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2.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咳嗽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癥,中醫認為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所致。隨著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咳嗽發病率逐漸上升,隨著近年來對咳嗽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認識上不斷深入,目前更重視環境因素及鼻、咽喉疾病所致咳嗽[1]。針對干燥環境及咽喉疾病所致咳嗽,課題組經過民間調查及臨床實踐,總結以烏梅、青果(橄欖)為君,稻香陳為臣,粳米為佐、茶葉為使組成的青梅復方。方中烏梅、青果、稻香陳三者作為君臣藥配伍,傳統方劑中比較少見,其針對干燥環境及咽喉疾病所致燥熱咳嗽、咽喉疼痛等具有一定療效,但相關的藥理藥效學研究數據卻不足,故本實驗采用氨水引咳法、小鼠酚紅排泌法建立小鼠咳嗽、致痰模型,觀察青梅復方口服液的鎮咳祛痰作用,對青梅復方口服液的藥效學進行探討,為其臨床應用提供基礎性依據。
1.1 動物 昆明種小鼠,清潔級,雄性,20~24 g,購自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公司。實驗前將小鼠置20~25 ℃SPF級動物實驗室(許可證號,SCXK(閩)2014-0005)中飼養1周,標準飼料,無菌飲用水。
1.2 藥物 青梅復方口服液本實驗室自制,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備,以蘆丁為標準品,選取提取時間、料液比值、提取次數為考察因素,以總黃酮含量和浸膏得率為評價指標,釆用正交試驗法優選水提工藝,得最佳水提工藝為:料液比值1∶10,加熱提取3次,提取時間90 min。在此基礎上進行醇沉工藝的優選。以蘆丁為標準品,選取醇沉濃度、醇沉時間、藥液濃度為考察因素,以總黃酮含量和浸膏得率為評價指標,釆用正交試驗法優選醇沉工藝。得最佳醇沉工藝為:藥液濃度0.35 g/mL,醇沉濃度60%,醇沉時間12 h。以此制成口服液濃度為1.167 g/mL。藥材:烏梅(批號:20150406,福建省永泰縣永豐果子廠) ,青果(批號:20151022,福建青橄欖銷售有限公司),粳米(批號:20150921,江蘇淮安禾香源米廠),茶葉(批號:20150616,福建省安溪縣升美茶業有限公司),稻香陳(批號:20130713,福建尤溪仙錦藥業有限公司)。給藥樣品由實驗室自制,如圖1所示。

1.3 試劑 氨水(批號 2016-0824,石家莊市試劑廠);酚紅(批號 160708,北京試劑化工廠)。
1.4 儀器 721型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BSW-2A 貝爾思超聲霧化儀(鞍山貝爾思科技有限公司)。
2.1 鎮咳作用(氨水引咳法)[2-4]取雄性昆明小鼠50只放入密閉玻璃器皿內,濃氨水定量恒壓噴霧,10 s后立即取出,誘導咳嗽(小鼠咳嗽表現為腹肌收縮,同時張大嘴,有時有咳聲),記錄小鼠接受噴霧開始到出現咳嗽的潛伏期以及2 min內的咳嗽次數。噴霧后2 min內不咳嗽者舍棄。合格小鼠3 d后按干預方式不同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空白組、陽性對照組(氯化銨0.4 g/kg)、青梅復方口服液高濃度組20 mL/kg、中濃度組10 mL/kg、低濃度組5 mL/kg,空白組灌胃等體積生理鹽水。連續灌胃給藥7 d,末次給藥1 h后,按上述濃氨水噴霧法記錄并比較各組小鼠的咳嗽潛伏期,以及2 min內的咳嗽次數。
2.2 祛痰作用[4]取小鼠50只,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分別為空白組、陽性對照組(氯化銨0.4 g/kg)、青梅復方口服液高濃度組20 mL/kg、中濃度組10 mL/kg、低濃度組5 mL/kg,空白組灌胃等體積生理鹽水。各組連續灌胃7 d,末次給藥30 min后,腹腔注射0.5%酚紅生理鹽水0.5 mL每只,30 min后,處死小鼠,剝離氣管周圍組織,剪下自甲狀軟骨下至氣管分支處的一段氣管;放入盛有2 mL生理鹽水的試管中振蕩30 min,丟棄氣管,每份標本液中加1 N氫氧化鈉溶液0.1 ml,于546 nm分光光度計測吸光度。根據酚紅標準曲線,折算出酚紅含量(mg/L)。
2.3 酚紅標準曲線的制備 精密稱取酚紅,用5%的NaHCO3溶液溶解并定容,最后得1000 μg·mL-1濃度的酚紅母液,用NaHCO3溶液分別稀釋成濃度為:10、5、3、1、0.8、0.6、0.4、0.2 μg/mL。于分光光度計546 nm處測吸光度。以吸光度值為Y軸,以酚紅濃度(μg/mL)為X軸,做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

3.1 鎮咳作用 與空白組比較,各給藥組小鼠的咳嗽潛伏期均顯著延長(P﹤0.05或P﹤0.01),咳嗽次數亦顯著減少(P﹤0.05);與氯化銨陽性對照組比較,口服液高濃度組咳嗽潛伏期顯著延長(P﹤0.01),咳嗽次數無統計學差異(P>0.05),口服液中濃度組和低濃度組咳嗽潛伏期和咳嗽次數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且以口服液中濃度組作用與氯化銨陽性對照組較為接近,低濃度組則相對優于氯化銨陽性對照組。見表1。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陽性對照組比較,#P﹤0.01。
3.2 祛痰作用 按照酚紅標準曲線圖:y=0.0545x+ 0.049(R2=0.9971)計,與空白組比較,各給藥組小鼠的氣管酚紅排泌量均顯著增加(P﹤0.05或P﹤0.01);與氯化銨陽性對照組比較,口服液三種濃度組小鼠的氣管酚紅排泌量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且口服液中濃度組作用與氯化銨陽性對照組較為接近。見表2。


組別劑量g/kg酚紅排泌量/mg/L實驗前體重/g試驗后體重/g空白組等體積生理鹽水0.958±0.34122.86±1.00733.37±1.395陽性對照組0.401.678±0.579△22.73±0.96633.55±1.348口服液高濃度組23.341.545±0.673*22.94±0.75233.05±1.394口服液中濃度組11.671.602±0.773*22.27±0.98432.49±1.699口服液低濃度組5.841.431±0.592*22.74±1.03032.52±1.940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P﹤0.01。
青梅復方為食藥兩用藥材組成,烏梅、橄欖、稻香陳均具有獨特的藥理功效和很好的營養保健作用。研究表明[5-9],烏梅中含有黃酮類、揮發性成分、糖類、氨基酸類多種成分,這些化合物大多有抗菌、消炎、抗疲勞、鎮咳等作用,可治療慢性咽炎;橄欖對咽炎亦有抗炎鎮痛作用。本方以烏梅為君藥,《神農本草經》謂梅實“主下氣,除熱……”;《本草綱目》認為烏梅具有“斂肺澀腸……涌痰,殺蟲”等功效,可治食痰頑痰;王好古謂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醫宗必讀》也稱其“定嗽定渴”、“清音祛痰涎”,具有斂肺而不斂痰、生津而不滋膩的特點,善于止咳化痰,又可生津止渴[10],故能用治燥熱咳嗽。青果氣微,果肉味澀,久嚼微甜,既是佳果又為良藥,素來被稱為“肺胃之果”[11-12],具清熱解毒、利咽、生津等功效,常用于咽喉腫痛、咳嗽痰黏、煩熱口渴、魚鱉中毒,與烏梅配伍既能清熱利咽,又能祛痰生津而止咳,故共為君藥。稻香陳為陳皮經過炮制加工后的涼果類食品,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功效,能輔助君藥增強化痰功效而為臣藥。粳米在方中起到益胃生津作用,又能佐制青果之寒涼而顧護脾胃,為佐藥。茶葉:《中華本草》謂其“性涼味苦甘,能清頭目、除煩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薄侗静萁浭琛费云洹疤帪榍迕C之臟,喜涼而惡熱,熱則生痰而津液竭”,茶葉甘寒入心、肺而除熱,則津液生,痰熱解,本方少量用之為使。全方配伍共奏止咳化痰,生津利咽,醒脾益胃解渴之功。
氨水引咳法主要是使用氨水噴霧刺激小鼠呼吸道感受器,使其反射地引起咳嗽;而能抑制咳嗽中樞或降低呼吸道感受器敏感性的藥物均可發揮鎮咳作用。實驗表明,青梅復方口服液高中低溶度組均能延長咳嗽潛伏期,時間均比氯化銨陽性對照組長;咳嗽次數與空白組對比均明顯減少,說明本口服液具有較好的鎮咳作用,有較好的預防咳嗽功能;青梅復方口服液高中低溶度組均能明顯增加小鼠氣管酚紅排泌量,說明本口服液亦有良好的祛痰作用。兩組實驗結果表明口服液鎮咳祛痰作用均與氯化銨陽性對照組相仿,口服液低濃度組鎮咳作用甚至優于氯化銨。由此可見,青梅復方口服液鎮咳祛痰的作用不是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加而加強,何種濃度及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也提示在使用該口服液鎮咳祛痰時并非劑量越大越好,而是要合理用藥。
本實驗從藥效學角度證實青梅復方口服液確有鎮咳祛痰作用,為臨床應用及開發提供實驗支持。
[1]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咳嗽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1版)[J]. 中醫雜志,2011,52(10):896-899.
[2]張金艷,何萍,李貽奎.苦杏仁與桔梗及二者配伍止咳、祛痰作用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8):173-175.
[3]鄭浩鋒,許志威,陳佳敏,等.大蒜素在氨水誘導的小鼠實驗性咳嗽中的鎮咳作用及機制[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5,36(6):821-826.
[4]周延萌,張小敏,范文巖,等.苦苣菜水提物的鎮咳祛痰及抗炎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4):1027-1028.
[5]陳林.烏梅不同部位藥理作用研究[J].中國藥房,2007,18(27):2089-2090.
[6]耿家玲,孟芹,付敏.烏梅的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5,26(6):43-44.
[7]任國娟.烏梅治療慢性咽喉炎[J].中國民間療法,2000,8(5):34.
[8]賈敏,姚秀娟.青橄欖利咽含片的抗炎鎮痛及抑菌作用[J].西北藥學雜志,2001,16(4):162-164.
[9]項昭保,何從林,任紹光,等.野生橄欖黃酮抑菌效應及其在牛奶保鮮中的應用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4,25(10):69-70.
[10]張鎖慶,桂風云.烏梅“五止”作用的臨床應用[J].甘肅中醫,2003,16(10):42-44.
[1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四十三卷第三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24-33.
[12]余宗寶,林侃,陳宗興.橄欖樹的家鄉——記中國橄欖之鄉福建閩侯[J].農產品市場周刊,2009,(44):36-39.