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林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網絡兒歌是互聯網與兒歌音樂碰撞的產物。隨著網絡歌曲的日漸繁盛,網絡兒歌也逐漸在網絡中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歌曲《打個電話》通過網絡發布,成為我國第一支網絡首發歌曲,隨后的網絡歌曲經歷了井噴式的發展時期,在這一過程中,網絡兒歌便逐漸的嶄露頭角。但是,由兒歌受眾的特殊性以及由此決定的兒歌內容的要求,導致了網絡兒歌的流行度要比其他的成人類歌曲要低、難度要大。而且事實證明,當代人們的審美傾向也已發生了變化,人們已無暇深入體會音樂美的深層力量,而更享受于對快感體驗的追逐之中,這種取向同時放射到網絡兒童歌曲領域,最明顯的便是網絡兒童歌曲的成人化現象,據筆者觀察,某些專業的兒歌播放軟件將包含成人化內容的歌曲放在了兒歌的類目中,如《小冤家》這首歌曲,“你說過,愛著我,是真是假,說清楚,講明白,不許裝傻”,歌詞體現的是又愛又恨的糾結情感,愛在心底口難開,心緒亂如麻,對于兒童來說是難以真正體會到這種情緒的,卻被收錄進兒歌大全軟件的歌曲庫中。由此可見,網絡兒歌的發展前景廣闊但現狀堪優!
20 實世紀8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首次提出了“第三人效應”這一概念。所謂第三人效應便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受眾普遍認為其他人受到大眾傳播的影響要比自己大,甚至自己并不會受到大眾媒介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大眾傳播效果是通過第三者對“直接受眾”產生影響。
兒歌雖是以兒童群體為直接傳播對象,但是在網絡時代,這種格局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對于網絡歌曲,兒童群體除了理解信息內容的障礙之外,鮮有機會接觸和使用網絡新媒體,要想達到影響兒歌直接傳播對象兒童群體的功效首先得先通過“家長”群體的把關,孩子需要什么樣的兒歌及哪些歌曲對于孩子的成長有益,完全取決于把關者即“家長”群體的判斷,受認可的歌曲通過他們傳達給兒童群體,這樣兒歌會給兒童群體成長帶來何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由這類把關人群決定,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很明顯的第三人效應的作用,
眾所周知,對于互聯網的經營和運作來說,點擊率和下載量、流量,永遠是考量一家網站人氣高低、優秀與否的硬性指標。一首格調低下、庸俗的歌曲,盡管有很明顯的負面信息,但只要能增加點擊量和流量仍然被音樂網站歡迎,“點擊至上”成為網絡音樂的首要目標。除此之外,網絡音樂的侵權問題一直以來也是備受詬病,多個網絡音樂運營商就曾卷入此類侵權案中,由于相關技術、法律和健全產業價值鏈的缺失,尚缺乏高效的措施來解決此類問題。
根據內容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兒歌分為三大類,即人生形態、社會形態和自然形態兒歌,人生形態兒歌又分為游戲型和情感型兩類,社會形態兒歌又可分為社會文化型和教誨型兩類,另筆者發現近幾年表達兒童自我訴求類的歌曲出現并逐漸增多,并且除了自然形態還存在虛構形態類的兒歌。
筆者將情感型歌曲又細分為親情、友情、愛情和愛國之情等題材的歌曲,教誨型歌曲可細化為講禮貌、學知識、愛勞動和愛生活等題材的歌曲。從現有數據能發現,目前兒歌分類還存在較大問題,較明顯的便是分類的混亂,有專業的音樂應用軟件將愛情類的歌曲劃分到了兒歌系列,兒歌的成人化現象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擾亂其正常成長軌跡。
和其他網絡文化產品一樣,兒歌要想獲得網絡化的發展首先得需要一個健康安全的發展空間和環境,其中規范秩序的市場活動準則來加強音樂網站的疏導是必不可少的。我國文化部曾多次加強和改進關于音樂內容審查的相關政策,每年都會查處大量內容違規的網絡音樂產品和查處違法違規的互聯網文化單位,力求嚴格控制網絡音樂內容,凈化網絡音樂環境,遏制不良風氣。除此之外,對于網絡兒歌生產和傳播的管理還需進一步細化和商討。其次,在被查出的違規網絡音樂作品中,幾乎沒有兒歌類的歌曲,但是從實際來看,有問題的網絡兒歌明顯存在。所以,加強對于網絡兒歌的政策引導迫在眉睫。
網絡兒歌市場與其他成人類歌曲相比較而言本身就比較有限,但是也能夠使之變得無限,這就得依靠每個網絡音樂用戶的力量。受眾的關注度和點擊量是音樂網站生存的支柱,所以網絡音樂的制作和傳播是從考慮用戶的需求而出發的,用戶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音樂生產和傳播活動,隨著網絡兒歌受眾比重的越來越少,自然網絡兒歌在網站上出現的就不那么積極了。所以,每一位網絡音樂用戶首先需要認識到兒歌對于兒童的重要性并選擇網絡作為優秀兒歌的首選來源,讓優秀網絡兒歌像其他成人類網絡歌曲一樣能夠成為孩子們的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