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欣 韓壯
【摘要】 目的 調查沈陽市創傷院前急救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沈陽市120調度指揮中心數據庫提取2011年1月~2016 年12月沈陽市急救中心創傷院前急救的數據。結果 6年間創傷院前有效出診90371次, 創傷院前急救90371次, 其中交通傷63137次(69.86%), 墜落傷3063次(3.39%), 刀砍傷2227次(2.46%), 其他創傷21074次(23.32%);燒燙傷573次(0.63%), 電擊傷129次(0.14%), 自殺126次(0.14%), 爆炸傷42次(0.05%)。所占比例最高的前4位為交通傷69.86%, 其他創傷23.32%, 墜落傷3.39%, 刀砍傷2.46%。創傷院前急救發生頻率最高的為9、6月, 發生頻率最低的為2、12月。交通傷發生頻率最高的依次為6、8、9月, 發生頻率最低的依次為2、1、12月;墜落傷發生頻率最高的依次為8、5、6月, 發生頻率最低的依次為2、1、12月;刀砍傷發生頻率最高的依次為6、8、9月, 發生頻率最低的依次為11、1、12月;自殺、燒燙傷發生頻率無季節性。結論 創傷發生與當地地理環境、道路與城鄉建設、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社會治安、氣候和人文等有關, 且呈逐年明顯增加的趨勢, 不同致傷原因創傷發生頻率、高峰和低谷各有特殊規律, 院前急救應根據這些規律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 合理整合沈陽市區各個急救站的選址和急救網絡建設, 提高創傷急救效率。對提高創傷院前急救反應能力和救治水平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創傷;院前急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117
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 創傷事件發生案例在發達國家居高不下, 在發展中國家也持續上升, 已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的一大公害。由于我國的交通及建筑道路事業的飛速發展, 意外突發事故發生也不斷增加, 創傷成為熱點問題[1-3]。同時, 創傷多發生于青壯年, 致死、致殘后對社會勞動力的損失遠大于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其他疾病。因此對本地區院前急診創傷發生情況、好發原因、好發月份以及近6年中變化趨勢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以便提高對創傷的預防及院前急救資源分配, 提高創傷急救效率, 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 以便合理整合沈陽市區各個急救站的選址和急救網絡建設。因此, 院前急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顯得格外重要, 已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重視和關注。沈陽急救中心是一所集院前急救、院內急診、重癥監護為一體的專業急救醫療機構, 主要承擔沈陽地區日常急、危、重患者和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中傷病員的現場搶救、途中監護和入院進一步救治等任務。截至2016年在市區內建有
8個急救分中心和23個急救站, 擁有急救車100余臺, 市區內急救半徑在3~5 km。結合國內外研究報告, 創傷導致死亡大多發生在院前或事故現場, 尤其是發展中國家, 院前創傷導致死亡的案例發生率遠高于發達國家。嚴重的多發傷、復合傷、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傷后“黃金60 min”, 尤其是傷后最初的“白金10 min”內立即展開必要的現場急救措施, 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和預后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急救網絡合理的建設、縮短急救反應時間, 將必要的急救措施治療前伸至現場, 可確保在事故突發時反應迅速, 高效率、高質量地就近搶救各種嚴重創傷的患者, 提高院前創傷搶救的成功率, 減少致殘率, 改善患者的預后等。因此, 創傷急救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沈陽市120調度指揮中心數據庫提取2011年1月~2016 年12月沈陽市急救中心創傷院前急救的數據。根據撥打急救電話的創傷原因進行分類, 為交通傷、墜落傷、刀砍傷、燒燙傷、自殺、電擊傷、爆炸傷、其他創傷8大類。
1. 2 方法 分析6年間創傷院前急救有效出診次數, 及各個創傷原因的出診次數, 比較創傷院前急救各個月份的最高、最低發生頻率。
2 結果
2. 1 6年間創傷院前急救出診次數 6年間創傷院前有效出診90371次, 創傷院前急救90371次, 其中交通傷63137次
(69.86%), 墜落傷3063次(3.39%), 刀砍傷2227次(2.46%), 其他創傷21074次(23.32%);燒燙傷573次(0.63%), 電擊傷129次(0.14%), 自殺126次(0.14%), 爆炸傷42次(0.05%)。所占比例最高的前4位為交通傷69.86%, 其他創傷23.32%, 墜落傷3.39%, 刀砍傷2.46%。
2. 2 6年間創傷院前急救按月發生情況 創傷院前急救發生頻率最高的為9、6月, 發生頻率最低的為2、12月。交通傷發生頻率最高的依次為6、8、9月, 發生頻率最低的依次為2、1、12月;墜落傷發生頻率最高的依次為8、5、6月, 發生頻率最低的依次為2、1、12月;刀砍傷發生頻率最高的依次為6、8、9月, 發生頻率最低的依次為11、1、12月;自殺、燒燙傷發生頻率無季節性。見表1。
3 討論
3. 1 院前急救服務能力與人員車輛資源配備還需進一步加強 由于多發傷常伴嚴重休克并可迅速死亡, 也使創傷在死亡因素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這就需要對創傷院前急救能力不斷提高。急救車內需要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 各種搶救設施齊全、藥品齊全、定期檢查, 每次出車后立即查驗及隨時補充, 同時配備先進的通訊設備, 在院前急救網絡中保持通訊時刻暢通。建立更加全面的創傷急救綠色通道, 使創傷院前急救和院內形成無縫連接, 同時完善創傷院前急救理論的基礎知識, 全面開展創傷院前急救措施的培訓[4-10]。
3. 2 加強創傷預防宣教、減少創傷發生、合理利用急救資源 結合目前分析結果, 就沈陽市而言, 夏季創傷發生頻率明顯高于冬季, 尤其是刀砍傷、墜落傷和交通傷。夏季交通傷發生頻率較高, 主要原因在于, 高溫環境中, 司機易疲勞打瞌睡、判斷能力下降、反應遲鈍和操作失誤的增加。同時由于天氣炎熱, 司機容易因各種因素產生急躁心理, 所以行車時要心平氣和, 切不可在行車過程中意氣用事。而墜落傷、刀砍傷在夏季發生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夏季戶外活動時間長且較頻繁, 同時天氣炎熱致使人們情緒容易急躁。另外, 各類創傷中, 交通傷發生頻率占據首位, 遠遠高于其他創傷, 應加強交通安全教育, 完善各類法規, 獎懲并用, 規范交通秩序, 使人們真正重視交通安全, 降低交通事故發生頻率。加強安全意識和安全保障可明顯降低墜落傷發生頻率。刀砍傷發生頻率在春夏季高于冬季, 提醒相關部門加強治安管理, 可以明顯降低。自殺及燒燙傷的發生頻率則沒有明顯季節性, 通過宣傳教育, 提要危險意識可以防止。
綜上所述, 應根據各類創傷易發的季節對公眾進行安全教育及宣傳, 同時有關部門加大管理力度, 加強公眾安全防護意識, 可以極大的減少的創傷發生, 從而合理利用急救資源。
參考文獻
[1] 蔡元暉, 楊敏, 蘭玲友, 等. 1725例創傷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 浙江創傷外科, 2008, 13(2):101-103.
[2] 沈美華, 霍正祿, 程傳苗. 關于大城市創傷急救網絡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醫院管理, 2008, 28(11):15-17.
[3] 閆鏡. 建立院前急救體系的探討. 中國實用醫藥, 2007, 2(1): 121-122.
[4] 王磊, 沈愛玲, 賀云龍. 完善我國院前急救體系的探討. 中國醫藥導報, 2014(17):156-159.
[5] 周紅梅. 探討如何完善我國院前急救體系. 藥物與人, 2014(11):
404-405.
[6] 周華, 黃丕強, 徐相瑞, 等. 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討. 中國全科醫學, 2005, 8(10):822-823.
[7] 仇雷, 余進. 現代化院前急救一體化平臺的研究與建設. 中國新通信, 2015(22):57-58.
[8] 李樹林, 張婷婷, 鮑德林.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設管理探討.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6(B12):22-23.
[9] 朱潔.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設探討. 江蘇衛生事業管理, 2014, 25(6):154-155.
[10] 陳才順. 現代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探討. 醫院管理論壇, 2011, 28(9):31-32.
[收稿日期: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