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韓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的設計既參考了發達國家先進的存款保險制度的優點,又積累了處理危機的相關經驗,可以說是世界上比較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體系。而韓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又與我國有相似之處,故韓國存款保險的發展歷程對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建設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本文介紹了韓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特點和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現狀,經過對比對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的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
[關鍵詞]存款保險 組織架構 韓國
一、引言
韓國存款保險制度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和修訂過程,現已成為比較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而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自2015年5月1日開始執行以來,目前還處于初始階段,很多方面都不適應我國國情。而韓國作為我國的鄰國,很多方面與我國都有相似之處,所以韓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發展過程中的很多經驗教訓對于我國未來存款保險制度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二、中韓兩國存款保險制度可比性的論證
韓國的經濟發展歷程與我國頗為相似。本文從中韓兩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和存款保險發展歷程兩個方面論證中韓兩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可比性。
(一)中韓兩國經濟發展歷程的對比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其中之一,經濟發展迅猛,目前已成為OECD高收入國家。韓國經濟起步的時候情況與中國類似,同樣為貧窮的農業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整個國家的情況也與中國類似,均百廢待興。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韓國政治動蕩,無法為經濟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直到1961年軍事政變之后,韓國才開始關注本國的經濟發展。而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大體上也處于一種以填飽肚皮為主的共產經濟,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著重發展經濟。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韓兩國都采取了政府強勢介入經濟發展的發展模式。我們以GDP增速作為對比指標,我們發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中韓兩國經濟發展的大體趨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相比較韓國從1961年開始改革,我國改革開放的時間落后了18年,也正因為我國與韓國經濟發展的相似性,讓我們可以參考韓國當前存款保險制度發展情況,結合我國國情來建設更適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情況的存款保險制度。
(二)中韓兩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歷程的對比
韓國與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背景是相似的。韓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金融自由化改革,截至1983年成立了12家短期信貸公司和57個合作基金,1989年允許國內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自由設立分支機構,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也由1979年的18家升至1989年的66家,銀行私有化現象使得保護存款人利益問題變得重要,最終于1996年設立存款保險制度。而我國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可以追溯到1979年,直至2015年我國允許私營企業開設銀行,這也代表著我國未來的銀行機構將大量出現。如何扶持中小銀行與大型銀行公平競爭和如何保障存款人利益問題日益顯現,所以我國于2015年設立了存款保險制度。從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角度來說,中韓兩國設立存款保險制度的背景有類似的地方。
三、韓國存款保險制度特點解析
(一)韓國存款保險機構由獨立的韓國存款保險公司來承擔
韓國存款保險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存款保險委員會,而存款保險委員會成員構成是由韓國金融安全網中的相關單位領導構成的。從存款保險委員會的成員構成可知韓國存款保險公司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卻和韓國金融安全網中的其他機構有復雜的聯系。由于存款保險委員會的成員來自不同的機構,這樣在決策中就可以從不同機構視角考慮問題,最終在顧全整個韓國金融安全網安全的基礎上得出決策方案,從而維持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二)韓國存款保險體系與國內外其他金融安全網建立常態協作機制
韓國存款保險體系非常重視與國內外金融安全網的合作。在國內來看,韓國存款保險機構的存款保險委員會的成員中就包含了韓國金融安全網中其他機構的成員,在韓國存款保險機構任務執行過程中可以要求金融監管服務部介入相關機構檢查或與韓國存款保險機構聯合檢查。不同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提高了韓國國內金融安全的穩定性。在與其他國家金融安全網的協作過程中,韓國存款保險公司作為國際存款保險協會的初創成員參與制定了《有效存款保險制度核心原則》。2004年,韓國財政經濟部發起知識共享計劃,向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提供韓國政策制定以及針對目標國家和地區的特定研究成果和建議。韓國存款保險機構對國際存款保險相關事宜作出的積極行動提高了韓國在國際存款保險體系中的影響力。
四、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發展現狀
我國的存款保險條例早在1993年關于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討論就已經開始了,在醞釀了22年之后,我國的存款保險條例最終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實行。我國的存款保險機構由國務院設立,并與中國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等金融部門、機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并沒有獨立設置存款保險機構。在2015年3月31日正式公布的中國《存款保險條例》中顯示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定位為風險最小型,即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除執行賠付任務外,還可對投保銀行采取早期糾正措施和風險處置措施,風險最小型中的早期糾正機制可以降低銀行的破產數量,從而增大了用戶存款的安全系數。我國存款保險機構的職能主要是向存款人償付被保險存款,并維護存款以及存款保險基金安全。在我國境內設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求強制投保,同時被保險存款包括了人民幣存款和外幣存款。我國的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所有被保險存款賬戶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計算的資金數額在最高償付限額以內的,實行全額償付;超出最高償付限額的部分,依法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費率由基準費率和風險差別費率構成,目前實行的是以固定費率收取保費。
和韓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比較,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具有“頒布晚、職能多、獨立性低、覆蓋面廣”等特點。這些特點對于我國存款保險的發展來說有利也有弊。
相比較韓國存款保險機構是由韓國存款保險公司來承擔職能,我國的存款保險機構是中央銀行下屬的一個部門,對于獨立性而言是大大降低的。獨立性的降低意味著職能的發揮受到限制,所以我國的存款保險機構能否很好的執行風險最小化型存款保險的相關職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五、完善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相關建議
經過將我國存款保險制度與韓國存款保險制度進行對比之后,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監管部門應根據我國金融市場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或出臺相關政策來逐步完善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借鑒韓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發展經驗,存款保險制度不僅可以作為保障存款人權力的一種措施,也是可以穩定整個國家的金融市場環境、推動金融市場改革的一種有力工具。
(2)減少存款保險機構的職責,從簡單做起,突破付款箱型、成本最小化型和風險最小化型存款保險制度的劃分標準,將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定位成一種新型存款保險制度。對于一個剛剛成立不久的機構來講,由于經驗不足,賦予太多的職責有可能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由于精力有限,有可能每個方面的工作都不能完全做到位。所以,減輕存款保險機構的相關職能,從基礎做起對于以后存款保險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3)降低我國存款保險限額償付的最高限額標準,使之逐漸恢復至國際一般水平。過高的存款保險限額償付標準不利于應對危機發生時的大面積銀行破產的情況。對于剛剛推出不久的制度來說,應在逐漸完善的過程摸索前進,切忌不可急功近利,這樣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我國國情的存款保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