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一詞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大數據即廣泛的數據,它以圖片、文字、符號等多種形式存在,有學者將其特征總結為4V+1O,即它是在線生成或存儲的數據,能隨時調用和計算,具有在線特征(online),數據量大(volume)、類型繁多(variety)、價值密度低(value)、速度快時效高(velocity)。
大數據在新聞生產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數據新聞、機器人寫作、傳感器新聞等領域。其中可視化新聞是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一個重要展示,它將數據整合成數據圖像,以直觀的圖表、動態的圖像,多維度展現信息,增添新聞的可讀性與趣味性,減少信息流失。本文便以財新網數字說近年來所做的可視化新聞為例,具體分析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變革與創新。
可視化新聞發源于、聽命于、服務于數據,傳統新聞寫作多數是采編人員通過現場采訪采寫或者從其他新聞網站摘取。而今天,新聞寫作人員可以足不出戶,通過網絡數據抓取新聞創造新的新聞,寫作不僅是編輯的事情,更需各種制作視頻、圖表的高科技術人員的協同配合,甚至科技人員占到主體地位。
新聞生產不再局限于“文字+圖片”或“文字+視頻”的單調形式,而是有更為豐富的形式,如財新網數字說“肥胖日看變胖的地球人”這則新聞就集合了圖表、3D人物模型、交互地圖、動圖等多種形式,并加入了BMI指數計算表,輸入數據即可測量自身的肥胖程度,在閱讀新聞過程中增添了趣味性,并為接下來的新聞閱讀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提升新聞的可讀性。同時,數據來源更為廣泛,可以從公開的數據中抓取二手數據,也可以進行調查研究獲取一手數據。
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多是事件發生后新聞記者奔赴現場采訪,然后整理發布,誰發布的更早,誰就能獲取更多的關注度。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可以從數據庫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找尋大概率事件,發現規律,激發靈感,從而進行新聞創作。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新聞生產者先提出問題,如財新網在世界無煙日進行了一期“世界無煙日特別策劃”,根據吸煙問題財新網收集了大量資料,并從中發現問題,客觀地分析了煙民吸煙過程中煙盒的包裝其實也存有一些弊端,而非從煙民角度去批判,降低吸煙人群的反感度。二是從海量數據中去搜索,發現并提出問題。新聞生產的流程出現了一種倒退的模式,不是為了搶先而是為了搶“新”,不再追求精益求精。
傳統新聞報道集中于時事熱點,多是對事件的陳述,如使用我們常說的“5W+1H”模式,這些事件有其報道的必要性,但往往眾說紛紜,缺乏深度內容,對事件的解析處于淺層的描述。而數據新聞通過資源的整合,可以橫縱交錯,內容更加飽滿,更關注一些社會問題,如反腐、三公消費等,主動對社會現實進行深度剖析。財新網數字說在2014年11月17日發布的“周永康的人與財”,周永康落馬,牽扯出一系列人物與部門,若以單純的文字來描述,真是罄竹難書,而財新網以一張動圖,簡單的彩色線條便將周永康的前世今生闡釋得明明明白,內容簡單明了,形式新穎獨特,隨后的《周永康的紅與黑》,更是以細膩的筆法,真實地表現出一個貪官的人生歷程,深刻揭示社會現實的基礎上帶給受眾新鮮感。
以財新網數字說“星空彩繪諾貝爾”來說,其采用的是一個圓形的時間表,點擊中間的開始按鈕,圓圈便開始運轉,從1901年到2010年,國家、研究領域、獲獎比例一目了然,這樣的表達技巧,具備趣味、簡單、快速獲取、易懂等優勢。同樣,可視化新聞也應用柱狀圖、交互地圖等形式,這些表達技巧擁有各自的優勢,并通過數據的分析與表達豐滿了事件,增強了新聞的創新性和可讀性。
可視化新聞之所以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除了新奇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通過數據的排列組合,向我們清晰的闡釋出事件發生的深度內涵,在“北京污水處理藏貓膩 污泥偷排達數年”這一則新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張完整的衛星圖像,地圖上以黃色、灰色、紅色、藍色分別代表了政府多次調查和污水處理廠,通過點擊這些標識,可以在頁面右側看到對調查的具體闡釋,并配有文字和視頻,幫助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并挖掘事件背后環境與地下水污染等社會問題,將廢水處理廠的污泥事件一一剖析,又深究事件走向,優劣評析,以及潛在可能,對真相高度進行還原。
在“移民去遠方”這則新聞中,通過一個可360度旋轉的地球,展示了世界各地男女移民方向、國家等各種信息,并對不同國家移進、移出進行了明顯的標注,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移民的走向、移民的趨勢,和各國的政策等信息,從中可以總結出一般的規律,對于近年來的移民熱潮、難民問題、托福考試熱給予了一定的解釋說明。通過數據找尋出規律,并以新聞呈現,讓用戶了解事實,通過規律進行自我行為的判斷。
在分析了大量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特點、變革后,可視化新聞的優勢背后也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主要呈現在以下幾點。
大數據產生已久,但相關的技術性人才是隨著大數據出現才逐步開始在各高校設立相關專業,這也是許多新聞媒體在實踐中遭遇的難題,傳統的編輯并不足以滿足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要求,要繼續創造高質量的新聞,不僅要有數據支撐更要有專業化的人才,這樣才是如虎添翼,兩全其美。
大數據時代,數據的獲取面臨許多問題,如虛假和保護措施等,新聞生產數據來源決定了新聞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國內的諸如財新網數字說,“數讀”這些比較知名的媒體,其數據大多來源于國內外權威的網站,或是一些付費網站,但數據的真實性有時候難以判斷,數據的失真,影響著新聞結論和讀者體驗,進而影響媒體的聲譽。因而,尋找更多的權威數據,使新聞更具真實性、客觀性是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一個努力方向。
現今的數據新聞主要形式還是停留在數據圖表,配合文字說明,還需要更大的技術突破和形式創新,財新網數字說有許多形式是值得新聞媒體學習的,至少是在形式上滿足了讀者的獵奇心理,好的內容加上創新性的形式方能取勝。
我們常說新聞是對新近事件的報道,大數據時代,新聞不僅可以揭示現實,而且可以作為讀者以后行動計劃的參考,如前文提到的《移民去遠方》,未來需要更多像這樣的前瞻性新聞,新聞主題一目了然,精簡形式,增加耐讀性,幫助讀者理清思路。
從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變革與努力方向,我們看到,大數據時代的新聞生產過程中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人力物力,但加大了技術上的要求,滿足了讀者的新聞需求,但還需更多的形式創新來吸引讀者,而且在人員的安排以及數據整合、創新形式等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值得不斷去挖掘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