
實踐是創新的前提條件,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發現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問題,學生們才會發現問題的解決辦法,在實踐中升華理論,進行創新。所以,創新的前提就是參加實踐,作為指導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社會實踐。在課堂中,老師就某一個知識點,進行前期的簡單的導入,引導學生們積極的進行自主學習,事實證明,這種引導的教學效果很好。
孩子在幼兒時期智力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雖然發育不是很成熟,但其接受知識的能力非??欤诖穗A段對孩子進行創新意識的灌輸,引導他們對新奇事物進行探索和研究,培養他們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動手操作進行創作的能力,對孩子以后創新意識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創新意識在早期就貫穿于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使創新意識成為人發展的必要要素,成為教育的必要內容,這樣,才會使創新發揚光大,才能使創新教育從小抓起。
1)營造“民主”氛圍,進行情感教育。
在此方面,我們應該學習西方的教育模式,爭取在課堂中,老師與學生就問題可以相互進行探討,甚至可以進行辯駁,老師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平等、寬容、友善、引導的心態對待學生,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揮。
2)轉變教師角色,變“演”為“導”。
傳統的教學課堂以老師為主體,進行填鴨式授課,老師的講解幾乎占據了整個課堂,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要改變這種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老師以問題等的形式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進行創新。
3)完善教學工作考核辦法。
把創新精神作為各項考核的一個核心要素,只有這樣,才能夠激勵教師進行課堂創新,勇于實踐,才能夠激勵學生們進行各種創新式學習,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同時完善教學工作考核辦法,消除考核中影響師生教學創新的不利因素,實現教學相長。
總之,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當代高校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要要素,作為中國社會建設主力軍的大學生們,要不斷的學會創新,學會實踐,這樣才能保證人才素質的提高,才能創造更多的人生價值及社會價值,才能保證社會的進步。創新也應該滿足當下的社會需求,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應該隨著社會而進行變化,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