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日報社,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如果編輯僅是從來稿中選優,就稿編稿組版,那么在工作時勢必會陷入被動,進而導致副刊沒有亮點、沒有特色,難以最大程度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久而久之,不但削弱和淡化了報紙副刊“配合正版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宗旨,也會在不知不覺間疏遠已建立起來的讀者群。而經過策劃的副刊,不但可以避免這種依賴和無奈,而且有利于編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積極地去發現和挖掘重大題材,并將其有效地表現出來。這樣才能體現副刊的特色,副刊也才能更好地融入整張報紙之中,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一定的影響力。
需要指出的是,副刊策劃不僅止于作品內容的策劃,還包括作品體裁的策劃、版式版樣的策劃。在這些方面,近兩年來我們《平頂山日報》副刊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
好的副刊作品不但要有較高的文學色彩,還要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副刊編輯要精心策劃,有意識地組織、引導作者寫反映時代生活的作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而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一環,能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掌握知識、改變命運、造福家庭,無疑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扶貧方式。在魯山這個豫西貧困山區,由海關總署發起的支教活動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并且見到了扎扎實實的成效。《平頂山日報》副刊編輯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活動所具有的時代性和新聞性,積極聯系支教老師,鼓勵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講述真實的脫貧攻堅,講述真實的山區支教,并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由此,就有了見于2017年1月17日《平頂山日報》6版“落鳧”的《千里支教愛暖寒冬》這一整版策劃。
就內容而言,編輯在策劃之初可謂就做到了另辟蹊徑。沒有老調重彈地以旁觀者的視角從宏觀上頌揚支教老師,而是從細節、小處著手,引導支教老師一點一點吐露心聲,從而給讀者以心靈的浸潤和感染。
此外,多樣的體裁也值得一表,尤其是雜文《致敬愛與希望的使者》,對整個版面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
圖文并茂也是本版的一個亮點。表演昆曲的音樂老師、與孩子們在操場上活動的體育老師……讀者不但從照片中得到視覺享受,而且能感受到老師與孩子之間的深厚感情,讓人動容。另外,版面以紅色作為主調,暗喻支教老師給山區孩子帶來了愛和希望。這個版不論是內容、體裁,還是版面的設計,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策劃可謂頗具心思,見報之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借助副刊獨有的文學屬性和細膩情感來表現時代、記錄時代,有效地將編輯的創造性和讀者的需求結合起來,正逐漸成為《平頂山日報》的辦報特色之一。
副刊雖不同于新聞版,但新聞性亦是副刊的靈魂。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新聞版必定在第一時間追蹤事件發生的始末,此時副刊的發聲同樣不可缺失,其若能以整體策劃的形象出現,把新聞資源所蘊含的新聞價值、思想價值、文藝價值和道德倫理價值發揮到佳處,必將為自身的形象和影響力大大加分。
《平頂山日報》副刊“落鳧”在策劃中嘗試引入了這一運作方式,通過文學表現手法的感染力支持、配合新聞版面。事實證明,這是增強副刊吸引力、體現和諧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
2018年農歷正月十五上午,平頂山市公安局姚孟派出所民警王峰濤因突發心臟病殉職在辦案途中,生命定格在39歲。王峰濤的去世引發了鷹城百姓的強烈關注、討論和牽掛。3月9日,平頂山日報1版刊發長篇通訊《山峰永高聳 濤聲依舊在》,第一時間報道了王峰濤的先進事跡。3月12日,平頂山日報副刊相時而動,在“落鳧”版以《長歌頌英魂 丹心照乾坤》為主題,策劃了一組文學報道,以14首詩歌為代表抒發了社會各界對王峰濤的深切緬懷,使其愛崗敬業、大公無私、一心為民的精神更加生動、深入人心。這個版推出后,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平頂山市委書記專門作出指示,肯定《平頂山日報》副刊的這種宣傳方式。
副刊的新聞性絕不是狹義的五個W,而是從新聞話題切入、從大家最關心的角度切入,用副刊獨特靈活的手法來做更深的跟進和解析。此類策劃不直指突發的新聞事件,更像是對其大背景的娓娓闡述。這樣的處理,使副刊不僅起著配合、深化新聞的作用,而且其迅速反應所體現的時效性和整體策劃所體現的新鮮感,使其本身也具有了較高的價值。
“文章合為時而著”。作為報紙副刊的文章,不應只是淺吟低唱一些沉醉于自己世界中的空洞美文,時效性依然是對這類文章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重大節假日一般是報紙副刊聚焦的熱點,如果能夠在這些特殊時間節點推出重大策劃,必定能夠吸引讀者眼球,使副刊自身的分量得到更大提升。比如2017年3月28日《平頂山日報》的副刊“落鳧”。
作為一個承續了上千年歷史的節日,清明節意在提醒和鞭策世人“慎終追遠、敦親睦族、行孝盡哀”,其對整個中華民族以及我國傳統文化有著非凡的意義和影響。編輯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提前策劃和組織約稿,在2017年清明節到來之際適時推出這個版——《話清明訴衷情》。整個版面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極富吸引力和表現力。
就內容而言,版面上的文章既有對朋友之情的惦念、對父母之情的感念、對夫妻之情的懷念,還有對曾經朝夕相伴如今已退出歷史舞臺的“物”的緬懷,讓我們在閱讀他人內心的同時,也反思自己是否做得夠好。
就體裁而言,本版囊括了散文、雜文和詩歌,在“話清明訴衷情”這一主題的統領之下,整個版面既豐富多彩又和諧統一。
就版面設計而言,以綠色為主色調,不張揚不悲戚,清新淡雅的感覺讓人眼前一亮,同時,又符合春天萬物復蘇、朝氣萌發的特點,幾幅配圖的點綴,在契合文章內容的基礎上,使得整個版面更顯得溫馨、靈動。
這個版面經過編輯的精心策劃之后,思想明確,內容豐富扎實,做到了文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也引導讀者從更深層次去悟讀清明、感受清明,其傳播效果不言而喻。
地市級報紙副刊要想辦出自己的特色和魅力,離不開對當地豐厚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挖掘。因此,副刊編輯在策劃過程中要緊緊抓住當地的傳統習俗、名勝古跡、民間傳說等,把這些當地最有魅力的文化展示給讀者,借以增強副刊的親和力、輻射力。
《平頂山日報》副刊以“文化”專版為主陣地,特別注重對這方面的挖掘。2018年5月13日,中國(魯山)第二屆世界漢字節在平頂山市魯山縣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文藝界人士和社會各界群眾5000多人相聚倉頡故里——魯山縣蒼頭鄉。5月23日,“文化”專版以《祭文祖倉頡 觸文脈之根》為主題,通過三篇專家級的文章來探尋這一事件背后的文化元素——倉頡造字的意義、倉頡的四重身份、倉頡姓氏文化研究,將內容的新聞性與人文性進行了完美融合,版面在保持深度的同時又摒棄了以往的枯燥、晦澀,呈現給讀者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再比如2018年3月7日《平頂山日報》的副刊“文化”。以當地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馬街書會”為切入點,講述了其700多年來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地人的仗義好客,不但把遠道而來的藝人請入家中,免費提供食宿,有時還會送上返程路費,甚至結成兒女親家,并進一步指出這是馬街人的風俗,也是馬街人的傳統,更是馬街人植入骨髓、融入血液的文化。這個選題沒有落入以往介紹馬街書會的俗套,可謂獨辟蹊徑,讓人眼前一亮。而版面上的照片,更是囊括了大場景的恢宏,中場景的精美以及特寫鏡頭的惟妙惟肖。推出之后,既讓當地人對當地文化有一種更深刻、全面的了解,進而加強文化自信,也讓外地人對馬街人刮目相看。凡此種種,無不得益于副刊編輯的匠心策劃和提前安排,若是坐等來稿,恐怕是等不出這么精彩甚至堪稱經典的文章、照片和版面。
總之,近兩年來,《平頂山日報》副刊小策劃創意不斷,大策劃亮點頻出。通過這些策劃專題,不僅彌補了新聞版面難以表現的文化元素,使副刊成為新聞主體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補充,而且樹立了自己的副刊風格和良好口碑。實踐證明,有了策劃,報紙副刊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創造更多精品,才有助于形成編讀互動的局面。
副刊多一次策劃,整張報紙就會多一個亮點,抓好副刊策劃對辦好報紙非常重要。明白了這一點,副刊編輯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要多一些策劃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出應和時代生活、熱點新聞、重大節日、地方特色的主題報道,做到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既生動活潑又厚重有料,進而充分發揮自身的輿論導向作用,與新聞版形成烘云托月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