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融與共同發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14 年 8 月 1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這是中央首次對媒體相融提出具體的路徑、方向指引。國家連續發布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等政策,也對黨的新聞工作如何提高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提出創新理念的要求。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加快媒體融合成為未來媒體發展的趨勢。
和所有新生事物的出現一樣,新媒體的誕生也會經歷“陣痛”。要做到順利融合與轉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應互生互助,確立“融合思維”,開發“融合新聞”,這才是真正吸收新媒體優勢的關鍵,而新媒體則應吸收傳統媒體“嚴謹性思維”,更好保證內容質量和新聞嚴謹。
然而在融合過程中,在內容、技術、傳播途徑、創新發展等各個方面也凸顯出了一些問題,如何突破這些問題,是擺在媒體人和傳統報紙從業者需要關注的核心內容,也為受眾提供更高的文化產品,精神食糧,培育公民的社會參與意識,讓融合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發展。
當前,傳統媒體一般指報紙、廣播、雜志、電視四大類。目前在各類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四類媒體中受到挑戰最大、也是最急需尋求與新媒體融合路徑并取得共同發展的當屬傳統報刊業。如何破局傳統報刊業與新媒體的融合,成為每一個傳統報刊業從業者的新課題。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傳統報業在互聯網時代的必經之路。
“內容為王”永遠都是衡量一家媒體深度的標尺。而主流媒體內容優勢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長期積淀而形成的品牌與公信力、傳統媒體從業者的專業規范和采編能力,以及政府、社會資源的認可與支持等等。
當前,用戶隨時隨地都能接受到各路信息的轟炸,新聞來源和新聞數量都變得異常豐富。以前是“媒體傳播,受眾接受”,讀者能讀到什么,是媒體,即內容生產者提供,而現在,整體趨勢逐漸轉變為“用戶選擇、媒體提供”,媒體轉換為讀者需要什么,媒體就提供什么。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報業的讀者群不斷被新媒體吸引,同質化帶來的可替代性與微利化趨勢,發行量和廣告份額斷崖式下跌,有的傳統媒體甚至淪落到互聯網上找新聞。因此,對傳統報業而言,以專業性與開放性相結合、專業內容生產與公眾對話交流相結合才能在新環境下取得新發展。
一體化發展,是媒體融合的基本方向和必然要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不是簡單的報道方式相加,其融合通常發生從渠道、平臺、內容、生產機制等方面逐步相融。傳統主流媒體或主動或被動適應新的傳播方向、學習創新運營模式、豐富拓展傳播渠道、提高融合新聞生產能力,在融合發展中實現轉型升級。
例如,在這次筆者所在的《中國組織人事報》對全國兩會宣傳報道中,參與會議報道的新媒體部和報社各個傳統業務部門加強合作,通過報社自己的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立體化、互動式傳播兩會信息,讓兩會報道發揮了最大傳播性。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在前方采訪獲得的一手信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及時傳回報社,報紙受出版周期所限不能第一時間刊發新聞消息,但是報紙所屬微信公眾號和網站及時刊發了本報記者對人大代表、江蘇省人社廳長戴元湖的專訪《品質革命呼喚新時代“智慧藍領”》,《代表委員熱議:聚天下英才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等專訪。以及報紙受篇幅所限無法刊發的“憲法修改前后內容對照表”等內容,真正做到了報網微三者的融合。
“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是國內最早提出互聯網思維的人。推動融合發展,從策劃到采編到最后的剪輯都需要用互聯網思維貫穿其中。
拿電視臺傳統的新聞采編來講,往往受限于設備、空間、時間的制約,一場新聞采編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當下的新媒體采編,一個記者+一部手機就能搞定新聞采編所有問題,碎片化時間創作文稿、手機高清拍攝素材(照片、視頻)、手機編輯制作新聞、手機發起直播,隨時隨地上傳和審核,提高新聞采編效率。
2016年,阿里體育與中央電視臺中視體育在上海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關系,雙方將充分發掘和利用各自領域的優勢資源,圍繞體育行業展開媒體融合、電子商務、賽事運營、節目內容生產、體育營銷開發等全面深入的合作。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從相加走向相融”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行業細分是未來大眾化產業必將遵循的一個原則,依照傳統媒體的內容制作和傳播方式,只有更加精細化的群體才能成為傳播內容的有效受眾。
例如,澎湃新聞目前有50個欄目可供訂閱,除已有一定影響力的“輿論場”“打虎記”“一號專案”的時政欄目外,也有“運動家”“10%公司”“私家地理”等覆蓋體育、經濟、地理等多種主題的眾多欄目。真正做到了把內容、群體細分化,有針對性的制作特色欄目內容。
傳統媒體在社會公信力、影響力和權威性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很多后起的新媒體之秀自身所不具備的條件。在傳統媒體轉型的關鍵道路上,傳統媒體,例如行業媒體,更多的是面向本行業的內部人士,不是社會上的消費者。要充分整合本行業專家和權威的話語優勢,用專業性影響行業專業人士,建立本行業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評價體系,借此提高行業企業對傳統媒體的關注度。新聞媒體在報道社會新聞、資訊,尤其是部分牽涉到政治、歷史問題的重大社會事件時,首先應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同時對社會輿論加以監督而非含有偏離專業精神及個人觀念的輿論引導。打造口碑效應,增強社會普遍民眾認可度及推崇度。
同時,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是黨性原則。黨管媒體的原則以及制度,不會隨著時代和媒體格局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根本原則的基礎上,我們要理順體制,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統籌管理不同的業態和領域媒體的管理,還要加強媒體資源整合,優化資源配置,解放新聞生產力。
[1][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商務印書館,2000.
[2]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8(2017)[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3]李鐘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與融合[J].學術交流,2010,79(54).
[4]王佳航.主流媒體核心競爭力[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