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建 石
(華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21)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資源開發往往會造成自然環境的改變或破壞。廢棄礦山是采礦、采石等資源開發活動遺留的廢棄場地,一般規模較大,并伴有嚴重的環境問題,如土地資源的破壞與占用、水資源的損失與污染、礦山地質災害及自然景觀與生態的破壞,引發社會經濟損失、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近年來,廢棄礦山的環境治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廢棄礦山的植被修復是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重點研究內容,因此研究廢棄礦山植被修復技術是必要和迫切的。
植被恢復有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自然恢復是物種入侵廢棄礦區,存活發展,逐漸達到一定規模。由于廢棄礦山的原有生態環境遭受了毀滅性破壞,植物存活所需土壤、水分往往已不存在,外來物種在自然作用下很難存活,因此要實現植被自然恢復的過程十分緩慢,耗費時間很長,可達到5年~100年時間。人類恢復是一種快速恢復廢棄礦山生態壞境的方法,人工對礦區的山體和地表進行整治,對土壤進行改良,使其重新具備植物生長的條件,再栽種相適應的植物,加速植物群落的恢復和形成。實際工程應用中往往選擇人工修復的方法實現廢棄礦山植被的修復,采用抗逆性強的植物,增大廢棄礦區植被覆蓋率,達到有效改善區域環境的目的。
廢棄礦山場地內地表保護土壤層,防止其發生水土流失的植被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已經破壞殆盡。失去保護的土壤層將會發生水土流失,變得貧瘠,甚至被挖除,導致植物失去了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可能存在污染土壤的因子,導致土壤污染(如重金屬),影響植物生長,生態進一步惡化。土壤修復是植被恢復的前提,對移栽植物的存活有重要作用。
目前國內常用的廢棄礦山場地土壤修復方法有客土覆蓋和基質改良。廢棄礦山場地內土壤在水土流失作用下,厚度變小,甚至將土壤層挖除。此時,恢復一定厚度的土壤層成為了植被修復的先決條件,可以通過客土覆蓋的方法實現土壤層的恢復,是指從廢棄礦山場地附近挖土,運輸至廢棄礦山場地內,以一定厚度均勻鋪墊于土壤層薄弱或缺失區域,為下一步的植被恢復提供基礎。
基質改良主要針對受到污染的土壤層,被污染的土壤層可導致植物難以生長甚至死亡,故此,需采用一定的基質改良方法使土壤層重新具有供給植物生長的能力。目前常用的土壤基質改良方法有:回填表土、化學改良、生物改良、植物改良。
表土回填是修復污染程度較輕土壤層的一種有效方法,而遭受嚴重污染區域的土壤則需對土壤層進行完全置換,以實現修復的目的。并且通過表土回填,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質地,增大土壤肥力,縮短植被修復過程的時間。
化學改良主要應用于酸堿性發生較大變化土壤的修復,通常采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采用氯化鈣、石膏、硫酸等改良堿性土壤,化學改良具有見效快、投資少等優點。針對其他污染因子污染的土壤層,也可采用化學改良的方法處理,不同的污染因子應采用不同的化學改良劑,以達到有效中和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的目的。化學改良還具有提高土壤層營養能力的價值,有利于后續的植被修復。
生物改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實現土壤層的改良,如采用具有降解功能的菌株對污染物進行降解,此方法較環保,可有效防止二次污染的發生。
植物改良有兩類,其一是在被污染土壤層區域種植超積累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在植物體內累積污染物,實現土壤層內污染因子的富集和治理;其二是種植豆科等草本植物,利用其固氮作用和自身莖葉達到提升土壤層質地的目標。
廢棄礦山的植物栽植技術主要是對邊坡進行植被修復,是廢棄礦山植物修復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發展和應用較為成熟的植物栽植技術有階梯法、燕巢法、飄臺法、客土噴播、網格噴播復綠法及從國外引進的新型栽植技術。下面是幾種較常用的植被修復技術的介紹。
燕巢法是在緩坡地區的邊坡上構筑燕窩狀的預制件或種植穴,在預制件或種植穴內填入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肥料、營養液等,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條件。
基材分層噴射法是首先在邊坡上懸掛金屬網構或土工格柵,并噴射種植土層;再噴射混凝土層,并使混凝土具有多孔隙特征;最后再噴射植物種子與碎木屑等。
植生槽培土植法及筑臺拉網復綠法是針對陡峭的巖質邊坡,在石壁上開鑿植生槽或者構筑飄臺,并在其內部填入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等物質,最后栽植適應能力強的植物。
液壓噴播法是將植物種子、纖維、保水劑、肥料等與水混合,利用噴播設備將其噴射到邊坡上的植被修復技術,機械化水平高、施工速率快、修復效果好,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
植被種類的選擇很大程度將決定著廢棄礦山植被修復的成功與否,因此植被種類選擇對礦山邊坡植被修復具有極其重要意義。植物種類選擇應與當地氣候特征、水文特征相適應,可以很好的生長,具體選擇方法如下:
首先,選擇的植物應與廢棄礦山所在區域的氣候特征、水文特征等相適應,應適應土壤層的酸堿度、降雨情況、溫度氣候等環境特征。選擇生長習性適合本地氣候水文特征的植物,如北方寒冷干旱可選喜寒植物,南方溫暖潮濕可選喜暖植物。
其次,選擇抗逆性好的植物,包括耐旱性、耐澇性、耐貧瘠、抗寒、抗熱、抗酸堿、抗風沙、抗病蟲害等。植物的抗性強,則其生長能力強,可以有效抵抗廢棄礦山地區惡劣的環境影響,存活率高。
再者,應選用根系強大的植物。根系強大的可以有效固定土壤層,防止其發生水土流失;根系埋深大的能起到固定巖土層或邊坡的作用;植物根系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養分,促進修復植物的吸收,有效改善土壤層的理化性質。
最后,選用自身價值高的植物。植物不僅具有花、葉方面的觀賞性,還具有其他許多利用價值,如一些植物的藥用價值,一些植物的果實可食用,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根據以上原則選出合適的植被修復植物,再結合廢棄礦山地區周邊植物群落分布特點,進行最終的確定。
廢棄礦山是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區域之一,存在諸如土地資源破壞、水資源污染、礦山地質災害及自然景觀與生態破壞等大量環境問題。廢棄礦山環境的恢復及治理是整個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
本文對土壤改良方法、植物栽植技術及栽植植物種類的選擇進行了整理,通過廢棄礦山土壤改良、植物栽植等恢復治理工作,可以極大改善廢棄礦山及周邊的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并且促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