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春
數字時代的到來,數字閱讀已經發展為社會的主流閱讀形式之一。這是一個海量信息的時代,每天產生大量的政治、經濟、教育、體育、娛樂等各類新聞,充斥著人們的生活。與此同時,網絡、手機、電視等傳播媒介也在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傳播的媒介變了,獲得的信息量增加了,閱讀習慣也隨之發生著改變。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普及以前,人們獲取信息的媒介主要通過圖書、雜志、報紙等方式。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漸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觸網時間日趨增加。鑒于移動互聯網高隨身度,高隨時、隨地、隨心分享性,加上生活節奏的加快,閱讀的內容也輕質化,往往不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躍式的閱讀方法,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追求短暫的視覺快感,以往的“深閱讀”逐漸轉變為“淺閱讀”。在媒體以更多新形式滿足了人們對淺閱讀的需求情況下,讀者容易變成“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發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的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3.0%;圖書閱讀率為59.1%;報紙閱讀率為37.6%;期刊閱讀率則為25.3%。對照上面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2017年我國國民互聯網、手機和電子閱讀器的閱讀接觸率均有所上升,這也表明移動互聯網日漸成為成年國民接觸媒介的主體。
《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大眾閱讀也越來越呈現出快餐式、跳躍式、碎片化的淺閱讀特質。碎片化閱讀的主要危害在于無法形成完整有邏輯的知識體系,弱化了人們思考的能力。從表面看,這似乎與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生存壓力持續堆積有關,然而更主要的當是社會的浮躁和太過急功近利所致。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如何更大程度爭取讀者,堅守出版陣地,保持一份求真求實、恪守文化操守的出版態度,考驗著每一位圖書出版人。
編輯是出版社的核心存在,被視為出版社生產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是選題策劃的發起者,也是項目推進的把關者。即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社作為經營單位,既要考核編輯策劃的選題所帶來的經濟收益,也要考核編輯策劃選題的社會效益,即雙效考核。美國知名出版人格羅斯在《編輯人的世界》里指出,許多編輯人的特質是無法被取代的,例如個人的品位、辨別能力、情緒反應、做事的條理、決斷力、投入的熱情,以及溫柔的關愛,在這些層面上,沒有任何人或物能取代編輯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編輯在人類文明的積淀和傳承中扮演著別的職業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大眾傳播渠道中,編輯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把關人”。讀者是編輯一切策劃的起點和歸宿,一個合格的編輯,需要參與圖書生產的各個環節。編輯研究并熟悉讀者的需求,當發現有價值的選題方向后,尋找恰當的作者,提供創作思路,幫助作者反復打磨書稿。可以說,編輯工作既對接讀者的需求,又影響作者的創作方向,編輯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圖書的質量,進而對整個社會文化發展流向產生影響。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給了我們尊文、崇道的傳統。我們所尊崇的文化應是厚重的,而非淺薄的;應是積淀的,而非速成的;應是潤物無聲的,而非炫耀賣弄的。編輯工作是出版工作的核心,編輯人員是出版工作的主體。當今文化的快餐化、淺表化和泡沫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編輯文化操守缺失的表現。在這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編輯如果沒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則無法在各種誘惑中保持對文化的堅守。
當前的圖書出版面臨著多層的挑戰,傳統出版讀者數量逐年縮減,讀者的閱讀方式和閱讀內容不斷變化,聽書等內容消費方式逐漸興起,紙質圖書的出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就是這樣的趨勢也不可能改變出版業傳統出版人作為信息內容把關人角色的使命。因為無論傳播方式如何改變,編輯出版的職責和地位仍然是內容提供者,肩負著提供有質量的、有文化內涵的出版物的使命。編輯歷來就是一個奉獻的職業,選擇這個職業更像是選擇了某種人生理想而非單純的謀生手段,因此強烈的事業心對于一個合格的編輯是必不可少的,隨著對編輯工作理解的深入,這種事業心的具體體現就是對圖書的熱愛和表現出的激情,并以此來推動自己業務能力的提升。
作品內容質量的高低由作者的專業水平決定,而出版物質量的優劣,往往與編輯的業務素養息息相關。編輯業務素養的高低,往往體現在其是否具有健康高尚的文化品位,以及引領讀者建立良好閱讀品味的把控力。
文化品位是人們對周圍事務的一種認知程度,是對生活中的事件有獨特審視。各人的知識程度不同,視角不同,對各種物質的審視欣賞的結果也不相同。人們常說,編輯工作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所謂編輯含量,就是指編輯在一本書從策劃到走向市場,投入多少精力,投入多少智慧。
編輯的工作性質表明編輯的文化素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編輯應該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專業基礎知識和某一學科門類的專業知識,做到既“博”又“?!?;其次是有文化情懷,把出版當成事業去追求,而不僅僅是一份求生的工作,編輯有無文化情懷,決定了編輯的職業操守和對出版精品孜孜追求的動力,決定了編輯最終成長的高度,更決定了整個出版行業的圖書質量??梢哉f,素養越高,就越不容易讓編輯的職責和使命感被稀釋,就越能出版更多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
編輯的主體創造性在編輯活動中展現無遺,編輯在文化素養方面的要求,促使編輯對各種知識的掌握既博又專、博中求專,也就是說,編輯必須精研專業書,泛覽雜書,以廣闊的視野掃描文化全景,使自己成為文化領域和本行業中的專家、雜家。只有這樣,才能觸摸市場、了解作者,與作者溝通順暢,遴選優秀稿源;才能在審稿過程中提出有建設性的修改意見,發揮編輯畫龍點睛、點石成金和創新創造的職能,從而提升出版物的質量和價值。所以說,編輯是精神產品的生產者,更是精神生產的重要參與者,優秀編輯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書感”,才能對圖書的內容、形式、市場定位等有準確的整體把握,并能為不同的圖書內容找到恰當的表現方式,而這種專業技能則有賴于個人良好的人文素質和修養。
圖書應該是讀者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編輯則是文化傳承的最終實現者,堅持文化理想是編輯素養的第二個層面,也是最高層面。唯有秉持文化理想和人文情懷的編輯,才會對文化有崇敬之心;才會對自己所從事的日常出版工作常有一種畏懼之心,唯恐傳謬于世、誤人子弟,才會讓文化品位的追求常記于心。對于編輯而言,文化品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對內容創新的上下求索、對內容質量的始終堅守以及對形式創新的不斷嘗試??梢哉f,這三個方面就是編輯的文化理想和人文情懷的具體展現,其中,內容創新和內容質量是圖書出版價值的核心所在,是出版安身立命的基石;形式創新既是內容質量的延伸,又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讀者的關注,是文化品位的外在標志。我國出版行業近年來出現了圖書質量下滑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內容拼湊,平庸泛濫,精品缺乏;編校質量并不穩定,差錯率高時有發生;圖書印制質量有待提高,閱讀體驗不佳等方面。究其源頭,與編輯的文化理想和人文情懷缺失有莫大關系。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圖書亦然。2018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教育部等部門先后開展出版物“質量管理2018”專項工作,目的是加強圖書質量監管。質量問題對出版單位自身產生重大影響,輕則造成經濟損失,重則嚴重損害自己的企業形象。今天社會淺閱讀現象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圖書質量下滑,圖書文化品位降低密切相關,我們編輯出版人在這個問題上也難辭其咎。因而,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新技術如何發展,對于出版社而言,圖書質量依然是其生存的第一要義,出版管理部門、出版單位必須始終秉承“質量就是生命”的觀念,把質量管理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處理好質量與數量、質量與速度的關系,克服短期行為與短視行為。葉圣陶先生在《希望大家用心提高出版物的質量》一文中指出,認真檢查書籍的內容,提高出版物的質量,要集合大伙兒的力量來干……你不發覺我發覺,我見不到他見到,各方面的同志都能這么做,我們出的書,質量就可以逐步提高了。
就圖書質量管理而言,上至行業管理部門,下至出版單位內部,經過多年的行業建設,已經形成完整的圖書質量管理體系,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書稿質量管理的規章制度,如《圖書質量保障體系》《圖書編輯工作基本規程》《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圖書出版管理規定》等,對于這些在實際出版工作中總結出來的規律、規則,必須嚴格執行。圖書質量不僅反映出圖書產品自身屬性,而且顯示出其特有的使用價值,同時圖書質量也是圖書出版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但是很多出版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規模等忽視了圖書質量控制管理,導致圖書質量下降,不利于圖書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有利地位,因此要重視圖書質量的管理與控制,堅持實行三審三校制,促使圖書企業能夠在市場競爭中一直處于優勢地位。對于編輯而言,只有充分意識到圖書質量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從內容到形式,嚴把圖書質量關,處理好圖書質量與圖書品牌、市場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才能最終獲得市場認可,贏得讀者好評。
總而言之,社會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后,讀者的變化和編輯生存環境的變化都對編輯的文化堅守提出更高的要求。編輯有責任,也有義務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化社會要求為自我驅動,確保所出版的圖書,有助于社會進步,有益于讀者知識訴求和身心健康。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淺閱讀”時代秉持“深閱讀”的擔當,成為文化麥田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