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社3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推科技自主影響亞洲出口經濟體 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一直惠及日本、韓國及臺灣地區的出口企業。它們為中國工廠供應高端零部件和機械設備。現在的挑戰是,中國要在價值鏈上攀升,從他們的客戶變成直接競爭對手。
2017年,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達到了創紀錄的1300億美元。韓國對鄰國中國的出口更是10年猛增70%。不過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例如半導體貿易。諸如韓國海力士等公司的零部件銷量,幫助推動該地區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但隨著北京準備注入多達315億美元資金發展本土半導體制造業,貿易流向或將轉變。
從全面性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來看,北京欲在從生物醫學和人工智能到新能源汽車和飛機的眾多領域提升科技實力。日本、韓國等所面臨的挑戰也適用于歐洲出口國如德國,此外還有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的風險。
彭博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湯姆·奧里克表示,許多電子產品零部件遲早會在中國國內生產,中國也終將成為飛機出口國。當然,攀登價值鏈對中國企業并不容易。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執行主任德博拉·埃爾姆斯認為,他們仍要設法與消費者建立信任,發展客戶服務的“軟技能”。
盡管中國的科技自主會給鄰國帶來挑戰,不過一個更成功、更富裕的中國也將給鄰國帶來更多機遇。隨著財富的增長,中國釋放出潮涌般的出境游客。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的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和零售商全都受益于中國游客的涌入。當然,外國企業也是受益者。他們在中國開廠既降低成本,又開發了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
(作者康納·西斯羅、李濟寅[音],向陽譯)
環球時報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