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們逐漸向互聯網時代邁進,多種多樣的新式傳播媒介逐漸走進了大眾的生活,比如說平板電腦、手機等,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新媒體環境。而在這種媒介融合時代,以往的新聞行業亦處于不斷的變化當中,由此新聞記者在擁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的同時亦遭遇了很多的挑戰,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新聞記者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適應時代的發展。
媒介素養是指在傳遞信息時,新聞工作者選擇、理解、分辨、懷疑、總結復雜煩瑣的新聞內容的能力,包含制作新聞內容的能力。新聞媒介可以讓新聞工作者獲取高度復雜的信息,其中有真有假,新聞工作者要自己去認真分辨各種信息,尋找新聞價值較高的內容,并加以傳播。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新聞工作者的各項能力的總和,即為媒介素養。
專業的新聞記者,過硬的專業素質勢必不可少,記者自身的專業能力即記者業務能力主要體現在擁有極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儲備充足、良好的溝通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敏銳的新聞點洞察力。
在這個社會上,每種職業都有自己獨特的道德要求標準,新聞記者同樣如此。國家對于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要求也有著明確規定,主要體現在要有責任意識、大局意識,以為人民服務為工作重點,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堅持新聞的真實、有效、健康等特點。
新聞記者的工作不論是新聞采集還是新聞傳播,都必須以法律作為準繩。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學法懂法,掌握相關法律知識。
如今我們處于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和產生都十分的迅速,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通過互聯網去發表自己的觀點,似乎大家都變成了記者這一角色。這種狀況有一定的好處但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可以促進新聞信息更快捷地交流,壞處就是信息的真實度沒辦法獲得保障。因此這要求新聞記者要付出更多精力去篩選信息,尋找真實、高質量的信息,挖掘那些有實際意義的新聞,由此新聞記者的媒介素養逐漸也獲得了提升,這有利于高質量新聞的傳播。
隨著社會的變化,媒介融合受社會發展的影響愈加增大,以往的媒體在掌握新聞版面后就擁有絕對的新聞傳播優勢的狀況已經改變。在目前的狀況下,并不是只有新聞記者才能夠傳播新聞,普通的人們亦能夠傳播新聞。以往一條新聞的發布是通過專業的機構或人士才能夠發布,而如今所有人都能夠發布新聞,大家隨時隨地能夠利用身邊的傳播媒介去發布新聞,這也促進了新聞傳播內容的多樣化。
交流和溝通為人與人交往以及信息的傳播過程里最基本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大眾和媒介間的互動變得多了起來,新時期媒介傳播的關鍵之處不是信息的單方面傳播,而是信息的互相交流。目前,各媒介之間的融合處于不斷加深的狀態,許多的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都逐漸正確認識了信息反饋的作用,和信息的受眾群體之間也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促進了信息傳播過程的交流和互動。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媒介融合成為媒體行業主流的發展趨勢,傳統媒體逐漸被新媒體取代,目前媒體行業正處于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新媒體形式下,適用于傳統媒體的專業型人才已經無法滿足新媒體的人才需求,由于媒體行業工作者大多是以傳統媒體工作為基礎所配備與培養的,因此對新媒體的認知與理解有一定的缺失。行業人才與行業發展脫節是阻礙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以新媒體為基礎培養順應時代發展的專業型人才十分重要。介于當前行業人才素養已達到基本要求,因此應把人才資源培養重點放在技術能力上,作為新興的媒體形式,普及新媒體的工作方式、傳播手段與軟硬件設備知識是保證后續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針對不同的工作性質、工作對象與傳播平臺制定出不同且詳細的工作方案,通過普及新媒體環境下的工作要求,為新聞記者提供實踐方向與理論基礎。此外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境,加強培訓力度也是一項重點內容,將人才培養作為行業發展的核心目標,將新聞記者打造成一支附有卓越能力的新時代工作團隊。
媒介融合時代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相比于傳統媒體,媒介融合更加多元化、復雜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一傳播方式。在新媒體的發展下為新聞記者帶來了嶄新的挑戰,新聞記者面對的將是萬千的傳播平臺,他們需要對報紙、電臺與移動終端傳播工具都要有足夠的理解,采訪范圍也變得愈加廣闊。現今時代需要新聞記者掌握多種技能,對新聞素材采集、實地采訪與信息傳播都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由于涉及范圍較廣,培養需循序漸進。首先,全面普及與滲透新媒體環境下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非常重要,為他們提供自身不具備但有益于工作的專業技能,為信息采集與播送提供便利,通過廣泛學習專業技能有助于各項工作的高效開展。此外,人員能力雖為重中之重,但軟硬件設施水平不容忽視,在具備先進的設備后,應該對新聞記者普及相關知識,使他們應用設備時得心應手,讓新聞記者完全地適應新媒體環境,為了保證新聞記者工作的順利進行,基礎設施要與時俱進,設備應用方法也要實時普及。
媒介融合與信息技術相同,都具有雙面性,如何把握好應用尺度是確保媒體行業有序發展的基礎。新聞播報的受眾是廣大居民,是社會輿論恐慌的根源,因此在保證信息真實、有效的前提下如何采用易于大眾接收的傳播方式尤其重要,以洪水為例,洪水摧毀山莊與造成人員傷亡是不可避免的,在播報時雖不能湮滅事件的真實性,但可以改變報道的側重點,比方說即便山莊摧毀但搜救人員冒死搜救,是國家強大的有力表現,面對天災不能僅把負面消息帶入報道中,也要加入正能量,在不改變事件真實性的前提下避免了受眾恐慌。此外新聞播放不能憑空捏造事實,要確保事件的真實性,同時也要貼合受眾的信息需求,貼近與受眾的距離,使主流媒體成為主要的信息來源,進而減輕社會負面信息與社會輿論的發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目前新媒體環境對于新聞記者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為了適應時代前進的腳步,新聞記者需要強化自身的技能水平,適應媒介融合時代,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同時還要注意嚴格把關信息的傳播,保證傳播信息是真實、健康的,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信息傳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