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隨著我國今年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所占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同時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場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做優做強做大一批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十三五’末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二十世紀以來新媒體得到普遍發展,至今已經較為成熟。在此新媒體時代和國家宏觀背景下,研究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我國是一個歷史文明古國,文化上下傳承五千余年。并且民族眾多,發展至今已有五十六個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可挖掘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文化種類亦呈多樣化。具有世界性代表的文化就有諸子百家文化、琴棋書畫文化、傳統文學文化、傳統節日與民俗文化、傳統建筑文化、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傳統武術文化、民間手工藝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積淀深厚,文化資源的可開發性和產業化的基礎非常渾厚。
其次,我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全球排名第二。但其中文化及相關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4.14%;同年數據顯示美國GDP中文化產業總值以達30%以上的占比,日本為20%,歐洲的平均水平大于10%。由此根據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我國文化產業還有很寬闊的發展空間,可上升空間充足。并且國家非常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在“十三五”中明確提出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首先,我國文化資源雖然底蘊深,但是文化產業卻良莠不齊,缺少國際型大公司。2017年世界五百強的中國企業有華為、聯想、京東、萬科、大連萬達、恒大集團、美的集團、騰訊控股,而其中沒有一家企業是完全或大部分業務從事文化產業的。
其次,我國文化產業尚處于培育期,老舊的行業制度不適合新的產業發展。同時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缺乏人才。專門型技能人才后繼無人,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掌門人都年齡偏高,同時缺少文化產業類專門管理人才。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文化產業的傳播和發展得到快速有效地提升。首先,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文化及相關產業(2018)》的文化產業分類,新媒體自身亦是文化產業的一類。新媒體的發展和改變亦豐富和補充了文化產業的內涵。同時,新媒體相對于一般傳統媒體,其增加了聲音、視屏等元素。而這些因素的增加更適合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條件。文化產業其產品特性更多的是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或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很好地帶動了文化產業下屬文化服務業的發展,尤其為廣播、電視、數字出版、影視節目制作、動漫與游戲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游戲服務等具體行業的發展和革新帶來了新的機遇。
其次,新媒體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革新的機遇。尤其是解決了文化產業的技術問題,例如水幕投影、空氣投影技術可以形成天然的幕布為人們提供藝術表演、電影播放,讓只存在于詩詞中的美景,成功地搬遷到現實的環境中,讓天上宮闕降于人間,不再擔心高處不勝寒。新媒體的這些電腦智能、信息傳播等技術為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適應消費者需求帶來了新的機遇。在中國傳統文化產品更新換代的實踐中,傳統文化產品生產企業應基于自身的優勢,結合消費者的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產品更新換代路徑。
新媒體一定程度上溝通了全國以及國際上同行業交流的橋梁,解決了地域阻隔等問題。但同時也增加了行業間的競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文化產業其產品缺少自己的特色、同質化現象比較高。新媒體溝通了這類企業與外在世界的交流,同時也增加這類企業的生存挑戰,其同質化現象嚴重的產品對于客戶的吸引遠遠低于那些擁有自身特色和內涵的產品。
其次國內發展不足的文化產業也將面臨歐美國家發展成熟的文化產業競爭壓力。尤其是影視制作等,好萊塢幾乎成了電影制作業的圣地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些問題。對于文化產業行業內,發展不成熟或規模較小的文化產業和未有效轉換的文化資源也將面臨被國際大型文化企業模仿甚至盜用的壓力和挑戰。其中以2008年夢工廠動畫公司制作的以中國元素為背景、中國功夫為主題的《功夫熊貓》,以及1998年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制作出品的改編自我國民間故事的《花木蘭》等為代表。
通過新媒體視角對當下文化產業的現狀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的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本文依據此得到以下幾個戰略方向。文化產業的戰略制定主要遵循“利用機遇、發展優勢”“利用機遇、克服劣勢”、“依據優勢、迎接挑戰”“克服劣勢、規避挑戰”四原則。
主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改進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等。我國文化資源深厚,同時又是消費大國。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便利往往讓國外企業很好地了解我國的無形文化資源,同時面對如此大的消費市場,企業的趨利性往往會引導他們利用我國文化資源賺取同類文化需求的消費市場。在此,知識產權的保護就顯得尤為的重要。而對內,應當增加人才培養,對于傳統手工藝類的人才應當提供師徒制的人才條件;對于院校建議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培養渠道和專業,現今已有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和博士教育中開設了文化創意管理等專業。但是專業院校依然太少,每年產出的文化產業相關管理人才遠遠不及市場的需求。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對外保護我國文化資源,對內培養人才,增加文化產業人才內需的同時及時供給相關專業人才。
近年來,隨著國家重視和人民對于文化產業認識的加深,國家出臺了眾多的相關文件和方針,對于此我國更應當盡快讓政策落地。文化資源到文化企業的轉變,各地方政府可提供文化企業注冊的專門窗口等簡單而有力的幫助。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提供相關平臺,尤其因為文化企業的文化價值是較難評估的,也就導致了文化企業的投融資難等問題,各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平臺和引導行業協會的成立,從而完善行業制度。同時國家相關政策、目標的制定應當根據文化產業行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并經常進行反饋和改正,發揮好政策引導作用。
文化產業同行業產業集群和其他產業形成行業協同發展。當然、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是內部的穩定,是結構的優化。而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在于完善文化產業的產業布局,增強戰略意義。應當積極發掘文化資源中的優質資源進行產業化,同時文化產業間應當提高協同,爭取較多形成文化產業集群,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提高競爭力。并依循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來提升文化產業的實力,增加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共生,主要完善好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銜接點,完善好文化資源和文化企業的銜接點,完善好文化企業和行業協會、地方政府的銜接點。
新媒體時代,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平衡。為文化產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但總的來說帶來的機遇是更多的。在此時,文化產業應當利用新媒體帶來的機遇不斷增加競爭力,利用文化產業內部優勢去克服挑戰。在挖掘優秀的文化資源的同時將已有文化產業推動形成文化產業集群。在立足根本、改善落后政策法規時,增強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內生關系。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相對滯后和混亂的,利用好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機遇,是對自身發展的一次較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