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玨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2013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十周年,雙方確立了中歐發展的“路線圖”;同年,中國新一代領導層進一步深化改革,對內發展民生經濟,對外開拓國際合作;2017年,歐洲多國面臨大選,中國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世界多國的共識,這一年是研究中歐關系和中國形象的重要時間節點。因此,本文選取2013-2017五年的新聞報道,每年選取兩個構造周,最終樣本報道為587篇。
考慮到類目需與研究設定高度關聯,本文的內容分析主要從議題分布和報道傾向兩方面展開。筆者對587篇文本進行深入閱讀,議題劃分為政治表達、經濟發展、對外交往、文化藝術、社會面貌五個方面,包含了11個子議題;筆者結合內容和體裁將報道傾向分為正面、中立、負面。
在本研究所選取的樣本中,政治議題的報道共有101篇,占據總樣本的17.2%。其中,涉及到政府/政策和反腐的議題數量較多,分別為58篇、31篇。在報道傾向上,中性報道占據一半,其次為負面報道。其中,歐洲時報網涉及到政府/政策的報道以中立態度為主,主要聚焦于改革進程中各個領域的調整與轉型。
在31篇反腐議題的報道中,報道傾向為正面的為26篇,占83.4%。從相關報道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反腐敗方面的決心和法治化水平的顯著提升。如《中國反腐,去年近3萬人受到調查》、《中國再掀“打虎”高潮:37天擒下8名高官》等。
對于經濟領域的報道,歐洲時報網關注最多的是國內經濟形勢和對外經濟交往,分別為82篇和71篇,其余為中國制造和其它議題。綜合各個子議題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較好,增速目前雖然放緩,但增長前景良好。相關報道如《中國專家解碼中國經濟:整體穩定但須警惕暗流》、《“新經濟時代”的雙刃劍》等。
在71篇涉及到對外經濟交往的報道中,中資企業正在加速走向國際舞臺,不僅帶動了雙方產業發展,也促進了世界經濟復蘇。可以看出,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方面呈現出一種開放進取的形象。相關報道如《新興市場“盤活”全球經濟?》、《國際政要大咖問診世界經濟“中國方案”備受期待》等。
由于地緣因素,歐洲時報網對中歐關系的關注度遠超其它地區,共計29篇,占比61.7%;其中對中歐關系的報道主要涉及到中歐之間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兩方面。報道傾向方面,其中正面報道28篇,占比59.6%。在28篇正面報道中,中國與他國的外交關系以合作與交流為主,中國被建構為“合作的大國”。
從報道傾向來看,在139篇文化類報道中,其中正面報道70篇,占50.3%,其余負面報道和中性報道分別為31篇和38篇。其中,主要議題包括中國的藝術展覽、漢學熱和中歐文化交流等。從報道傾向可以看出,歐洲時報網對中國的文化藝術的形象呈現以積極正面為主,主要是肯定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以及中歐間文化交流,贊賞其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
歐洲時報網對中國社會議題的報道為72篇,其中負面報道為54篇,占據了75%。對民生現狀的報道涉及面較廣,例如就業、社保、居住及戶口、醫療和教育等問題。其中,負面報道主要聚焦于當下日益高昂的居住成本和年輕人就業問題,以及背后的階層差距。如《“春節空城”投射中國發展問題》、《中國經濟放緩年輕人就業難》等報道。另外,歐洲時報網對中國的環境議題也很關注。多篇報道認為中國的環境污染形勢依然面臨很大挑戰,污染治理任重道遠。
作為歐洲主流華文媒體的代表,歐洲時報網的涉華報道呈現出一個多面的中國,傳遞出了一種不同于中國國內主流媒體和西方主流媒體的第三種形象,雖然總體是積極正面的,但對于中國當下各種社會問題,也堅持了不隱瞞的立場,因而能在華人社會贏得廣泛支持。從受眾心理角度分析,多數國外受眾認為中國媒體的報道多為正面立場,缺乏平衡性報道,而國外主流媒體多為負面報道,缺乏客觀的呈現。在這種語境中,歐洲時報網的涉華報道平衡了受眾對客觀信息的需求。當然,一個“多面的中國”并不是一個雜亂的形象,這只會讓國際受眾覺得中國更加神秘。對中國各個領域的報道有其內在的框架,呈現一個總體正面親和的圖景,這樣才能跨越文化和地區的障礙,建構和傳播一個更好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