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鄉村目標的總體深化和提升,也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戰略部署。如何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成為這一戰略的重要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覷。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廣大的農村也蘊含著豐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發揮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意。建設美麗鄉村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全面加強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研究,探尋新的路徑和舉措。
從調研查閱資料,并對河北省的傳統村落進行摸底來看,全國范圍看河北省的傳統村落數量多、分布范圍廣、種類齊全、特色鮮明、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這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北省傳統村落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主要分布在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張家口、秦皇島等地,其中以張家口蔚縣和石家莊井陘的古村落分布最為集中。有數據顯示,井陘縣現存千年以上傳統村落73個,500-1000年的傳統村落110個,300-500年的傳統村落70多個,僅500年以上的傳統村落比例達到57%,其中千年古村落比例達到23%。河北省的傳統村落形態多樣,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在鄉村振興中,需要及時抓緊組織對全省傳統村落文化遺存情況開展全面調研并立檔。據2016年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布,河北有88個村落入選。因此,對河北省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全力加強優秀傳統村落歷史文化的繼承,是建設美麗鄉村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措施。從調研對河北省傳統村落保護現狀、村容村貌以及鄉村建設情況來看,河北省在推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之前也一定程度存在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重視不夠,對村落歷史遺存和自身特色不重視,新村的謀劃與建設沒有考慮文化保護,村落建筑過于規范簡單、千村一面,沒有地方的特色。而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對生態文明和文化建設的更加重視,河北省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對傳統村落文化的功能與作用的發揮也有了更深的認識,鄉村文化發展取得了一定實效,特別在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更加關注傳統村落文化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對文化保護的意識得到了加強。
傳統村落文化承載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刺繡、石雕、特色烹飪、社火和戲曲表演等傳統技藝,以及各種節俗文化活動,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源頭,在村落文化中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核就是振興鄉村的“根”和“魂”。振興鄉村建設不能徒有外表,村容村貌美了,美的只是外殼,更要注重農村的內在美。這“根”和“魂”就是農村的內在美。這就需要更好傳承傳統村落文化,始終保持傳統村落文化凝聚力、影響力和生命力。鄉村振興不僅要有秀麗的田園風光,優美的鄉村環境,更要進一步挖掘和繼承現存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豐富的文化內容,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亮點,才能實現傳統村落特色文化和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相融共進。這就需要對傳統村落中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分析,總結歸納出傳統村落中蘊含的普遍的基本的精神實質、核心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當然,不同地域在表現形式上會有所差異。但這些精神實質、核心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無疑就是讓鄉村真正美起來的“根”和“魂”。
傳統村落中蘊含著大量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人文精神,其精神實質、核心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體現。當前傳統村落中正在開展的許多傳統節俗文化更直接體現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展現了蘊藏于人民中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追求夢想精神,具有超越時空的能量,成為新時代人們不斷前行的深層動力。傳統村落文化源于中華民族的心靈河流,寄托著人民內心深處的情感,充盈著中華民族的骨氣與志氣,具有勇于追求、實現夢想、砥礪前行的正能量的當代精神價值取向。要注重挖掘傳統村落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并加以提煉和概況,積極推進其在構建和諧社會和提升公共道德等方面發揮引導作用,從而推進村民之間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增強彼此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只要村民達成共識,有了強烈的認同感,在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就容易凝聚人心,從而在新時代農村中筑就思想道德的高地,讓傳統文化和正能量的價值取向占領農村文化陣地,讓封建殘余、陋俗舊風等減少影響,這將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有很大推動作用。
總之,“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和“鄉村振興戰略”兩者之間并行不悖、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應當有效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發揮好傳統村落蘊含的文化力量,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實現二者相輔相成、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實現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振興鄉村建設互相促進、良性循環。
[1]張偉.傳統村落保護與振興鄉村建設芻議——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J].江南論壇,2014(01).
[2]王夢娜.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運城市為例.湖南師范大學,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