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飲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多元文化為基礎,極富民族和地方特色,同時具有顯著的多樣性和復雜性。[1]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飲食文化特質,理應使得云南飲食文化在影像傳播上相對于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而言更具有優勢,但是縱觀新中國成立至今的影視作品,除了2013年11月首播的紀錄片《味道云南》之外,很少有影視作品對云南飲食文化做出較詳盡的影像傳播。無論是諸如《阿詩瑪》、《五朵金花》、《花腰新娘》、《諾瑪的十七歲》、《相愛在西雙版納》等眾多電影還是諸如《邊城》、《滇西1994》、《我的團長我的團》、《遇見王瀝川》等電視劇或是諸如《走進騰沖》等紀錄片亦或是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都只是將云南飲食文化零星半點地穿插進影視作品某個鏡頭或場景之中,并未有廣度以及深度的涉及,而云南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在其中的展現更是微乎其微了。紀錄片《味道云南》對于云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形象塑造亦有所突破及深度挖掘,這主要體現在影片塑造了云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尋歸自然以及注重儀式感的形象。
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力蒸蒸日上,人們的生活與之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發展進程中,諸如教育、醫療、腐敗等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現,食品安全更是其中引起全民擔憂的問題。早在2011年,《小康》雜志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就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進行調查,食品安全問題在當年最受公眾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中排行第三,僅次于房價、物價問題。[2]而這種擔憂,甚至上升到了國家層面:2012年初,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審議通過了《2012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出臺了相應的政策。2015年4月24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味道云南》對于云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尋歸自然的形象塑造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自然會與影片受眾的心境相呼應,引起受眾的關注。
通過對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尋歸自然的這一形象塑造,我們可以看見在《味道云南》中云南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從食材的收集到食物的烹飪直至佳肴的食用都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樣的關系不同程度地表現在每個小集中。無論是第一集《家宴春色》中,彝族妹子在春季的云嶺大地上尋覓食材,以花入菜;還是第二集《人間清歡》中,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婦女們為做松花糕在林間穿梭著,采摘松花花苞;或是第五集《異情別戀》中怒江怒族榨漆樹籽油用來炒菜做飯泡茶,新平的花腰傣們利用自然界的各種昆蟲做出了一桌下酒的蟲宴;亦或是《五行秘語》中芒市的傣族人家以竹筒為器皿以芭蕉葉為塞子做竹筒飯,隴川的景頗族人家用酸喬綠葉做盛菜的容器...這些都在傳遞著云南少數民族尋歸自然的飲食理念:利用自然的恩賜需要非凡的智慧和駕馭能力,當我們的先民在實踐過程中掌握了制衡調和的原理,并懂得尊重自然、師法自然的同時,自然界里的草、蟲、花、鳥就成為生生不息的饋贈。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儀式感在中國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席位?!抖Y記·曲禮》中就有說道:“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盵3]而除了祭祀等大型活動之外,中國人的日常飲食文化中也不乏儀式感。
在長期的生活生產過程中,云南的少數民族族群對于食材的熟悉程度以及對于食物的透徹理解都已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其飲食文化中的儀式感不僅聯結了當地少數民族特定的風俗習慣,更體現了他們一以貫之的處世理念。
在《味道云南》中,琵琶肉便聯結著摩梭人家的成丁禮。在摩梭人的成丁禮上,年滿十三歲的青年要在長輩的見證下,迎來成長的脫變。而琵琶肉不僅僅是摩梭人的祖先們千年來津津樂道的傳統美味,還在這個莊重的儀式中營造出了一種香氣彌漫的環境,以此來沖淡孩子們對于成長的困惑。孩子們也必須踩在琵琶肉上接受祝福,才能最終完成成人禮。用以舉行儀式的琵琶肉必須經過兩年以上的腌制,在霜凍的環境中經歷數月才能具備香氣和美味,一如孩子們的成長也必須經過歲月的磨礪才會具備誘人的味道。
進入農歷十月,在昂瑪突節到來前的幾天,哀牢山深處的哈尼族寨子哈播就開始沉靜在一片香氛中,極具儀式感的長街宴以一場食物的盛宴來慶祝今年的豐收,迎接來年的安泰吉祥。長街宴的前一天,哈尼村寨還要舉行盛大的祭龍(即祭寨神)儀式,祭祀后一頭被視為是龍豬的豬仔被宰殺,肉要被分配到每一家一戶,在第二天的長街宴上能吃到龍豬肉的人家則意味著享受到了寨神的祝福...除此之外,《味道云南》還描述了哀牢山一帶彝族村寨的跳菜儀式、壯族隴端節祭祖儀式上的花糯飯等,這些均是影片在傳播上構成云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注重儀式感這一形象的血肉。云南少數民族在飲食文化中對儀式感的注重,既是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也是和中國幾千年來的禮儀之道相呼應。
[1]方鐵.云南飲食文化與云南歷史發展[J].飲食文化研究,2017年03期.
[2]陳新鷗.《舌尖上的中國》的傳播學解讀[J].今傳媒,2012年11期.
[3](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