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娜 傅忠星 王燁菁 周建軍 杜琰
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原盧灣區鼻咽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方法】收集2004—2011年間上海市腫瘤登記報告中原盧灣區戶籍人群鼻咽癌的發病和死亡資料,分析鼻咽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并采用中國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標準人口年齡構成進行標化。對發病率和死亡率進行趨勢分析。【結果】上海市原盧灣區2004—2011年間共報告鼻咽癌新發病例92例,占同期全區惡性腫瘤的0.88%。同期死亡病例共51例。男性發病率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2004—2011年男性鼻咽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死亡率相對平穩。中老年人群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結論】2004—2011年間原上海市盧灣區戶籍人群男性鼻咽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應引起重視。
關鍵詞:鼻咽癌;發病率;死亡率;社區
中圖分類號:R737;R18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28/j.cnki.sjpm.2018.18559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是起源于鼻咽腔表面上皮或鼻咽隱窩上皮的惡性腫瘤。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世界大約有新發鼻咽癌病例8.67萬例,死于鼻咽癌者5.08萬例[1]。雖然鼻咽癌在世界范圍內均較罕見,卻異常高發于東南亞國家與我國南方地區,約80%發生在中國[2]。各地鼻咽癌的發病均是男性高發,男女性的發病比例約為2∶1~3∶1[3]。鼻咽癌的危險因素與致病機理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其發病主要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環境危險因素(粉塵、甲醛)、遺傳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和膳食習慣(腌制食品尤其是咸魚、吸煙等)有關[1]。目前,我國以社區人群為基礎的鼻咽癌發病和死亡的報道較少。本研究基于原盧灣區2004—2011年的完整數據分析鼻咽癌的發病和死亡趨勢以及人群分布特征,旨在為以人群為基礎的鼻咽癌預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涉及的人口學資料提取自原上海市盧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命統計科。發病與死亡數據來自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腫瘤登記報告和隨訪管理系統。分析盧灣區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腫瘤登記報告中新發鼻咽癌資料,研究對象為原盧灣區戶籍人口。病理學診斷的鼻咽癌比例(morphology verified,MV)占全部病例的88.19%;只有死亡醫學證明(death certificate only,DDC)例數占比小于0.5%。數據整體可信度較高。
1.2 資料整理
腫瘤發病資料的編碼及分類標準為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腫瘤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3rd Edition,ICD-O-3)標準。編碼及分類統計鼻咽癌(C11)的發病資料。腫瘤登記方法參照《中國腫瘤登記工作指導手冊》和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國際癌癥登記協會推薦的腫瘤登記方法。整理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間所有鼻咽癌患者的資料。
1.3 統計學分析
所得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分母為各年平均人口數(相鄰兩年年末人口數的平均值),分子為每年原盧灣區戶籍人口的發病和死亡的患者。計算不同年份、性別和年齡組人群的腎細胞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標化發病率和標化死亡率的計算按照2000年第5次中國人口普查的標準人口年齡構成作直接標化。采用泊松近似法比較年齡別及性別等率值間差異。計算發病和死亡的年平均增長率(%),并進行趨勢χ2檢驗。資料的整理和統計分析運用EXCEL 2007和SPSS 16.0軟件。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鼻咽癌的發病情況
2.1.1 發病概況 原盧灣區2004—2011年間共發現92例新發鼻咽癌患者,占全區同期惡性腫瘤的0.88%(92/10417)。其中,男性鼻咽癌患者63例(68.48%),女性29例(31.52%),男女之比為2.17∶1。男性患者占全區同期男性所有惡性腫瘤患者的1.19%(63/5304);女性患者占全區同期所有女性惡性腫瘤患者的0.57%(29/5113)。男性鼻咽癌患者發病的平均年齡為(53.97±15.45)歲,女性鼻咽癌發病的平均年齡為(55.52±13.52)歲。上海市原盧灣區2004—2011年間戶籍居民合計2503871人(男性1237987人,女性1265884人)。男女性鼻咽癌平均粗發病率分別為5.09/10萬和2.29/10萬,男性顯著高于女性(P=0.01)。男性鼻咽癌標化發病率為3.26/10萬,女性為1.38/10萬,男性顯著高于女性(P=0.01)。
2.1.2 發病時間的變化趨勢 2004—2011年間原盧灣區男性鼻咽癌的粗發病率(χ2=5.707,P=0.017)與標化發病率(χ2=5.763,P=0.016)發病時間的變化趨勢均顯著上升。此間男性粗發病率的年平均增長率為32.2%;標化發病率的年平均增長率為37.7%。2004—2011年間原盧灣區女性鼻咽癌的發病率變化呈折線形,其中2006年與2008年為低發年份,2009年沒有發現新病例。趨勢檢驗結果顯示8年間女性粗發病率與標化發病率的變化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1.3 不同性別各年齡組居民發病情況 分層分析的結果顯示, 35歲之后,男性鼻咽癌的發病率開始顯著增加;女性則在45歲之后,鼻咽癌發病率才顯著增加。見表2。
2.2 鼻咽癌的死亡情況
2.2.1 死亡概況 原盧灣區登記報告顯示,2004—2011年間死于鼻咽癌的患者共51例,占全區同期死于惡性腫瘤患者的0.77%(51/6608)。其中男性鼻咽癌死亡患者37例(72.55%),占全區同期死于男性惡性腫瘤例數的0.99%(37/3726);女性鼻咽癌死亡患者14例(27.45%),占全區同期死于女性惡性腫瘤例數的0.49%(14/2882)。男女性鼻咽癌的平均死亡年齡分別為(59.05±13.63)歲和(65.71±14.39)歲。8年間該區男女性戶籍居民鼻咽癌的平均粗死亡率分別為2.99/10萬和1.11/10萬,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7);標化死亡率分別為1.58/10萬和0.35/10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2.2.2 死亡時間的變化趨勢 2004—2011年間原盧灣區男性鼻咽癌的死亡率除了2006年有一個死亡高峰,
總體較平穩,趨勢檢驗8年間死亡率變化無統計學意義(P>0.05)。8年間女性鼻咽癌的死亡率呈現雙峰,分別在2006年與2008年(表3)。
2.2.3 不同性別各年齡組居民的死亡情況 分層分析結果顯示,從40歲開始,男性鼻咽癌的死亡率開始增高;女性的鼻咽癌死亡率在50歲之后開始增高(表4)。
3 討論
上海市位于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原盧灣區又屬于上海中心城區,經濟文化位于中國前列,人口密度大且穩定。2011年,上海市設立新的黃浦區,原盧灣轄區調整至黃浦區。2004—2011年上海市原盧灣區男性和女性鼻咽癌的平均粗發病率和標化發病率(男性:5.09/10萬和3.26/10萬;女性:2.29/10萬和1.38/10萬)略低于2003—2007年我國城市男性和女性的鼻咽癌發病率(男性:6.26/10萬和3.73/10萬;女性:2.94/10萬和1.76/10萬)[2]。與近年來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和美國華裔中的鼻咽癌發病率下降趨勢不同[4-6],8年間上海市盧灣區男性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說明一些導致鼻咽癌的危險因素長期存在并保持在穩定水平。因此強化已知危險因素的預防(一級預防)應是社區公共衛生工作中的重點。預防EB病毒感染,戒煙控酒,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倡導健康的飲食習慣(如少食用腌制食品,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等),將有可能降低鼻咽癌的發病率。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相似,顯示鼻咽癌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的發病顯著低于男性,男女發病比為2.17∶1。除了男女社會職責不同而導致的危險因素(職業、吸煙、飲酒等)暴露水平不同,也有研究提出雌激素可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雌激素在鼻咽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保護機制仍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3]。8年來原盧灣區的鼻咽癌年齡別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提示中老年人群是鼻咽癌的高發人群。隨著上海市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鼻咽癌的疾病負擔也將加重。
2004—2011年間上海市盧灣區鼻咽癌發病率為3.67/10萬,死亡率為2.04/10萬,發病/死亡比為1.80。說明鼻咽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對差距較大,整體預后較好。若能早發現并對癥治療,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預后、改善其生活質量。但是由于鼻咽癌引起的癥狀較多樣化,除了耳部、眼部、鼻部的癥狀,還可出現腦神經癥狀和轉移后的癥狀,使得鼻咽癌的早期診斷比較困難。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生物信息學等技術的發展,新的分子標志物也不斷被發現并應用到鼻咽癌的診斷和治療之中。近年來,隨著診療手段和檢測技術的進步,EB病毒相關生物標志、基因相關生物標志、趨化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內皮素、細胞凋亡相關因子、miRNA等逐漸凸顯出其作為診斷及預后指標的價值[7-8]。將這些新興的生物標志與臨床信息有機結合,建立有效的鼻咽癌風險預測模型,將有可能實現個體化的鼻咽癌發病風險預測和防治。
本研究闡明了2004—2011年間上海市原盧灣區鼻咽癌發病率、死亡率及其變化趨勢,反映了以社區為基礎的人群鼻咽癌發生和死亡情況。資料完整、準確度高,具有一定代表性,可為制定鼻咽癌防治策略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TORRE L A,BRAY F,SIEGEL R 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2[J].CA Cancer J Clin,2015,65(2):87-108.
[2]鄧偉,黃天壬,陳萬青,等.中國2003—2007年鼻咽癌發病與死亡分析[J].腫瘤,2012,32(3):189-193.
[3]XIE S H,YU I T,TSE L A,et al.Sex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Hong Kong 1983-2008:suggestion of a potential protective role of oestrogen[J]. Eur J Cancer,2013,49(1):150-155.
[4]LEE A W,FOO W,MANG O,et al.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Hong Kong over a 20-year period (1980-99):an encouraging reduction in both incidence and mortality[J].Int J Cancer,2003,103(5):680-685.
[5]HSU C,SHEN Y C,CHENG C C,et al.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trend of nasopharyngeal and oropharyngeal carcinomas in Taiwan:implication from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6,15(5):856-861.
[6]SUN L M,EPPLEIN M,LI C I,et al.Trends in the incidence rat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living in Los Angeles County and the San Francisco metropolitan area,1992-2002[J].Am J Epidemiol,2005,162(12):1174-1178.
[7]CHUA M L,WEE J T,HUI E P,et al.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Lancet,2016,387(10022):1012-1024.
[8]LEE A W,MA B B,NG W T,et al.Managemen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J].J Clin Oncol,2015,33(29):3356-3364.
(收稿日期: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