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博娟 鄧 夏 孫文文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6)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化時代,信息媒介的飛速發展在深度與廣度雙向上將信息時代的含義詮釋得淋漓盡致:它無處不在,以任何我們能夠想得到及想不到的方式。這當中,最為顯著地改變著我們生活的,一個是新媒體所展現出的信息傳遞交流的多種新可能,特別是互聯網進入4G乃至5G時代以來,全新的信息即時交互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另一個,則是由多重新媒介工具共建所帶來的信息的可視化、直觀性表達。互聯網發達、信息傳播迅速便捷,在課堂之外,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同教師一樣豐富的建筑歷史文字及圖片,這對以往的在信息閉塞環境中,建筑史以教師講解為準則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F今,建筑史教學要講些什么,怎樣講,如何引導學生興趣,成為很多建筑史教師探討的課題。
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我們的授課對象——身處信息化時代中的大學生,他們的學習模式、生活習慣以及成長方式已經被網絡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各類新型媒介不斷推陳出新,使他們中的很多人養成網絡時代的快速信息消費和“微閱讀”習慣。與傳統的書籍閱讀模式相比較,學生只需要通過網絡,就可以迅速、便捷的了解世界各地建筑師最新作品的圖像視頻資料,其獲取資料的廣泛性、多樣性以及可獲得的便捷性都是傳統書籍閱讀所無法相比的。
信息爆炸及快速更新,一方面為我們建筑史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的海量信息資源,但另一方面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碎片化、片段化,很容易使人陷入信息迷宮。如果學生僅僅滿足于速食式吸收片段化的知識,他們將只能停留在浮華的信息表象,無法對知識進行梳理與深入反思,這也將會使他們在對現實判斷時產生迷惑,無法進行準確辨析,影響對完整建筑意義的理解認識,進而失去探尋建筑內在價值的機會。
不斷涌現的龐雜的碎片化的信息對過去的結構化知識體系產生負面影響:“人們不再會花時間去建立包容性的整體化結構……而是滿足于各種片段化信息的平面堆積,一定時間內一部分信息之間可能能夠形成松散的聯系,但伴隨著信息的快速更新與取代,這種聯系不斷被消解與重組[1]。”
在這種背景下,以往傳統的建筑史教學中以陳述建筑歷史事件、對典例建筑特點進行知識普及性講解的授課方式已經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知識學生可以在課外通過網絡很容易就獲得。如果學生有足夠的興趣及用心,還可以更加細致深入的研究對比不同專家學者的相關建筑理論。而他們所疑惑的是對于網絡上雜亂的、無序的海量信息如何進行聯系、怎樣取舍。這就需要教師在建筑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認知線索,以一定的理論框架和開放性的知識體系來引導學生。
日本建筑家鈴木博之曾經在《建筑的七個力》中曾經提到:“不同的時代,在相應的認知結構域的知識體系中都存在一定的框架,一般人思考時往往受時代跟方法局限……多元論,并不只是指現象的多樣化,而更是認識上的多樣化,打破知識壁壘,既能融入又能跳出[2]。”這也可以很好的說明了在認知中知識框架的存在以及多角度多元化認知,形成開放式知識框架的必要性。
任何時代建筑的形成離不開當時當地的歷史文化環境。李允鉌先生說“要了解一種建筑形式、一個建筑體系,就要首先了解和研究它的歷史文化背景?!苯ㄖ男纬勺畛跏菫榱巳祟愓陲L避雨、躲避野獸侵襲,滿足自身生存需要,后來隨著物質的豐富、技術的提高、人們意識形態的變化,發展形成使用功能豐富、建造方式各異的多種建筑形態。在社會發展和生產力提高的過程中,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等自然條件以及各民族生活習慣、傳統文化的差異,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各民族發展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建筑風格??梢哉f這些建筑大到建筑造型,小到工藝制作技術、構造節點處理,從歷史文脈沿承、建筑風格演變、藝術形態變化都是其時代特定文化的產物,與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等社會背景以及結構、材料、施工等科學技術水平息息相關。如果不了解建筑所在時代的哲學、美學和藝術審美,也就不能讀懂建筑風格流派形成的根本原因,可以說不學習建筑背后的文化就不能理解建筑本身的真正意義。
建筑所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人們常說建筑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古羅馬時期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就已經提出建筑的三要素——實用、堅固、美觀,他認為建筑師的專業技術能力是要靠多學科及廣泛的專業知識來提升。作為綜合性學科,建筑既涉及到人文方面的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哲學、藝術、法律法規、工程管理等學科;又包括科技方面的結構、材料、構造、施工以及市政、機械設備、水暖電等內容。在理論課程體系內,建筑史可以說是最能體現和實現建筑學各類知識綜合的教學平臺。通過建筑史課程的教學,指引學生探尋建筑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引導他們探索建筑設計中工程技術與藝術美學的基本規律,逐步提升學生對建筑實例的辨析能力及藝術審美能力。
要想在建筑史教學中發揮其最大的效能,使得建筑史中紛繁蕪雜、散亂的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收、記憶、聯想并加以拓展,我們可以嘗試通過文化關聯建立開放的知識框架,形成建筑藝術譜系。通過這樣的教學線索將各學科資源信息有機整合,幫助學生建構起有章可循的立體的知識認知維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需要探尋新訊息、新媒介與知識體系之間的多重秩序,在文化關聯的知識框架下,通過介紹有關建筑的歷史事件,剖析建筑與社會政治背景關系、歸納建筑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這種多方面綜合知識的講解,由敘述介紹逐步到深入解析,可以多方位的展示建筑藝術不同時期的差別,促進學生建立多重角度的建筑認知,進而形成立體的知識認知維度。在學生了解建筑藝術多樣性的過程中,借由學習理解這些差別性中的共同意義,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自我認知與自我覺察意識,繼而就建筑作品建立起比較系統的關聯性認知地圖。這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的認知建筑在不同時代的風格變化,對不同時期代表性建筑加以橫向的認知比較,在看到當今最新的建筑創作時,也能夠比較準確的將其在眾多經典建筑譜系中進行定位。這種方式將鼓舞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發現”的樂趣,他們會逐步發掘探索在不同文化體系、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的多樣美,這將大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意大利的文學大師卡爾維諾曾經在《為什么讀經典》中給出了讀經典的理由,其中部分內容同樣也可以適用于建筑史的學習:“讀經典作品能夠構成寶貴的經驗,能夠為未來的經驗提供模式……處理經驗的手段、措辭的比較、歸類的方法、衡量價值的標準、美的范式等都會繼續在我們身上起作用……經典作品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讓人難以忘記[3]?!?/p>
有人認為“只有現代建筑才能體現時代精神”——新材料、新工藝,利用現代先進技術所建造的現代建筑體現的是全新的建筑理念和藝術手法。在現代建筑中新型材料、先進技術的應用以及建筑復雜功能空間的劃分與古羅馬、古希臘等古典建筑主要依靠石材建造、梁柱支承、功能單一的建筑形態是完全不同的,彼此之間并沒有太多的相似性和繼承發展關系。對于這種觀點,西班牙著名建筑師何塞·拉法埃爾·莫內歐這樣說“現代建筑的主流并非像其所宣揚的那樣,完全與傳統建筑決裂,現代建筑無論在形式、技術方式上怎樣改變,仍然是在古典精神能夠瞻望到的前沿發展,并且以此保持了建筑歷史的完整性和延續性[4]?!本科涓?,無論現代建筑如何發展,都是在原有建筑歷史的基礎上繼承并不斷探索發展創新形成的。從路易斯·康到安藤忠雄,很多近現代建筑大師都是從古典建筑中汲取經驗、獲取設計靈感,通過不斷探索古典建筑中的內在精髓,并將其應用于建筑設計中,因此出現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許多隱含古典精神的現代建筑。
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建筑知識、在設計中所使用的形式和手法,都是從歷史當中發展而來,都是有跡可循的。在經典建筑作品當中凝聚了非常寶貴的藝術經驗,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對初學建筑者來說是最好不過的建筑學習啟蒙了。
解讀經典建筑作品可以說是建筑史教學的傳家寶,也是作為建筑學習者來說由來已久的優良學習傳統。我們可以從對經典建筑的解析著手,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和主體建構建筑藝術譜系。在建筑史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現代的藝術鑒賞眼光重新審視現代新建筑與經典建筑之間的關聯,了解建筑師在進行建筑作品設計時的初衷,學習將設計理念、藝術情感與建造技法等多個層面的知識加以融匯。通過學習分析建筑設計構思、造型形態、建造技法與藝術效果、藝術感染力之間的關系,不僅能夠加強對專業知識認知的生動性,而且通過從藝術的視野、新的詮釋手段、認知角度讓學生獲得全新的學習認知體驗,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
在建筑歷史長河中遺存下來大量的建筑師經典設計作品,這些建筑經典展現了多種藝術風格、建筑流派,通過對這些經典建筑的解讀剖析進而建立建筑藝術譜系,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建筑美學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學生完善自己的建筑理論認知體系的自覺性。通過經典建筑歷史實例豐富建筑詞匯和創作語言,學生能夠學習掌握建筑設計方法技能,鍛煉藝術思辨能力,提高專業興趣,進而更加完整深刻的認識建筑實踐。
在今時今日,互聯網的便捷為我們建筑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媒介手段的多樣化讓建筑史教學內容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的加以演示。在學生充分體驗建筑的多元化的同時,通過文化關聯形成建筑藝術譜系,多角度多層面剖析知識之間相關性,幫助他們建立開放的多維度知識框架,促使學生自覺地鍛煉思辨能力,也是建筑史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