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首先,在全新的發展時期,隨著各種移動閱讀設備的推廣和普及,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逐漸變寬。但是因為傳統的圖書出版和數字出版之間缺乏有效對接,且由于高定價、高成本等問題的出現,使得傳統的出版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其次,各出版社之間逐漸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問題。在前期階段中,具有良好市場把握的出版社因為具備受歡迎的產品,因此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同時也積累了與新媒體合作、談判的重要資本,可實現快速轉型。但對于那些市場依賴程度低、靈敏度不高的出版社而言,則很快就會迷失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甚至看不清未來發展的方向,市場地位岌岌可危。
最后,在新媒體時代,很多圖書編輯都明顯地意識到,一味地跟風、簡單操作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唯有創意、獨特才能拔得頭籌,擁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基于此,要求廣大圖書編輯人員,在實踐工作過程中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優勢,強化讀者、市場營銷以及調研之間的有效互動與聯系,如此才可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根基。
在轉企改制之后,以往事業單位性質的出版社被推向了市場。一方,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些出版社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將經營方向輕向對經濟效益的追求。這樣使得一些出版社和編輯人員為了拓展圖書品種數,追求利潤而放寬尺度和要求,為維持經營,去接納一些粗制濫造、東拼西湊的書稿;另一方面,一些出版社和編輯人員失去了培養作者、研發選題、發現好書的耐心,不斷模仿、抄襲暢銷書。這些低質量圖書的大量出版也許短期內能給出版社帶來“短、頻、快”的經濟效益,但無疑也會讓編輯失去“自主研發”的能力,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大到出版社小至編輯本身都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樣的結果就是:錯誤或者偏差的“指揮棒”,驅使編輯制造低質量的圖書,同時,粗制濫造和缺乏價值的圖書的編校工作又將占用編輯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使其深陷機械性的圖書編校。這種惡性循環使得編輯不得不為微薄的編校費折腰,缺少成就感和價值感,職業認同感不斷下降。
大量的編校任務使得圖書編輯在工作中大多時間是在辦公桌前編校書稿,與外界的交流也多是與作者之間關于書稿的討論,工作環境相對封閉,也難有接觸市場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與外界脫節,除了職稱晉升外沒有更多的能力提升途徑,職業發展通道狹窄。然而,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讀者對于閱讀的種類需求越來越豐富,出版社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封閉的工作環境和固化的工作模式使得圖書編輯的工作越來越被動,疲于應付書稿,難以應對多變的市場,更難以產出能夠引領主流思潮的優秀作品。這樣的“被動”工作讓編輯人員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這樣的狀態,無論對編輯個人的發展來說,還是對出版社的發展來說都絕非好事。
作為圖書編輯,無論是對市場趨勢的判斷還是選題策劃的眼光都是至關重要的,而要做出正確的取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信息采集的廣度和深度,傳統圖書編輯在信息的采集上更多依賴的是自身的人際圈群和專業知識,其采集的信息量不免顯得薄弱,而受制于個人知識領域及主觀感受也容易顯得片面。而在大數據時代,對于市場營銷、選題策劃的判斷全來自受眾群體的互聯網活動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分析,相較于單憑編輯個人或數人合力的采集效果,具有更快捷、更深遠、更精準的優勢。
作為編輯基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反饋能力決定著對于市場走向的把握以及對受眾群體的了解度。在以往,傳統圖書編輯對讀者信息的反饋更多來自圖書的問卷調查、熱線電話、信件交流等形式,不僅周期長、時效性差、較為片面,而且更多是單向的信息采集而非雙向的交流。在大數據時代,通過互聯網以及各種終端設備,建立起了真正意義上人與人、圈子與圈子、群體與群體之間跨界面、跨平臺的交流和融合的渠道,依托大數據,對于各個群體信息的反饋將更加全面、及時。
造成圖書編輯工作困境的原因從宏觀層面來看有市場導向的因素,從中觀層面來看有出版社管理制度的因素,從微觀層面來看有編輯自身能力及意識的因素。因此,筆者認為,要擺脫上述工作困境僅憑編輯個人的努力是難以實現的,需要出版社作為宏觀的市場與微觀的編輯之間的紐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研判市場形勢、明確發展目標、加強人才培養等方面著力。
大數據、云計算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依據,在文化需求多樣化的今天,圖書編輯應把握大數據時代的脈搏,全面利用大數據統計,在已經擁有的內容資源、作者儲備的基礎上,掌握當下文化市場的動向,形成以讀者為導向的“按需出版”模式。從市場調研到選題策劃,大數據平臺提供了即時性的海量資源作為參考,而在當前“買方市場”的境況之下,圖書編輯應意識到大數據、云計算的重要性,通過技術手段掌握市場和受眾最新的動向和關注點。可以在社交平臺(例如微博、微信)上了解到目前最具有話題性的熱點,也可從大量的線上出版物銷售平臺了解到哪些題材和類型的書刊最受市場歡迎,而這些數據對市場營銷和選題策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作者群體還是讀者群體,都需要編輯進行擴充和維護,這就對信息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要求。在大數據時代,編輯應熟練掌握社交平臺和多種媒介的操作方法,運用資源的集中、整合、協調能力,加強與各種群體之間的交流,推行個性化服務,量身打造最適應市場的出版物,擴充作者群體,提升讀者滿意度,樹立自身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版權是出版物的命脈,在大數據時代圖書編輯更要重視對電子版權的約定,尤其當大數據平臺上涌現的海量信息的情況之下,一定要堅持“先授權,后使用”的原則,在使用圖片、文字等資料時,必須要注意過程是否符合相關法規,從而避免法律糾紛。目前,我國的數字出版標準體系、數字版權保護標準、數字版權立法等與數字化出版相關的工作都在有序進行中,編輯應隨時關注宏觀政策的動向。在大數據時代,圖書編輯只有綜合性、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改變固有的理念,才能突破局限,應對挑戰。
為了確保圖書出版社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發展精品圖書成為出版社制勝的關鍵。精品圖書的研究離不開圖書編輯策劃對圖書市場情況的深刻分析研究,并在此研究基礎上做到認真策劃選題,精益求精,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基礎上保證圖書出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精品圖書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弘揚社會主義社會主旋律的圖書,只有注重對精品圖書的研究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因此,圖書編輯在進行精品圖書研究時,要注重對市場的調查活動,并以自身的專業素養進行策劃選題,同時邀請相關專業的教授舉辦座談會,發揮彼此知識水平,為出版社提供優秀的圖書,從而贏得讀者青睞。
圖書編輯的選題策劃要有完善的出版計劃,以滿足人民群眾對于圖書市場的需求,因此,圖書選題策劃要具備創新思維。創新思維就是需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種創新思維能夠為圖書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圖書編輯的選題策劃需要圖書立意新穎,有別于傳統圖書選題策劃標準,要獨樹一幟,所以圖書工作者要不斷搜集信息,創造性地為圖書選題策劃提供新的立意,以吸引讀者、搶占圖書市場。此外,為了確保圖書編輯的選題策劃能夠吸引讀者,一方面要求編輯人員有過硬的知識素養,為選題創新提供豐富科學理性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發揮圖書編輯部門集思廣益的優點,吸引不同編輯人員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經過集體討論決策,形成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圖書出版編輯只有盡快完成向新媒體的轉型,才能推動行業進步。針對傳統出版編輯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應盡快轉變在工作中的消極態度,積極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發揮專業優勢,進行編輯內容和編輯方法的創新。同時,積極利用多種媒體渠道,為讀者推送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