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市場多樣化以及觀眾娛樂思想的發展和藝術品位的提高,對于可多樣選擇的電視受眾,可以根據個人偏好,選擇觀看更高品質的綜藝節目,同時,觀眾對綜藝節目的制作品質和專業素養相應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標,這便造成部分電視綜藝節目收視平淡,無人問津。《演員的誕生》是由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制作推出的一檔以“演技”為核心考評的勵志綜藝節目,張國立擔任推薦人,章子怡、劉燁、宋丹丹擔任常駐導師。該節目是原創類節目,以演技為切入點,為有能力的普通演員和夢想站在舞臺上的人搭建一個與行業大咖同場競技、面對面切磋的機會。面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市場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原創新穎的綜藝節目只是第一步,如何將其他節目元素結合并運用到我國原創節目中去,這才是本文將要探討的主要內容,而這也是綜藝節目幕后的制作者應該思考的。
現階段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趨于同質化,一檔節目爆紅后便會迅速出現同類型的節目,同類型節目便在市場中泛濫,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缺乏原創性,制作者往往抱著不勞而獲的心態,等待成熟的模式,而非主動出擊,根據現實推陳出新的節目獲得觀眾喜愛,而觀眾往往也會對這些一個模子“炮制”出來的節目產生審美疲勞。
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通過分析《演員的誕生》其節目元素的運用,在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上,應多制作出一些具有社會正能量的節目。在電視綜藝節目火爆熒屏的今天,不僅僅是人們豐富業余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從價值觀上影響著一代人的成長。因此,本文的研究可給綜藝節目管理者以借鑒。
節目自播出以來,收視保持領先,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54億,討論總量達到1396萬。作為一檔創新型綜藝節目,它有許多值得研究與借鑒的地方。本文選取2017年10月28日至2018年1月1日播出的十期節目作為樣本進行統計,從節目的結構元素、題材元素和文化元素三方面來探索這檔綜藝節目的創新之處。
1.節目形式
每期節目分為兩個板塊:選手間的對決、選手與導師間的對決。前者由欄目組設定好選手,有可能是兩兩對決,三對三甚至是四對四,劇本給定,實現實景影棚,現場演繹。由現場300位觀眾和3位評委的給分決定選手去留。后者由選手反選,四選一自選角色,在規定的三小時內錄制完成。從拿到劇本到對詞、背詞、化妝以及現場開拍,最后完成剪輯。在一期節目的后半段就是所有人一起現場看作品,專業評審和現場觀眾決定選手和導師間的勝負。
以競技為基礎的節目形式比比皆是,如大火的《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等等,但是競技的內容是銀屏上全新呈現的演技,那么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節目,便一下脫穎而出。
2.節目制作
目前媒體熱播、觀眾熱看、市場熱銷的綜藝真人秀節目淡化了傳統綜藝教育,解構了導向功能,并且對嚴肅審美為主基調的綜藝節目進行了具有革命性的顛覆。從制作動機上看,《演員的誕生》是要為演員這個職業正名。通過這個節目,能讓圈內的年輕人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演員的使命。同時,引導觀眾客觀地認識演技、形象、角色影響力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改變觀眾的視角、而并非簡單的娛樂消遣,正面引導普通觀眾欣賞表演藝術。節目組每期搭建多個實景,用好萊塢影視導攝陣容來完成拍攝制作。節目組用近20個小時的錄制,精煉出90分鐘的一期節目。
舞臺的觀演關系和電視上所剪輯出來的結果呈現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是立體的,一個是平面的,所以電視機前的觀眾的感受和現場嘉賓的表述會有所出入,那么便很容易產生差異,甚至糾紛。如袁立指責欄目組胡亂剪輯,“妖魔化”“瘋癲化”,使其熒幕形象受損。一方面后期剪輯是這個節目容易帶領觀眾走進誤區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更多的輿論話題。
基于對節目主體元素的認知,《演員的誕生》不再是通過單調的比賽來進行演技評選,而是樹立一個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形象,很好地控制了“距離”和“參與”之間的關系,讓節目更加的立體,讓人物更加的飽滿。
1.原創性作品較少
劇本選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還原經典,占到70%,原創劇本只有19%。然而經典作品不夠典型,只有《我的父親母親》《胭脂扣》《十面埋伏》等個別作品劇本合理,有的則截取生硬。有的原創劇本假大空,過度追求反轉,實則沒有邏輯可言。比如宋丹丹接到導演組“不走心的劇本”,直言就是一個字“假”。
2.題材多樣化
根據電視劇投拍備案公示管理辦法的實施,將舞臺上呈現的作品按照類別和題材分類,作品類別分為電影、電視劇、小品、話劇、網劇、情景喜劇及其他七類,作品題材分為當代、現代、近代、古代和重大五類。根據統計類別可得出在舞臺上展現的主要是電影和電視劇作品,但是也包含其他類別的作品,作品類別多樣化。對47個片段的題材進行分類,主要展現的是當代和現代題材,共占70%,近代和古代各約占15%,沒有作品是關于重大歷史題材。從古到今,從社會到生活,題材多元。
3.偏向性強
在小劇場部分,演員挑戰導師的劇本傾向性太過明顯。導師帶動整個劇本的節奏,挑戰演員的戲份少得可憐。比如在劉蕓和章子怡的對演中,點評嘉賓點出了真相——白蛇劉蕓不像是青蛇章子怡的姐姐,更像是她的丫鬟!
從上個世紀末以來,電視綜藝節目為廣大老百姓提供平常并不多見的帶有娛樂性質的節目受到了受眾的極大歡迎,其中包括小品、歌唱、舞蹈等傳統藝術形式。但隨著社會發展和節目品類的更新迭代,廣大觀眾們對于尋常的歌舞節目早已經感到無趣甚至麻木,設置懸念以及帶有狂歡屬性的節目更加吸引著觀眾的眼球。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不僅有娛樂的天性,同時在節目中的藝術審美元素獨具一格。在節目中吸引觀眾的有各類明星在現場比拼演技,還有節目追求藝術性的審美享受,而不是感官上的刺激,這樣既提高觀影者的藝術修養,同時也讓觀眾得到了極致的藝術美感享受。
從觀眾對節目的選擇來看,節目制作、出演人員、后期編排都占有相應比例,而節目所具有的創新性也是選擇時的重要元素。對于過去的觀眾而言,傳統節目形式如歌舞、相聲小品類是難得見到的娛樂方式。而將這些節目放在現在的觀眾面前,就顯得狹窄而局促,一般的歌舞小品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創新性節目審美。同時很多綜藝節目是不具有審美價值,《演員的誕生》為觀眾挑選出了影視發展中的經典作品供人們回味,同時現場點評演員演技,節目本身具有極強的可觀性和藝術性。而這樣的節目內容和節目形式是十分少見的,因而對于電視觀眾來說他們是滿懷期待的。
節目將表演藝術的文化底蘊與真實不做作的綜藝表達相結合,實現以娛樂化的形式表達“表演藝術”,并著眼于演戲本質的切磋與合作,以推動實現從“戲劇表演”到“匠心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讓有志于從事表演藝術的人們,可以通過這檔節目回歸其原本最純粹的主旨和內核,在文化傳承與娛樂表達之間找到平衡點。
在當下綜藝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的環境中,浙江衛視賦予創新,開創國內以競演演技為視角的綜藝先河值得贊許。這種勇于創新的態度,帶給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愉悅的體驗就已經是成功?!堆輪T的誕生》在結構元素、題材元素和文化元素三個方面做到了自己獨特的地方,尤其在文化元素方面令人眼前一亮,讓觀眾在看節目的同時感受到濃厚的藝術審美情懷。在綜藝處于探索階段之際,能夠將人們想談又沒機會談的“演技”本身當作節目體現了創作理念的創新性,相信隨著單純競技性綜藝帶來的審美疲勞,有內容懂審美的綜藝節目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