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川 肖 濤
“跨文化傳播學,作為一個傳播學的學科分支,非常關注身份,特別是文化身份,對人際關系和社會期望的影響”[1]。??颂卦谄渖矸輦鞑ダ碚擉w系中認為,身份具有傳播性質,傳播等同于身份認同,傳播的編碼與解碼反映身份傳播的信息特征。文化身份在本質特征上主要表現為不同文化的語言代碼、符號系統、社會規范和文化的解構與建構等具體文化特征。通過這些具體的文化特征,在一定歷史背景下,文化傳播中,加強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費孝通先生認為:“民族是一個有著共同生產生活方式的人們共同體,必須和‘非我族類’的外人接觸才會發生民族的認同?!盵2]費孝通先生的這一論斷與我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境況十分契合。
其實,中華民族身份早已成為聯結各民族成員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紐帶,在各民族歷史共同的演進中,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下,中華民族早已形成,而如今身份認同的目的是為了國家政治文化的鞏固和發展。不同民族成員的身份構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將作為不同民族成員的身份從文化自覺向文化自信的轉變,“這種轉化完成之后,國家整合變得更為順暢,不同民族文化融為一體而形成一個多元一體的格局”[3]。這種基于不同的民族身份特性所構成的中華民族認同對國家認同的導向,發揮著中華民族身份這條聯結紐帶的作用,這就要求各民族成員之間的協同合作。民主參與政治、適應社會發展和加強安全保障,是民族成員身份認同構建的基礎,各民族成員應注重中華民族身份意識的培養,自覺踐行國家公共原則,參與國家公共生活,維護國家統一,超越民族自身的狹隘性,以“建立起對于國家政治權威、公共準則乃至一種歷史文化共同體的認同”[3]。
“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指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意識”。[4]文化具有凝聚性,無論哪個民族都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精神情感、價值規范認可度很高,這就很容易使民族凝聚在一起。但是對別族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導致對別的民族文化產生矛盾與沖突。中華文化是由包括中國境內的56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民族文化形成的中華文化共同體,是一個統一而不可割舍的文化整體,在這個文化共同體當中所有民族文化成分都已經具有高一層次的中華文化認同意識,而民族文化價值只有通過中華文化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加強民族文化歸屬于中華文化的意識,在文化共同體當中促進自己民族文化的發展,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條件。
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中華文化認同的基本條件,是跨文化傳播下的總體趨勢。首先,社會生產實踐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動力源泉,民族文化帶來的價值不僅能夠引導未來,還可以指導現實。中華文化認同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以一定的理論為基礎,還必須把這種理論認識上升至實踐層面,實現由認識向實踐的飛躍,并在社會生活中加深認識。社會生產實踐是主觀精神和客觀實際聯系的橋梁,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和中介,同樣是中華文化創新的一個重要追求。其次,加強基礎教育是實現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中華文化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加強基礎教育是各民族的責任與義務,其目的在于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自發走向自覺,“從個體走向社會,從狹隘走向全局”。[4]
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共同體當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以更好地促進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以及民族大團結,民族文化傳播是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民族文化傳播的目的是為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是對中華文化發展做出的一種理性的選擇。在新媒體時代,民族文化要順勢而行,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新媒體為載體,發揚民族文化,強化民族團結意識,新媒體時代沒有民族文化的傳播就談不上中華文化的傳播,更談不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新媒體對于民族文化傳播具有以下優勢:(1)新媒體為民族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傳播渠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都被拋在腦后,如提線木偶、布依八音、侗族刺繡等優秀文化正瀕臨絕跡,令人惋惜。隨著以廣播、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日漸衰微,傳統文化的輻射范圍已大不如前,完全做不到給主流人群傳播。而新媒體的出現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陷,如今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民正在新媒體的影響下發揮著巨大優勢,以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引領著中國一股互聯網思潮的爆發。這些民族文化從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正是適應了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將會使更多的年輕人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將會更好地促進我國民族團結的向前發展。(2)新媒體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傳播力度。有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模7億,低頭族的規模不斷加大,網民日均“粘屏”3.9小時,這說明超過7個億的網民在隨時接收各種信息?;诖髷祿姆治觯旅襟w會精確的分享給特定人群,這同樣降低了傳統文化的無效傳播,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受眾的接受程度。如果民族文化以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自媒體等形式為傳播載體,那么就會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并學習這些傳播技法,將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3)新媒體的發展有助于提高人們學習民族文化的專注度。如今的網民專注度最高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民族文化通過客戶端的傳送可以大幅度提高,完全有助于對民族文化感興趣的受眾提供大量的信息群進行學習,這就很好地提高了業余愛好者對民族文化的專注度,更加有利于對各個民族的了解,有效地促進了民族團結。在新疆地區,國語還沒有完全普及開來,對于少數民族聚居區來說,在傳播上應該具有針對性,比如直接在電視上播放中國四大名著電視劇、戲曲或者經典影視劇,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因此,利用新媒體優勢推動民族文化傳播成了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途徑。
如今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時代,更是彰顯民族凝聚力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當中,民族團結作為一項名族凝聚力的表現,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保證。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對國家文化創新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人民創造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團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在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不能忽視民族文化的建設,因為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因子,為中華文化源源不斷輸送新鮮血液,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之所在,各民族團結友好也正是基于這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核心,也是中華文化得以繁榮發展的助推力。民族團結從娃娃抓起,讓中小學生多了解一些民族政策與民族理論,了解各民族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廣播電視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尤其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擔負起民族團結教育的重任,要努力營造一個民族團結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圍。只有將各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把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民族團結合力,才能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地推進民族團結。對于民族文化,我們應該認識到,各民族的文化是絢麗多彩的,基于民族團結教育也是多種多樣的,其價值指向必須一致,那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前行。
我國各民族是血脈相承,不可割舍的一個整體,各民族成員和中華民族是“多元”與“一體”的關系,與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對中華文化認同、對國家認同具有一致性,是我國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必由之路。民族文化歸屬中華文化也是歷史發展的軌跡,是未來民族團結、國家認同的必然趨勢。促進文化融合,一方面是民族團結的必然條件,另一方面有利于強化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意識。以求同存異的理念來作為文化融合的價值準則,以和而不同的思想來作為民族團結的標準與要求,培養民族團結的實踐者與傳播者。中華文化是整體,民族文化是部分,整體由局部組成,離開了局部,整體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促進民族文化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這不僅有利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