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文 林柔娜 彭 苗
(廈門理工學院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BIM總發包管理模式”是萬達集團從2017年開始在其項目管理中正式推行的新管理模式。萬達過去采用的是“總承包交鑰匙模式”,在此基礎上,引入了以BIM技術為核心的信息化集成管理平臺,形成了“BIM總發包管理模式”。這種模式運用以BIM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對大型施工現場的技術、質量、安全等進行跟蹤管理、指揮、監控、反饋、決策等集中控管。
萬達原采用“總承包交鑰匙模式”是現行的施工總承包管理模式。在該模式下,建設單位(業主)將工程項目發包給施工總承包單位,由后者負責整個項目的采購、施工和安裝等過程,并對所承包工程的質量、安全、進度、成本、功能、文明施工等承擔責任[1]。
交鑰匙管理模式的具體問題:
1)總承包的人員分配設置:總承包的組織架構和人員編制達不到總承包交鑰匙的要求,萬達總包人員數量需求增加,將會引起總包管理費用的增加;
2)內部控制計劃:項目所持有的物業模塊計劃已在網上公布,但一些項目公司仍建議總承包項目部根據內部控制計劃開展工作;
3)圖紙進度不能滿足施工要求,也有缺陷,專業圖紙之間存在矛盾;
4)總承包管理:總承包依舊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土建施工方面,對完成質量要求不高,完工即完成,不對其效果負責;
5)分包管理:總承包方選擇萬達品牌庫分包,然而可選擇的較少,一部分的分包參與意識不足,另一方面還發現了部分總包挪用了分包工程款;
6)總承包商反饋說,萬達沒有完全下放權力,總承包商控制受到限制。
BIM為工程施工提供相互協調、內部一致的信息模型,使該模型達到設計施工的一體化,各專業協同工作,很好的解決了傳統施工作業方式存在的信息傳遞渠道不暢通、專業協作性差等固有問題,降低了項目的不確定性和生產成本,保障工程按時按質完成[2]。萬達BIM總發包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將業主方、設計總包方、施工總包方、工程監理方納入同一協作平臺,實現了項目“管理前置、協調同步、模式統一”的管理要求[3]。通過BIM標準化模塊功能,不僅可以提前解決問題,還可以減少糾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這是管理領域的革命性變化。
BIM總發包管理模式開創了圍繞BIM模型進行項目全過程管理的先河。BIM平臺作為BIM總發包管理模式的基礎與核心,允許用戶直接基于三維模型進行業務和管理工作,各種業務信息可以創新性地與模型自動化關聯,從而達到各專業間高效協作和信息共享。
經過2015年和2016年近兩年對BIM平臺的持續性研發,BIM總發包管理模式形成了模型、插件、系統和平臺四大成果。BIM平臺為萬達所有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標準化、可視化、信息化的應用支撐,有效地提升了項目管理能力。
在高效整合專業BIM模型的同時,BIM平臺實現了在3D基礎上集成進度管理、成本管理以及質量管理的6D項目管理,提供了更直觀、豐富的業務功能。在該平臺上,業主方、設計方、施工方、監理方等各項目參與方可以跨過時間、空間限制,圍繞同一個6D信息模型共同開展設計、計劃、成本以及質量相關專業工作,達到各參建方、各專業之間有效的協作和信息溝通。
BIM平臺有效整合了萬達既有的多個業務管理系統,為項目管理者提供了統一的業務平臺,大大優化了項目業務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
萬達BIM總發包管理模式主要通過其自主研發的BIM管理平臺實現多項目管理,提供基于云端的結構化文件管理。用戶不需要安裝專業軟件,可以通過瀏覽器直接查看多個專業的綜合模型,直觀獲取多維的建筑模型信息,實現基于模型的項目建設全過程監控。
BIM總發包管理模式包括產品設計、項目發包、建設實施、驗收交付等環節。產品設計是“BIM總發包管理模式”實現的基礎,也是項目管理中BIM技術應用的載體。BIM技術將二維施工圖轉換成三維信息化模型,集成了模型和多維信息數據表單組件,從而大大減少了設計錯誤、遺漏及碰撞,在前置性管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產品設計和項目發包階段,利用三維可視化的特點和多維信息輸入BIM技術讓施工總承包商明確甲方的意圖。在建設和實施階段,信息綜合管理平臺結合的視覺模型,并運用BIM技術對施工過程和成果進行實時協同管理,真正實現項目施工和實施過程中四方面的同步協調統一管理。工程總包方也可以利用BIM總發包管理平臺來完成竣工圖紙及BIM模型的交付工作,為工程竣工后的運維階段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平臺整合了原設計、規劃、質量、成本等業務,為萬達各業務部門、設計總承包、工程總承包、工程監理等項目利益相關者提供統一的業務工作平臺。
規劃管理部分以BIM模型為載體,通過萬達標準編碼系統將規劃節點與模型關聯起來,實現規劃管理工作的可視化。在平臺上,用戶可以在三維模型的基礎上直觀地檢查超過200的模型分布規劃整個項目的節點,與此同時,它們可以模擬整個施工過程的平臺,以便快速預測進度風險,使推進計劃和控制,并預先采取預防措施以減少風險成本。
在質量管理部分,BIM技術的應用使得質量管理過程更加規范、可靠、可視化和可量化。首先,將驗收標準植入了BIM模型,使質監中心、項目公司、項目總承包人、監理單位等各方在對項目實體進行驗收時達到統一標準;其次,基于模型信息預設了27類質量檢查點(每個項目的數量6 000左右),不但給業主方提供了透明的管理依據,而且業務人員在開展項目質監工作之前就能直觀了解工作重點,避免檢查部位和檢查內容漏項,各檢查單位的質監工作也實現了對質量工作的定量化評估。質量管理過程中的所有檢測結果和質量隱患整改情況實時顯示在模型上,項目參與者能夠及時直觀地跟蹤項目質量。此外,它還支持移動終端實時拍照、隱患記錄和多跟蹤技術。
成本管理部分在BIM模型精確計算的基礎上,實現了施工成本管理的形象化和直觀化。實時獲取模型成本數據信息,分析施工過程的動態成本,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在變更后,平臺通過管理模型和每個版本的成本數據,為用戶提供的示范改變版本之間的差異和原始版本的模型和工程數量的比較,以方便用戶及時檢測和控制成本變化的異常情況。
在建設實施過程中,項目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采用了BIM技術和信息化手段,使得業主、設計方、施工方、監理方等參建方能夠實現對項目的可視化、可推演、可量化等協作式管理。平臺利用BIM技術實現了設計成果的三維可視化、施工方案的仿真模擬和實施過程的遠程監控,大大降低了項目施工過程中的質量和安全風險,減少了返工返修。平臺實現了建設項目從設計、施工到運維的全過程仿真與管理,BIM及其信息化技術的使用改進了項目管理工作,優化了施工管理方案,降低了項目管理風險,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時,該平臺實現了管理工作的數字化考核,通過大數據分析為管理提供了可量化的決策依據。
驗收交付是“BIM總發包管理模式”的最終環節。平臺大大提高了項目整體交付流程的效率,為建設工運維期內的智能管理和大數據分析奠定了重要基礎。
BIM是工程建設領域的一次創新性革命技術。BIM技術應用的核心價值在于其貫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在概念、規劃設計、招投標、施工、運維等全生命周期過程中,BIM模型的數據可不斷進行補充、完善,模型的一致性始終得以保持[4]。BIM總發包管理平臺為所有項目提供了實施平臺。在平臺支持下,通過對項目設計成果的標準化、可視化、信息化的有效管理,進一步提高了參建方的項目管理能力,把傳統項目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前置解決,減少設計變更和計量爭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4]。在3D模型基礎上,實現了規劃、成本、質量的多維管理,提供了豐富、協調的項目管理功能。
總的來說,萬達BIM總發包管理平臺具有項目參建方協作性強、跨時空限制、安全可靠等特點。可以說,基于BIM技術的總發包管理模式,從業主的角度出發,全面實施了BIM技術。它是先進的,獨特的,有效地結合了技術和管理。萬達商業地產涵蓋了項目設計、施工、質檢、運維的全生命周期,大大提高了商品房的生產效率。
當前,BIM技術的應用推廣已成為工程建設行業全面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證。同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在工程建設項目中的應用正日益普遍。萬達集團在科技上不斷創新,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通過BIM總發包管理平臺實現管理的協調與同步,將進一步推動工程項目的集約化、精細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