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卓嘎 西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通常來講,新聞策劃指的是新聞工作者在某一個時間段,為了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對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新聞事實做的前期的策劃。
新聞炒作是新聞策劃的一種異化性方式。最近幾年來,各大媒體為了極大程度的吸引讀者,實現效益最大化,新聞炒作就越來越嚴重。新聞炒作事實上是新聞競爭的產物。一般是以新聞中的“亮點”為目的,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擴大影響,獲得經濟利益。
雖然新聞策劃與新聞炒作都是堅持以對事件報道吸引社會受眾的關注,可是新聞策劃更加看重新聞事實造成的社會反響,進而指導人們樹立準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所以,新聞策劃需要以新聞事實為核心引導受眾。
新聞炒作僅僅是為了迎合受眾的好奇心,常常編造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吸引受眾的關注,制造“新聞熱點”,追求短時期的社會影響與經濟利益,比如明星緋聞等事件。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其更注重客觀性。新聞策劃主要是以客觀的新聞事實作為根據,雖然有的時候也會發揮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可是仍然以客觀事實為核心,符合新聞的根本價值。
然而,新聞炒作卻不一樣,它常常借助客觀存在的新聞作為噱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制作新聞”,主要報道的是觀眾感興趣的內容,而且在各個大的媒體宣傳,充分迎合受眾的興趣點,這并不符合新聞的根本價值。
新聞策劃選題一般都比較大,選題的影響比較大,而且社會價值比較高,為的是希望通過策劃更好的引導社會大眾的走向。
新聞炒作通常是選擇一些“小道消息”或者是“關注熱點”方面的新聞,注重影響效應,選材一般是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等題材。
在新聞策劃過程中,新聞記者通常采用隱性采訪的方法。這種采訪大部分在揭示性的批評報道中,因為采訪的對象通常會拒絕甚至是影響記者正常的采訪,出現捏造、隱瞞新聞事實,或是省去重要的事實情節。所以,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為了獲取真正的新聞事實,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就需要隱藏記者的身份。例如,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記者在2018年2月26日,根據觀眾的舉報,來到山西省洪洞縣趙城鎮溝里村,進行調查訪問,卻遭遇村干部的阻攔,造成記者的調查被迫停止。之后《經濟半小時》的記者采用暗訪的方式,尋得了事件的真相。
良好的創意或許是某段時間、某個人頭腦靈光一現想出來的新聞策劃。所以,要動員所有采編人員勤動腦、注重人人參與。而不能夠只局限于某個領導或者是某些人的力量。自然,良好的創意不單單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來源于對國情、省情以及各種實際情況的詳細了解。來源于豐富的報道經驗累積,來源于創造性思維的全面調動。所以,要加強學習,不斷的積累經驗,開闊視野。例如5月11日母親節與5月12日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遼寧經濟日報》特別策劃了“非常母親節 非常母愛”的活動,并且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報道,這項策劃十分的成功,它不但傳承與宣揚了母愛,并且對醫護人員給予了充分的贊揚,引發了一場愛母親、愛醫護人員的熱潮。
1.堅持真實性原則
新聞指的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所以新聞報道策劃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的。制造虛假新聞是新聞策劃的主要表現形式。例如,2018年“70 歲以上老人乘機必須開健康證明”的新聞,就是一條十分典型的捏造的虛假新聞。要避免走進策劃新聞的誤區,就一定要堅持真實性原則。事實是第一位的,新聞報道是第二位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所在。
2.堅持客觀性原則
為了爭取更多的受眾,獲得巨大的影響力,很多新聞記者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作為“主體”,參加到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中,影響或者是改變新聞事實的發展走向,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需要堅持客觀性原則,作為新聞記者要注意站位。
3.堅持適度性原則
新聞報道策劃的時候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例如,早前報道的劉海洋傷熊本來是一個偶然性事件,可是許多新聞媒體對此報道可謂是挖地三尺,從劉海洋的成長經歷對其母親以及同學的采訪報道,擴展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甚至是中國教育制度的問題等,給讀者設定了一個錯覺。因此,新聞策劃要注重適度性的原則,作為新聞從業人員要注重策劃的科學和理性,不可過度聯想與設計新聞事實,掌握新聞報道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