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 霞
(大同公路分局,山西 大同 037006)
擬建項目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南部與忻州市繁峙縣東部,以橫貫大同市境內靈丘縣南部為主,起點位于靈丘縣與河北省淶源縣接壤處下北泉、終點位于忻州市繁峙縣東部神堂堡,具體方位為北緯39°30′~39°10′、東經113°95′~114°45′。
本項目全線基本以利用原路進行拓寬改建為主,局部不達標準的路段進行改線。路線方案布設上本著注重靈活應用技術指標,注重舊路資源的充分利用,注重動態設計的原則,并充分考慮“三農”問題,盡量少占耕地,及沿線自然環境、文物問題,對原路不滿足二級公路技術標準的路段,在保證交通通行能力、合理滿足行車運行速度及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在增加工程量不大的情況下,盡量通過擴大半徑、裁彎取直、線形優化調整來達到二級公路標準,并通過增加、完善交通安全設施等措施來滿足行車安全的需要,滿足公路服務水平。
擬建項目推薦A線方案起點位于AK287+000處(靈丘縣與淶源縣的交界處下北泉), 為了提高起點處路線線形技術標準、避繞下北泉村及拆遷國防光纜,從AK287+150處進行改線,于AK288+250處接原路;接著以盡量利用原路的原則進行布線,沿線途經劉莊、口頭、下寨北;于AK300+500處為避繞上寨鎮向南側進行改線,在AK304+020與原路相接;接著利用原路前進;在AK307+900處改從串嶺村北側山坡布線,提前升坡跨過串嶺,于AK311+700處接原路;經獨峪、東莊、曲回寺;在河浙村附近從AK332+500處進行改線,采取短隧道方案穿越一座山峰埡口,并于AK333+900接原路前行;在AK338+544處為避繞三樓鄉路線向南改移,于AK340+504與原路相接;接著利用原路經牛邦臺,并從AK342+950處進行改線,采取長隧道方案穿過馬頭山,并于AK346+377處到達本項目終點(繁峙縣境內神堂堡處),與擬建項目“國道108線神堂堡—砂河公路改建工程” AK354+070處相接,路線全長59.377 km。
主要控制點:下北泉、劉莊、上寨鎮、串嶺、獨峪、東莊、曲回寺、三樓、神堂堡。
擬建項目國道108線下北泉至神堂堡段改建工程推薦方案路線全長59.377 km。全線采用二級公路技術標準;從AK287+000(下北泉)~AK320+600(獨峪鄉沙嶺臺)段長33.6 km,設計速度擬采用80 km/h,路基寬度12 m,從AK320+600(獨峪鄉沙嶺臺)~AK346+377(神堂堡)段長25.777 km,設計速度擬采用60 km/h,路基寬度10.0 m;全線橋涵設計荷載采用公路—Ⅰ級;隧道凈寬×凈高擬采用11.0 m×5 m。
本項目在方案比選上經過詳細的實地踏勘調查和廣泛的資料收集,并充分征求地方政府意見,綜合路網現狀、沿線城鎮規劃、交通量分布情況、地形地貌、工程投資和建設條件等諸多方面因素,分別提出了路線B線、C線、D線、E線、F線方案與對應A線方案的定性比較或同等深度的比較。具體分述如下。
108國道該段原路穿上寨鎮而過,過上寨鎮段兩側街道化嚴重,同時路兩側常有露天集貿市場,每隔兩天周圍及沿線群眾在此趕集,造成該段經常塞車,嚴重影響公路通行能力。靈丘縣政府及上寨鎮政府要求將該段路線改移出去,以方便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通過對該段沿線地形、地貌踏勘,并綜合考慮鄉鎮規劃提出在上寨鎮南側改線的A線方案和利用舊路進行改造的B線方案進行同等深度的比較。
A線方案:AK300+500~AK304+020.269段,路線長3.520 269 km,較原路縮短19.642 m。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避免了穿越村鎮,有效保證108國道的公路通行能力、行車安全及舒適,減少交通干擾及事故率,符合當地政府鄉鎮規劃及意見;
2)缺點:占地較多,路基土方、防護工程較大,投資較B線方案多。
B線方案:BK300+500~BK304+039.911=AK304+020.269段,路線長3.539 911 km。利用原路平縱面線形進行拓寬改建。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利用原路進行拓寬改建,占地較少,路基土石方、防護工程量較小,投資??;
2)缺點:原路穿鎮而過,對行車干擾較大,經常出現堵車現象和交通事故,是108國道的瓶頸路段,且拆遷量較大、實施難度較大。A線工程造價:5 131.650 6萬元,B線工程造價:3 042.928 4萬元。
結論:改線方案雖投資較大,但能適應長遠交通量發展需要,并能較好的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綜合上寨鎮政府長遠規劃,通過技術經濟論證并結合地方政府意見將改線A線方案作為推薦方案,以體現“以人為本、安全至上”的設計理念。
原路K310+000~K312+000段,路線長2 km,平縱面線形指標低,最小平曲線半徑為23.284 m,最大縱坡為6.585%。由于該段原路走廊帶受地形限制,利用原路進行線形優化,仍有13處平曲線半徑不達標準,且K308+600~K309+400該段原路穿串嶺村而過,嚴重影響交通運營及安全。經過多方面的技術方案論證和實地踏勘,提出了充分利用串嶺村北側地形地貌提前升坡的A線方案。
A線方案:AK307+900~AK311+700段,路線長3.8 km。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建設里程短,較原路縮短738.402 m,提高了該路段的整體平縱面線形,縮短了運營時間,且避免了穿越串嶺村,提高了108國道的公路通行能力、行車安全及舒適;
2)缺點:占地較多,路基土方、橋涵工程量較大,投資較C線方案多。
C線方案:CK307+900~CK312+438.402=AK311+700段,為在原路基礎上改善線形方案,路線長4.538 402 km,為了合理降低工程造價及有效利用原有公路資源,該方案基本利用原路平縱線形,盡最大努力進行平縱線形優化。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利用原路進行改建,占地較少,工程量較小,投資省。
2)缺點:平縱指標較低,經過改善仍有13處平曲線半徑小于90 m,最小平曲線半徑23.28 m,且CK308+600~CK309+400該段原路穿村而過,嚴重影響公路通行能力及安全,拆遷量較大。
結論:改線方案雖投資較大,但整體改善了該路段的行車條件,消除了G108的瓶頸路段,提高了公路技術標準,能適應長遠交通量發展及需求,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路段主要從技術標準、線形指標等方面論證將改線A線方案作為推薦方案。由于A線方案優勢明顯,所以,只作定性分析,不作同等深度比較。
河浙村西原路K332+500~K334+820段,路線2.32 km,由于走廊帶受地形條件限制,舊路沿河布設,平面線形指標低,最小平曲線半徑為49 m(回頭曲線),且平面線形不流暢。經過多方面的技術方案論證和實地踏勘,分別提出采取短隧道通過的改線A線方案和利用舊路改造的D線方案進行同等深度的比較。
A線方案:AK332+500~AK333+900段,路線1.4 km。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建設里程短,較D線方案縮短921.11 m,提高了該路段的整體平縱面線形,縮短了運營時間,提高公路通行能力、行車安全及舒適,且占地??;
2)缺點:由于受地形條件影響,且為降低工程造價,采取短隧道穿越該處山峰埡口,隧道處于平曲線內,隧道內平曲線需設置超高。
D線方案:DK332+500~DK334+821.11=AK333+900段,路線2.321 11 km。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利用原路改造,投資??;
2)缺點:建設里程長,雖經過線形優化、改善可達技術標準,但整體平面線形指標較A線差;且占地多。
A線工程造價:4 723.484 9萬元,D線工程造價:4 721.129 3萬元。
結論:改線方案雖投資較大,但整體改善了該路段的行車條件,能適應長遠交通量發展及需求,提高社會經濟效益,通過技術經濟論證將改線A線方案作為推薦方案。
108國道原路穿三樓鄉村內而過,原路兩側房屋建筑林立,并配有路燈、電力通訊線等設施,已經街道化,嚴重影響通行能力。當地政府根據規劃要求將該段路線改移出去,以方便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通過對該段沿線地形、地物踏勘,提出了往南側改線的A線方案和利用舊路改造的E線方案進行同等深度的比較。
A線方案:AK338+544.177~AK340+504.713段,路線長1.960 536 km。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避免了穿越村鎮,有效保證108國道的公路通行能力、行車安全及舒適性,減少交通干擾及事故率;符合地方政府意見及鄉鎮規劃;
2)缺點:占地較多,路基土方、防護工程較大,投資較E線方案多。
E線方案:EK338+544.177~EK340+524.32=AK340+504.713段,路線長1.980 143 km,為利用原路平縱面線形進行拓寬改建。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利用原路進行拓寬改建,占用耕地較少,投資??;
2)缺點:原路穿村而過,是108國道的瓶頸路段,對行車干擾較大,且拆遷量較大、實施難度較大。
A線工程造價:3 461.713 7萬元,E線工程造價:1 748.558 4萬元。
結論:改線方案雖投資較大,但能適應長遠交通量發展及需求,提高經濟社會效益,通過技術經濟論證并結合地方政府意見將改線A線方案作為推薦方案,以體現“以人為本、安全至上”的設計理念。
A線方案:AK342+950~AK346+377段,路線長3.427 km,采取隧道方案穿過馬頭山,再與擬建項目“國道108線神堂堡—砂河公路改建工程”AK354+070處相接。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平縱指標較高,極大地改善了技術標準及行車條件,較原路縮短4.186 km,可大大縮減運營時間、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2)缺點:該隧道長2.08 km,屬于長隧道,工程造價較高,且運營期隧道通風、照明、管理、養護等費用較大。
F線方案:FK342+950~FK350+562.566=AK346+377段,路線長7.612 566 km,為利用原路改善方案,為了降低工程造價,該方案基本利用原路平縱線形,盡最大努力進行平縱線形優化。其優缺點如下:
1)優點:利用原路進行拓寬改建,占地較少,投資??;
2)缺點:平縱指標較低,仍有52處平曲線半徑不達標準,勢必影響行車速度、公路通行能力及安全運營。
結論:改線隧道方案雖投資較大,但徹底改善了108國道瓶頸路段的技術標準,提高了該路段的通行能力,能適應長遠交通量發展需要,對促進沿線鄉鎮及周邊各縣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該路段主要從技術標準、線形指標等方面論證將改線A線方案作為推薦方案。由于A線方案優勢明顯,所以只作定性分析,不再進行同等深度比較。
綜上所述,通過A線方案與B線、C線、D線、E線、F線方案在線形布設、技術標準、征地拆遷、路基土石方、橋涵工程量、投資估算等多方面進行比較和綜合考慮,A線方案可整體改善該路段的行車條件,能方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更能適應長遠交通量發展及需求,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因此將A線方案作為推薦方案。
參考文獻:
[1] JTG D50—2017,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S].
[2] JTG F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S].
[3] JTG D30—2015,公路路基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