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彥達
[摘? ?要]在繁華的17、18 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的風潮已經衰敗之后,意大利出現了不同于文藝復興風格的藝術形式——巴洛克風格。曾有崇尚古典主義的人們認為“巴洛克”是帶有貶義的一種稱呼,但現在它已經失去當時的那種貶義,僅指17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風格樣式。洛可可藝術在巴洛克風格之后,即晚期頹廢瓦解的階段,并有向統治者要求與喜好方面靠攏的趨勢。洛可可藝術被廣泛運用,無論是在繪畫、建筑、雕塑、音樂還是文學領域,二者在一定的契合點有重疊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藝術形式的展現,是兩個時代的產物,也是推動時代前進的藝術理念。
[關鍵詞]巴洛克;洛可可;豪放;驕縱
一、巴洛克風格的豪放不羈
提起巴洛克,大家都會知道,它是歐洲的一種典型的風格,在16世紀下半葉的意大利興起的,17 世紀普遍盛行,它是一種背離了文藝復興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巴洛克風格以浪漫主義的精神作為形式的要點,賦予了藝術以柔和親切的氣質,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精神中的嚴肅拘謹摒棄,追求宏偉熱情、生動奔放的藝術效果??偟膩碚f巴洛克風格分為六點特征:一是具有豪華的特點,巴洛克是服務于上層社會和貴族生活方面的藝術形式,故而力求豪華;二是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氣質,巴洛克脫胎于文藝復興的古典主義,對于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來說它是另一種相對的藝術,具有柔和美好的形式感覺,所以具有浪漫情懷;三是具有激情性,巴洛克的藝術家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反應在作品中,表現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四是富有運動感、節奏感,因藝術形式反映作者內心世界,即內容上充滿激情,那么形式上則強調運動感;五是它的表現語言具有綜合性,巴洛克藝術特別強調綜合,外則是多種形式的綜合如建筑、雕塑、繪畫的綜合,內則是各個部分的綜合,如柱子、墻壁、門窗、圓頂;六是它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巴洛克風格的題材多以宗教和神話為主,表現一些殉教、幻想的故事情節。主要代表大師貝尼尼,他的藝術造詣不僅僅是在一個方面,他既是畫家也是建筑家更是著名的雕塑家,他的雕塑作品中最反應巴洛克風格特點的是《四河》噴泉,噴泉的風格融合了多種形式特點,將建筑、雕塑、園林、廣場融合起來,形成了特點鮮明、形式活潑的藝術瑰寶。
二、洛可可藝術的驕奢放縱
洛可可的藝術風格最早出現在宮廷的裝飾和室內的陳設當中,在路易十五登基之后,在他的藝術欣賞水平的變化中,也給宮廷的藝術帶來了一些變化。前任的路易十四去世之后,洛可可風格才正式開始。而相比于前期的巴洛克風格與后期的新古典主義藝術,洛可可風格反映出的是當時社會的奢華享樂、愛欲驕縱,并在此基礎上,由于歐洲的藝術風格不同所傳播的方式,一些畫家們在洛可可風格上的繪畫中添加了一些異國風情。洛可可的藝術在現在看來總的特征相對較為明顯,輕快、精致、華麗、細膩、柔軟、煩瑣,它表現甜膩溫柔、典雅精致的藝術形式,更在構圖上強調不對稱的設計,有些自然主義的傾向。用色大膽,以嫩綠、粉紅、猩紅等十分鮮明的色彩為主,線腳多喜歡用金。洛可可的繪畫樣式主要以上流男女享樂的生活狀態為主,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女性和精美華麗的服飾,路易十五的那些夫人們喜歡這種享樂主義的生活情調,并且特別欣賞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家,如華托、弗拉格納爾、布歇等。畫家們在畫面中,不再描繪迥異的神靈騎士或者圣者圣人,而是將宮廷里的人物作為畫面的主角,開始描繪現實生活中的人,從另一方面來說,洛可可繪畫在這一時期,有脫離宗教脫離國家的傾向,并逐漸擺脫了神圣又沉悶古板的氣息,從而表現貴族田園詩意的風情。弗拉格納爾是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最寵信的畫家,他的代表作品《秋千》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代表作品,它以一位穿著華麗的女孩蕩著秋千呈現給世人,左下角隱約可見的紳士斜倚在草叢里護著秋千上的女孩,畫面由女孩甩出的鞋子作為二維空間里的一個典型動勢,使靜中有動,畫面鮮活俏皮。這種題材與形式特別符合當時的貴族口味。
三、二者的差異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藝術出于不同的時期,在這種社會發展的推動下,兩種不同風格的產生,也有一定的社會層面的反映。17、18世紀是巴洛克風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時期,隨即而來的是19世紀的洛可可藝術,巴洛克產生于藝術之國意大利,而洛可可則產生于浪漫之都法國,二者雖時間與地域均不相同,卻因歐洲藝術本為一家,從文藝復興開始,藝術的形式絕不僅限于一個層面,藝術的發展也不僅趨于地域內部之間的傳播。二者的藝術風格有一定的區別,雖然都是以浪漫主義情懷為主,卻因風格差異而使藝術一個為剛強豪放,一個為甜膩溫柔。上述我們也曾說道,兩種藝術的題材方面也不盡相同,巴洛克風格以宗教或神話題材為主,這一時期的繪畫仍不能擺脫教會教皇的統治,人們內心更加傾向宗教派系,而洛可可藝術在社會發展的推動下更加主觀,也使得題材更偏向生活,服務于上流社會的藝術家們喜歡描繪貴族的奢靡享樂,這也是洛可可藝術的一個最典型的代表形式。但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的演變與發展,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歷史意義,這種藝術的精髓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我們也能從中了解一些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對于歷史的研究更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編.《外國美術簡史(新修訂本)》 .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美]帕特里克·弗蘭克. 《藝術形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