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軼博 江南大學
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消費模式也在不斷升級中,出門無卡無現金的時代已經到來,這樣的消費模式在便利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猶如“雙刃劍”一般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金融詐騙花樣層出不窮,過渡消費透支人群增加,從一個平臺借款填補另一個平臺貸款的漏洞等等,這其中就出現了“校園貸”這一金融亂象,本文以工作單位所在的蘇南地區高?!靶@貸”事件為抓手,通過走訪部分曾經或者正陷入“校園貸”陷阱的學生,剖析“校園貸”出現的金融環境、學生消費模式及貸款學生的特點,對進一步研究如何防范“校園貸”風險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機制做好基礎信息收集整理工作與鋪墊,為凈化高校校園金融環境、提高高校學生風險防范意識并提高整體社會對“校園貸”的認知和抵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整體社會消費觀念前移,“當月花 下月還”的概念已經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消費模式,特別是蘇南地區消費價格較高,生活成本、出行方式、商品售價等都對高校大學而言造成較大方面的經濟支出,在每月零用錢額度有限的情況下,需要購買電子產品、學習用品或者服裝等金額較大商品時,網絡流行的“低利率”、“零利率”等分期付款方式為了迎合大學生的需求,種類不斷增加,各類借貸平臺應運而生,“花唄”、“借唄”等等名目繁多,就連各大銀行、知名保險公司等也不忘分一杯羹,紛紛推出旗下相關借貸平臺,如“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推出的“平安借錢”,打出的廣告語是“平安借錢——額度高達50萬,月利率低至1.1%”等。百度引擎搜索“借錢APP”,顯示“百度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11,300,000個”,這些日趨龐大的借貸體系,迎合了絕大多數高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既可以大額消費,又緩解了部分還款壓力。
通過走訪陷入“校園貸”詐騙陷阱的同學,筆者發現,這部分同學存在的共性特點就是很容易對借貸型APP產生消費依賴,除去能夠按月還款的同學不談,一旦出現無法按時還款的情況,就很容易出現“滾雪球”式的增長,次月還款日之前發現不能填補上月的借款,從一個平臺借錢,填補另一個平臺的缺口,拆了東墻補西墻,而且,主動發起借貸行為的這部分同學,往往并不是家庭最困難的同學,有些甚至家庭條件還不錯,大多是因為超支消費或者是填補心理需求,養成了大手大腳無計劃消費的習慣,區別于被動被拉入借貸行為的那部分同學,被動陷入“校園貸”的同學,他們有些是由于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將身份證等證件借于他人,有些則是為了拿到所謂高額“利息”而“幫忙”套現,一旦放款的人消失,便要自己承受結果,補全資金。
現在的電信詐騙,已經從早期的“恭喜您中獎了”、“您的好友給您發了一些照片”或者“您的信用卡在XX地已經欠費了N元”這種低級的騙術,上升為“您是我行優質客戶,恭喜您獲得免費辦理信用貸款的機會”、“我們這邊是專業辦理貸款的平臺,請問您近期是否需要辦理貸款業務?”等,這種廣泛撒網的借貸詐騙廣告,如果遇上剛好陷入還款困難的學生,就很容易提高詐騙成功率,而他們同樣打著“易借”、“低還款利率”的幌子引誘學生上當,一旦學生與之產生借貸行為,特別是盲目借錢沒有仔細看過還款利率及還款期限時,就更容易出現越欠越多,無力償還的后果,更有甚者,還會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脅。
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有的學生及時告知家長,部分家長求助警方,將損失降到最低,還有部分家長不愿聲張,想辦法湊錢還款,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助長了“校園貸”放貸者的收益;有的學生則不愿意告知家長,想要自己想辦法還款,殊不知越欠越多,東拼西湊,在放貸者的各種威逼利誘下,有些學生最終經不住精神壓力,發生了悲劇。
1.高校學生普遍缺乏理財觀念
目前高校在校學生多為1995年-2000年前后出生的學生,區別于85后的是,他們多為獨生子女,且父母多為70后,70后的父母相較于60后的父母,擁有較多的知識儲備及較好的經濟收入及社會地位,通過幾年的學生群體購買力觀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明顯優于85后的學生,社會及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各種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各類補助等形式也明顯豐富,不少同學還利用課余時間兼職工作,獲得更多的零用錢等,綜上所述,95后學在消費觀念上也更加不計成本、隨心所欲,同時,欠缺理財計劃,精打細算的消費觀念已經不是主流消費觀念,更多的同學認為課余依靠獲得更多的物質滿足。
2.蘇南地區
蘇南地區的物價,相較于國內大部分省市,屬于中等偏上,雖然房價還不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但是物價、消費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很大的生活成本,例如兩元的公交車費、較高的菜價等。
存在于蘇南地區的另一個普遍現象是:學生家長多主張就近讀書,蘇南城市大多城市建設較好,各類設施環境齊全,工作壓力相對一線城市較小等因素,而蘇南家庭大多能夠達到小康水平,造成了學生成長環境較好、消費水平較高的情況。
通過走訪調研部分“校園貸”學生,筆者發現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學是通過高校里的“老鄉群”、“學長學姐”介紹等途徑,向其他同學借錢還款或者轉發借貸消息,這部分群體同學多相互信任,也有部分有警惕性的同學則礙于面子不好拒絕,還是陷入“校園貸”圈套。
多對照比較,不難發現,“校園貸”存在的共性就是打著“放款快、利息低、還款形式多樣”等旗號,然而一旦無法按期還款,則會通過多種途徑聯系借款人,先電話催促,如仍不能還款,逐步發展為人身威脅、恐嚇壓榨等惡劣形式。
凈化校園消費環境、營造合理的消費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目前蘇南地區高校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后期,筆者將繼續深入研究“校園貸”現象,調研高校學生消費情況,力爭找到適合高校學生消費模式的風險防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