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 寧夏廣播電視臺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電視媒體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所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的,是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媒體發展的新形態,主要是利用網絡技術、移動技術想客戶提供服務和信息的媒體形態。從電腦到手機,從QQ到微信,從文字到音頻,從貼吧到抖音,從聊天到直播,這些都反映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互聯網時代,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逐步走向了前臺,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對于電視新聞采編而言,必須以新媒體發展為契機,重塑原有的新聞發布流程和采編方式,實現電視新聞的可持續發展。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過程中,社會公眾通常都是以新聞接收者的角色出現,更多的是被動的來接受相關的新聞信息,缺乏一種主動的迎合性和適應性,很難體現以受眾為本的理念。同時,當前的新聞很多在內容上不夠充實,缺乏有效的信息補充,尤其是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過于空洞和單調的內容,很難激發受眾的興趣和愛好,相比于新媒體的互動和活躍,影響了電視新聞的收視率。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和智能手機日益普及,在新媒體時代,網民可以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民意,一段視頻、一條留言都可以引來巨大的網絡輿論,社會公眾的參與性大大增強。再加上各種新媒體上的互動、交流和分享功能,都得到了社會公眾的青睞。相比而言,傳統的現場解說的模式已經很難滿足受眾的需求,難以抓住社會公眾新聞快餐化的心理需求。因此,電視新聞采編應該創新傳統的模式化,對新聞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更好的滿足社會公眾的碎片化需求。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一切工作都應該以創新為基礎,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新聞采編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自媒體逐步成為媒體發展的主流,它一種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普泛化的傳播者,主要是以電子化、現代化的手段傳播信息的一種媒體總體,主要包括微信、微博、QQ、博客、論壇、貼吧等,一些內容能夠讓受眾參與進來,盡可能的發揮音頻、視頻的表現力,這些都贏得了大量的受眾。而傳統的新聞采編更多的停留在事件的表面陳述上,經常出現文字多、篇幅長的文章,用戶對這些新聞的興趣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收視率。
在新媒體時代日益深入的階段,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形式已經很難滿足社會公眾對新聞的需求,要想獲得更多的受眾人群,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必須要從編輯技巧和方法出發,改變傳統的編輯模式,以趣味性為抓手,以吸引受眾人群為主要方向。首先,應該強化對新鮮元素的使用,在新聞采編中,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和步伐,需找全新的新聞元素,引入各種新的媒體形式,進一步豐富新聞的內容,讓原本枯燥的新聞變得更加有興趣,激發社會公眾的興趣和愛好。其次,做到對新聞素材的分析,要對各種新聞素材進行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更多有用的信息呈現給觀眾,提高觀眾的觀看興趣。再次,要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在新聞編輯中,一定要以事實為準繩,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有效。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多種多樣,新聞素材也非常龐雜,如果不深入到事件發生的現場,很難獲得真實的信息,因此,在采編的過程中,一定要盡最大可能的走到現場,或缺真實的信息,確保電視新聞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權威性。如果新聞一旦失去了真實性,就一定會損害電視媒體的公信力。
首先,提高新聞編輯對新聞事件的挖掘能力,新媒體時代充斥了各種信息,魚龍混雜,從表面很難知道信息的真假。因此,作為電視新聞采編人員,一定要提高事件的挖掘能力,對事件進行深度的分析,提高所報道事件的準確性,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評述和挖掘,讓社會公眾對新聞事件有更為深層次的了解。其次,要注重新聞播報的語言和技巧。電視新聞主持人要注意語調、語速和語氣,應該根據不同的節目類型和受眾人群,合理調節語速、語氣和語調,能夠走進觀眾的“心里”,讓觀眾接受。同時,在新聞節目中要嚴禁使用生活用語,要避免具有爭議性的網絡語言,確保語言使用的規范性和準確性,提高社會公眾的認可度,從而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再次,提高新聞采編與社會公眾的溝通技巧。在新聞采編與設計中,應該巧妙設計支持臺詞和內容,能夠和觀眾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和料酒,能夠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更加注重情感的滲透和交流,引起觀眾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鳴。
首先,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整體影響力。電視新聞節目應該做好后期工作,把字幕、畫面、配音等優化整合,給予節目更為獨到的內涵,從而展現出節目的表現力和張力,讓社會觀眾在節目中體驗到電視新聞的傳播和價值導向。其次,要不斷提高電視節目的觀賞性。通常情況下,電視新聞節目的呈現要體現一定的邏輯性,如果一旦出現邏輯的漏洞,就會影響整個電視節目的呈現。這就需要后期編輯對每個新聞流程進行分析、理解、反饋,通過有步驟的進行整合、銜接、剪輯等一系列工作,連貫地表達電視節目內容,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觀賞性。再次,進一步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輿論引導效果。在電視新聞采編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輿論的引導,更多的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認真把握中央的精神,準確對輿論導向進行把握,積極傳播正能量,引導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奠定重要的基礎。
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新聞媒體傳播的渠道日益多樣化,傳播的內容也日益豐富,從而實現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新聞的表現形式層出不窮,新聞廣播電臺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積極強化與新媒體的合作和溝通,取長補短,大力學習新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所體現出的優勢,在堅守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真正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不斷實現傳統電視新聞采編內容、方法的創新性,促進廣播電視臺新聞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廣播電視臺新聞的創新,改變新聞采編的形式,優化新聞資源配置。同時,廣播電視臺還應該不斷進行創新研究,結合地區新聞廣播電視太的特點,參考新媒體的優勢,優化新聞傳播的人力資源管理,節約人力資源成本,提高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的整體效率。
從一定程度上講,新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奪走了很大一部分觀眾。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我們應該正視這個事實,同時也不應該氣餒,應該從中找到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媒體采編的創新思路,真正把新媒體和新聞采編融合起來,創新新聞編輯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新聞編輯的采編能力和水平,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真實現象,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同時要確保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和輿論導向性,滿足社會公眾的多元化需求,重拾信心,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